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史记.秦本纪第五》中"新城"条,正文和张守节引《括地志》对之的注释均有误。考证先从与"新城"相关的"榆次"和"狼孟"开始,确定其在今山西境内;接着从《史记》和先秦的文献以及注释记载,指出新城无小平城别名之说,小平城始建于北魏;最后从几个方面进行大胆推断。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视角新颖、创意独特。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这部小说的语言、人物和叙事模式,以此来探索塞林格的创作动机和美学思想在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忠恕之道"思想真谛,阐明了缺失"忠恕之道"的"狼性"市场经济丛林法则将走向极端的思想观点,并力求探究"忠恕之道"与"狼性"市场经济的融合,从而实现让企业由内而外焕发"狼性"。  相似文献   

4.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导演姜文的处女作,与许多反思文革的影片不同,导演不单纯地对那段特殊历史时期进行追忆和讽刺,而是用独特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于青春和热情的歌颂,上映后获得了多方的肯定和赞誉。从电影叙述学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电影理论,将其内容划分为序幕、倒叙法、视点、叙事者等几个版块对影片进行横向剖析,进而认识这部影片的叙事特点,及其对于国产电影在叙事语言上的突破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改编自《画皮》的两部影片,是消费文化语境下对蒲松龄聊斋名篇的商业化演绎。影片利用原著的知名度来吸引观众,其故事情节、人物设置、思想意蕴则和原著大相径庭,弥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奇观化"的视觉场景打造和轻飘虚浮的"爱情至上论",使影片成为割裂文化传统的无根建造。  相似文献   

6.
电影《银河补习班》被称为邓超的"转型之作"。这部作品关注现实,聚焦于当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突出教育和父爱,力求用真情打动观众,让观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影片没能逃离"悬浮的现实主义",没有真正地将教育问题"落地",但其体现的诸多教育理念是正确的、经典的。本文基于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从实施非连续性教育的必要性",危机""遭遇""唤醒"等要素在非连续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这部电影是如何呈现这一经典教育思想的。  相似文献   

7.
《阿甘正传》,1995年第67届奥斯卡六项大奖的获奖影片,已升华为一种文化现象。这部电影带领观众重温了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十年美国历史,同时在信念缺乏甚至丧失的时代,借助对平民英雄形象的塑造发出了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渴盼和呼唤。  相似文献   

8.
20年,东德和西德,这一被冷战铁幕割裂开来的地缘政治现实,是两德统一后的新电影主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德国影片《再见列宁》,再现一段轰轰烈烈的大历史在普通人家的浓缩——信仰与谎言在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的重重交叠;小人物的命运、其精神与心灵的冲突以及挣扎,还有对不同意识形态的重新思考,在这部电影里被演绎得时而沉重深刻,时...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与文化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汉语熟语是汉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总结出的内涵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精华。通过对熟语进行搜集整理,笔者发现关于"狼"的语条多达151条,占较大比重,几乎全为贬义,具有十分典型而特殊的文化内涵。涉"狼"熟语极为生动地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制度、经济形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风貌、审美趣味以及与北方游牧民族征战、融合的民族关系,对于探析和研究农耕文化影响下汉民族"厌狼"心理及民族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慈铭在近代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他的《越缦堂日记》一直被研究者重视。其实,他的诗、词、文亦佳,但学界对此关注较少。本文以《霞川花隐词》的"愁"为切入点,来对他的词作进行分析。首先对"愁"的类型加以分析,其次从"愁"的表现艺术手法,即深厚的语言表现功力、美人香草之旨、真情注入词中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各国交流的不断增多,大量的外国电影登陆中国市场,华语电影也进入了国际市场。在华语电影开辟国际道路的过程中,高质量的字幕翻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入手,以"三维"转换为理论框架,即译者应把握好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来解析热播电影《狼图腾》的翻译成功之处,其成功的字幕英译是该片在海内外获得口碑与票房双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对手如狼的环境中,鲁迅不得不保持“野性”,成了一只荒原野狼。鲁迅又是一只特别容易受伤的狼,许多的时候,只能面对无边的旷野,发出自己的愤怒与悲呜。鲁迅还是一只勇于解剖自我的狼,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狼。鲁迅小说中的狼具有多种意象,既指吃人的封建礼教,愚昧麻木的国民,孤独彷徨的知识分子,还象征勇猛善战的“复仇者”。  相似文献   

13.
红山文化玉雕的典型器中,被玉器鉴藏界惯称之"太阳神"的玉神人雕像,实为误称。参考古文献记载和描述,考证其"牛首人身"的造型,实为远古神农氏部落先祖图腾,应正确命名为"神农氏先祖神像"。  相似文献   

14.
狼是俄罗斯文学中一个持久徘徊的幽灵,也是俄罗斯文学观照和透视历史与人性的一面艺术之镜。狼在俄罗斯文学中不仅表现了俄罗斯与欧洲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关系,也呈现了俄罗斯人沉重、复杂、充满冲突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伯禹愎鲧与龙马图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大禹和鲧都是黄帝有熊氏的部族,鲧为诸侯,以白马为图腾,被帝尧杀死以后回归有熊氏,就是化为黄熊。代之而起的大禹为有夏氏,鲧禹不是血缘意义上的父子关系。大禹治水成功以后被神话,到战国时期成为龙的象征,龙也就成为帝王的象征。因此有鲧复生禹,有龙负熊以游之说。从周代开始,图腾时代结束,进入神话历史化时期。汉代则开始有意把历史神话化,龙成为天子神威的标志。龙由熊、马演化形成,所以神形相似。  相似文献   

16.
A Wolf Is Coming     
崔珣 《阅读》2009,(4):34-36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意识流”代表作家弗吉尼亚·沃尔芙的艺术真实观 ,揭示了她的艺术真实观与传统真实观的差异性及其独特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的是电影《黄土地》中的人与环境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表层意义上的黄土谣、黄土地与人的深层关系、黄土地文明的真相三个层面,以金字塔式的结构,来解读论述自然、文化、社会环境中的人,着力揭示电影中力图实现的文化哲学思考,透视当代知识分子不间歇的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原始彩陶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劳动实践。绚丽多彩的绘画纹饰,既美化了生活,又反映了原始人类的自然观、宗教观和审美意识,从多方面反映了历史、社会和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