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深入剖析中日两国现代学校体育发展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现代发展轨迹,发现在其各自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同点:1).两国根据各自社会需要确定学校体育目的,发展学校体育;2).在两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即日本20世纪80年代进入世界先进发达国家,我国90年代后期进入小康发展阶段,两国分别提出了“生涯体育”和基于终身体育思想下的“体育与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为引领,在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实际,对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落实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的发展战略进行理论思考。研究认为,体育价值观、民生体育观、奥林匹克精神育人观、体育强国论、体育改革论、体育外交论等“三观”“三论”共同构筑起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对学校体育价值的认识有待回归本真、学校体育改革开放劲力不足、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依旧严峻等问题,提出学校体育应: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立“身体素养”引领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明确“三维育人”价值取向,培养一代新人。2)切实转变多方观念,重视学校体育发展,构建“校内外”体育多元一体联动机制,为培养一代新人营建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3)进一步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开放,确立学校体育发展的“六步”方略,共谋一代新人培养大计。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课程在强调发展“体适能”的基础上,同时应重视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文章对“心适能”的概念、范畴进行了阐释,阐明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在通过体育课程内容的变革,培养符合新健康概念标准的学生。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学校体育“社会化”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学校体育“社会化”的哲学基础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当代的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结合我国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指出学校体育的“社会化”符合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了当代教育的本质。在我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体育深入改革的形势下,学校体育的“社会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方法对蔡元培的体育教育观整理与研究,结果认为: 军国民体育是蔡元培体育教育观的核心,体现了学校体育的社会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是蔡元培体育教育观的主线。其他的体育教育观为: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强调体育促进“诸育”发展的作用、强调“全员运动会”的教育作用、反对选手制竞技体育、提倡青少年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对当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蔡元培“完全人格、体育之首”体育教育观仍是当下学校教育重要指导思想、蔡元培提倡的“全员运动会”观是学校运动会的改革方向、蔡元培“面向所有学生”是学校校长搞好学校体育的航标、蔡元培提出的“体育与卫生相结合”原则对于青少年体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内外当代教育思想和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深入研究教育的本质和现代体育价值等因素对学校体育观念的影响。结合现代社会对“全人”教育的发展要求,提出学校体育的“成长教育观”。从多方面论证了学校体育“成长教育观”的建立,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更全面、更积极的意义,探索性地提出实现学校体育“成长教育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实现体育强国梦,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和身心健康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必须和社会体 育接轨融合。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终生发展;增强学生对延伸和拓展科学 锻炼的实际功能的再认识,把科学体育锻炼作为相互融合的载体;建立一种以高校为中心辐射到家庭、社 区的综合立体保障机制即学区体育模式,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达到资源 共享、职责明确,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随着体育实践的深入和体育科研的发展而退步深化。体育具有它的本体功能和非本体功能,体育的本体功能是指生物学意义上取得的效果,而体育的非本体功能是指心理学、社会学意义上而延伸出来的功能。学校体育教育是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中转环节,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在育人方面的整体效应,不仅对个体身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反对培养个体的竞争精神、团队精神、“规则”意识、完善社会品格等方面具有深远的社会学函义。  相似文献   

9.
摘要:学校作为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一直备受学者关注。本文以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历史研究法等探源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形成模式,梳理学校武术教育百年的演进逻辑,并对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学理上的反思,以期为今后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借鉴。研究认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是一种“后发内生”的发展模式;其百年的演进逻辑表现为:从“武体分离”到“以武入体”的“体育化”演进;从“强种卫国”到“文化传承”的民族主义演进;从“由拳入操”到“段位入校”的“套路化”演进;从“以武强身”到“武以成人”的“身体化”演进。学校武术教育“体育化”的发展逻辑使其丧失了自主性独立发展的生存空间;学校武术教育“套路化”演进消解了武术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技击表征的意义;学校武术教育应当承担起武术“拳种”传承的功能,实现对学生“武以成人”的终极教化。  相似文献   

10.
现代学校体育功能探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学校体育功能主要研究学校体育的基本作用,它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主要依据。学校体育功能的演进与拓展始终是围绕着人和社会这两条主线来进行的,对盲人而言,其主要有教育、健身和娱乐功能;对社会而言,其主要具有文化和辐射功能。在现代教育和体育思想及理念的影响下,现代学校体育的功能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内涵呈现出不断提高扩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将学校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服务于社区居民需求并非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简单联系,而是基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国家战略这一大背景实施的,因而必须充分认识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场馆服务社区的必要性,认真研究和应对学校体育场馆在服务社区中的现实困境,设计形成学校体育场馆服务社区的资源开发策略,才能针对学校体育场馆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设计,才能最大化发挥学校体育资源在服务社区需求中的功能价值,更好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国家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2.
论高等教育的改革对高等体育院校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等体育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种类之一,在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高等教育的改革必然对高等体育院校发展产生影响,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演变影响着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影响着高等体育院校的地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影响着高等体育院校的行业特色.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高等体育院校办学,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学区体育”理论的提出为社区体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然而,中小学由于场地小、时间冲突以及安全性等问题使与社区接轨受到很大局限,而高校由于自身的各种优越条件与社区的结合显得更加实际和可行。本研究从江苏省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以及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调查入手。对江苏省社区体育的组织情况、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体育锻炼需求、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等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而为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良性发展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提供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支持必不可少,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应该以“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为目标,以体育产业市场发展为导向,不断调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体育人才供给与社会产业需求的平衡,这不仅是实现“健康中国”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校体育人才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基于健康中国视域分析高校体育人才培育的必要性,探索高校体育人才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并从创新培育理念、调整培养方式、完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技能等方面创新健康中国视域下的高校体育人才核心素养培育路径,促进高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法律实效的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章节的内容提出了修订与完善的建议。认为《体育法》学校体育章节实现理想的法律实效需要反映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依赖于学校体育、学生体育权利、体育课、学校竞技体育等基本概念的界定,以及学校体育领导管理制度、合格体育教师保障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学校体育伤害风险防范与处置制度的确立。同时,将主管机关、学校、教师等主体的行为与法律责任明确化,有助于将法的要求转化为现实,从而产生法律实效。  相似文献   

16.
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取演绎分析方法,沿着中国百年体育发展的历史主线,就不同时期中国主流社会的体育认知变化及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主流社会的体育认知水平,对中国百年体育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每一次中国体育发展方向或道路的调整与修正,均与主流社会的体育认知关系密切;主流社会的体育认知如何,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及其引导,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总体上并不受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影响和控制,而是与当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有了新的内涵。此研究在阐述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性的基础上,分析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并提出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校园和谐发展的若干措施。以期为加强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作为支撑。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存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分别主办的两套体系。体教融合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的改革路径如下:(1)把核心价值锁定于让学生在参加竞赛中不断追求卓越和超越自我,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构建两个部门有机结合,适合体育和教育发展规律要求,包容所有学生参与的综合性全国青少年(学生)运动会以及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并与职业竞赛体系有机衔接;(3)应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负责,统一参赛资格注册、统筹运动等级认证、共享奖励政策激励,谨慎确定初始比赛年龄、年龄段分组、项目设置、比赛数量,更多采取平日校内比赛、周末校际比赛、节假日跨区域比赛、假期全国性比赛的形式;(4)充分发挥单项运动协会、学生体育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前瞻思考、全局谋划、战略布局,整体推进青少年体育赛事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大学职能划分,探讨和展望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体育发展的现实思路.分析认为:大学职能不仅是大学发展的导向标,也是大学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南京大学为例,现阶段体育工作部门职能运行稳定,但发展方向急需找准定位;课程品牌日趋完善,但精品意识尚需进一步加强;竞技实力整体稳定,但队伍建设目标需适当转变.建议在人才培养上,立足整体跟进,恢复中大传统;科学研究上,完善二元脉络,融合文科积淀;社会服务上,立足学科特性,拓宽工作视野;文化传承上,梳理传承脉络,凝练价值内核.  相似文献   

20.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在不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依据当时实际需要所做出的应对性选择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最初总体上并没有一个先验的"经验模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形成、演变是一个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认识过程。其认识基础是经济水平关系论、政治体制优势论、目标任务重点论和社会责任分工论。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体育发展模式只有与社会发展模式保持相对一致性,体育事业才会实现真正的发展。故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在认识上必须处理好竞技体育改革目标定位问题、职业化改革目标选择问题、训练体制改革方向问题和项目协会实体化的进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