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剧鲁迅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但他生前并不快乐,死后更是可悲。即使到了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鲁迅。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把鲁迅先生当成一个文学家,一个思想家,而更多的把他当成一个政治家,这是特定的时代强加在鲁迅先生身上的悲剧。那么在静下心来认真地、全面地研读他的作品之后,或许才能领会到鲁迅先生在文学上、思想上的深刻性与前瞻性,才能真正理解他。  相似文献   

2.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现代小说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悲剧理论家。将鲁迅小说置于他的人生悲剧理论之下考察,可以发现鲁迅小说集中有部分作品能够称为悲剧性小说。从悲剧人物、悲剧结局、悲剧根源和悲剧取材角度解读鲁迅的小说,可以加深对鲁迅小说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小说的整个审美世界中,女性形象占有一席特殊的显赫的位置。鲁迅以其独特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既是社会悲剧又是性格悲剧的全部内涵,鲁迅侧重挖掘她们性格的缺陷软弱和致使自己失败的内在因素,体现了鲁迅对历史的悲剧思考。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为我们弹奏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悲歌。其悲剧根源是复杂的:一方面由于焦母长期的寡居生活,养成了对儿子偏执的爱,把儿子占为己有,产生了排他性的变态心理,甚至性嫉妒;另一方面,刘兰芝、焦仲卿自身所反对的并不是封建教条,而他们的抗争体现的是身心自由与封建礼教的冲突。他们既是封建礼教的推行者,又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这一悲剧有它的社会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鲁迅的名字、鲁迅的祖父和父亲、鲁迅的母亲、鲁迅的两个弟弟、开蒙和进"三味书屋"几个方面来探讨鲁迅的家世。  相似文献   

7.
今天和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槿 《阅读》2006,(2):48-48
If fortune , w ith a s m iling fa c e ,Stre w s ros e s on our w a y,Whe n s ha ll w e pic k the m up?Toda y, m y frie nd, toda y.But if s he frow ns w ith the fa c e of c a re ,And ta lks of the c om ing s orrow ,Whe n s ha ll w e grie ve , if grie ve w e m us t?Tom orrow , frie nd, tom orrow .如果命运女神笑容满面,将玫瑰撒向我们人生的跑道,我们该何时弯腰拾起?今天, 我的朋友, 今天。但如果她眉头紧锁、愁容满面,讲述将至的哀怨,我们该何时忧伤, 如果忧伤不可避免?明天, 朋友, 明天。今天和明天@木槿…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全面怀疑是鲁迅悲剧人格的逻辑起点;对于民族存亡的深刻忧惧是鲁迅悲剧人格的理性显现;灵魂深处的孤独以及由此而来的悲壮抗战是鲁迅悲剧人格的情感底蕴;对于下层民众“集体无意识”作用下历史惰力的痛切批判是鲁迅悲剧人格的核心体现;宏观上对立而统一的艺术张力及悲喜复合的特定艺术形态是鲁迅悲剧人格在风格追求上的美学转换。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指的是一个文本与存在于此文本中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鲁迅和郭松棻小说作品中的互文现象进行分析,以此观照作家的精神世界。郭松棻的短篇小说《雪盲》与《孔乙己》及鲁迅存在互文现象。两部小说的不同文本相互参照、交互指涉,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这个独立的系统又与鲁迅的精神世界构成了一个大的互文关系。这种关系从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社会对个体的压抑以及个体生存的孤独哲学三方面来体现出来,共同演绎了一个伟大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0.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人物。本文将从环境与性格两方面入手来分析该人物的悲剧性,进而揭示中国国民的悲剧性。关于阿Q的性格悲剧,本文将重点分析他性格中的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麻木健忘和精神胜利法。本文认为,一个人的悲剧命运是由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自身性格的缺陷共同作用造成的。阿Q就是这样一个悲剧的典型。  相似文献   

11.
新课的导入要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以及教学时间、学情反映、外部环境等而变换,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及阅读学习的兴趣。本文就《孔乙己》一文,搜集、设计了十例导语略作浅析,以就教于同仁。1.巧设悬念。于漪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  相似文献   

12.
    
儿子说家里有两扇门:一扇铁门,一扇防盗门。母亲说家里有三扇门。儿子问母亲第三扇门是什么,母亲只是笑笑。停电的夏夜,屋里闷热难熬,打开铁门,外面似乎有一丝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集《彷徨》的分析,将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形象归结为四个系列,即孤独、决绝的叛逆者形象;封建复古派或卫道者形象;兄弟怡怡下的金钱关系掩盖着的人物形象(如沛君之类);"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悲剧形象。着力剖析了四个系列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及灵魂特质,深刻地揭示出这四类知识分子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十年前逼走侍萍,儿子、妻子对自己的背叛,三十年中毫无感情的生活,晚年的孤独寂寞,这是周朴园的基本生活状态。他有狠的一方面,也有柔的一方面。他要做一个事业上的强者,个人生活却终不能忘情;他无法忘情,却又不得不为名和利而舍情。在那个特定时代、特定文化里,周朴园对外在社会价值的追求和内在情感的追求发生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决定了他的悲剧。他恪守封建伦理规范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又以自己的悲剧来破坏别人的幸福,最后会集了所有的不幸。周朴园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段孤独落寞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5.
关注妇女问题,呼唤妇女解放,是鲁迅先生反封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小说创作的鲜明主题之一。被称为“妇女三部曲”的《明天》、《祝福》、《离婚》,就生动而深刻地体现出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6.
鲁迅以农民为题材的小说,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人生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剖析民族灵魂,完成对国民性的改造。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朱安女士的旧式婚姻,对其思想、创作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推动他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认识上起了很大作用。这一婚姻悲剧的形成,有特定的社会背景、时代原因以及家庭和个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悲剧"的本质是一,悲剧首先表现出的是一种人生观;二,悲剧还表现出一种失败、挫折、甚至毁灭的必然性;三,悲剧还给我们提供人生观,并由此提示出人生的要意;四,悲剧还使心灵飞升导向超越,从而达成对人生、命运、社会、宇宙的新认识和理解,是受难中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作为一个悲剧形象在《红楼梦》中已得到了充分的刻画和描绘,对于她的悲剧在“红学”中早有众多的学者作过系统的分析。作者曹雪芹尽情渲染的宝黛爱情悲剧这一全H的主要情节,给予我门的启示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对这个形象进行研究时,总是众口难于归一说,甚至“几挥老拳”,这就不能不从这个形象的悲剧性质及如何形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找出答案。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代表作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随着时代的进步,悲剧中神和命运的色彩慢慢淡出,人性因素逐渐凸现。悲剧中的主人公也经历了由"听天由命——尽人事,知天命——人定胜天(改写命运)"的转变。作家们完成了由重在写神到重在写人的变化,把写理想化的英雄转变为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在表现古希腊悲剧"独撑命运重负,直面人生悲情"精神的同时,把"人"这一形象推至前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