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甘谷话中读作[ ]、[ ]、[ ]、[ ]的一些字,有着与上古汉语极其密切的继承关系,其生成过程,介音-i、-W向辅音靠拢,相关声母颚化是基本特征。甘谷话的这些特点表现出它自身的古老血统,这些语言标本有着十分宝贵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渭(第三铺乡)方言及周边武山、甘谷方言中,中古泥来疑影母在细音前有今读?声母的现象。在通渭(第三铺乡)方言中,泥母今读?声母的字最多;来母在细音前分三种情况:部分读?声母,部分读?声母,部分读l声母;疑影母只有少数字读?声母,其余基本读零声母。通渭周边的秦安郭嘉镇方言,武山县城关镇、洛门镇方言,甘谷县大像山镇方言、磐安镇方言与通渭(第三铺乡)方言读音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一致性反映了共同的语音层次,差异性反映了不同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3.
尖团音是尖音和团音的合称.尖音指古代精清从心邪五母的字中今韵母或介母是[i]、[y]的,尖音字就是精系齐撮字,读[ts-,ts‘-,s-];团音指古代见溪群晓匣五母的字中今韵母或介母是[i]、[y]的,团字就是见系齐撮字,读[t(?)-,t(?)‘i、(?)-].近代语音的一大变化是北方话绝大部分地区尖团音混合而不再分.即在约十八世纪以前,不但齐撮呼的见溪群晓匣已经变了[t(?)-,t(?)‘-,(?)],连精清从心邪也变为[t(?)-,t(?)‘,(?)]了.不过见系齐撮舌根音的舌面化比精系齐撮舌尖音的舌面化要普遍得多,而精系舌尖音在北方的极少数地区还有保留,即这少数地区还有尖团音问题.在这些保留尖团音的方言中情况又有不同,一种是见系保持[k,k‘,x]精系保持[(?),(?)‘,s],如胶东半岛方言;一种是见系齐撮字已经变了[t(?)、t(?)‘,(?)]而精系齐撮字仍然保持[(?),(?)‘,s],如吴方言;还有的尖团音都各自变为一类,如晋东南阳城方言尖音是[t(?)-,t(?)‘-,(?)-],团音是[c-,c-‘,(?)‘-].l  相似文献   

4.
驻马店方言保留的古音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大都是成组进行的。比如,从古今音变上讲,上古双唇音分化出唇齿音,即从帮、滂、并、明中分化出非、敖、奉、微,这一变化涉及的是一批字,凡是符合条件的几乎都发生了变化。如“奉”旁的字有“捧”,“非”旁的字有“排”。从方言音变上讲,武汉话里,见组字没有分化出j、q、X。那么,这一变化整个见组字中都没有发生。如“街”读gai,“去”读ke,“鞋”读hai。但是,成组的音变中,往往有一些例外,总有个别字脱离它应属于的群体而保留较原始的读音。这里就驻马店方言中的一些保留古音遗迹的、特殊的音变例子作些说明。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的声母j[t]与[l]是两个音位,其区别特征表现在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清浊等各方面。但在甘谷话里,二者却成了同一音位的两个条件变体。对甘谷话中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研究,结论认为是该方言声、韵配合过程中的组合方式优化导致了这一结果;在形成时间上,甘谷话的这种音节至少在汉代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6.
二 天水方言的韵母 n本文第一部分对天水方言声母的发音特点已作了描述.根据一般常识,声母的变化要影响到韵母,尤其是韵头.有关声母影响韵母的例子前一部分已列举到,这里不再重复.这部分仍采用比较分析法,归纳出天水话和北京话的韵母差别,共八条,排列顺序续接声母部分.文中除对天水话和北京话作共时的比较外,有几处还与中古音近古音作了历时的比较,以寻求天水话和北京话差别的根源.有些差别反映到古音中也是细微的,因此在对有差别的韵母归纳类型时少不了要用到古音的摄等开合声调概念,个别的还得指出声纽,有繁有简,以能区别为原则.其中摄等根据邵荣芬《切韵研究》一书中的“切韵音节表”对韵母的分类和术语,近古音采用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一书对韵母音值的拟构.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代表近古音的《中原音韵》音系简称为“中原音韵”,又由于该术语多出现在以下诸表格中故其上引号也省去.  相似文献   

7.
方言的拟音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要保留标本、就必须有准确的语音模拟。在模拟过程中,首先的、当然的是要准确分析方言的实际读音,同时要仔细区分整个方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语音规律,因为这些发展规律是方言语音模拟的重要依据之一。甘谷话及其相邻一些地区存在着一种特殊声母,该方言中将"猪、出、术、如"与"足、醋、酸"两组在普通话中不同的声母合而为一,该方言中这些字的拟音应该是[tv]、[tvh]、[v]、[jv];而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是"t∫、t∫h、∫、廾"。这些认识方面差异的产生除了由于研究者对这些方言中这一声母音素的分析存在着差异外,也与研究者对中古汉语甚至上古汉语声母的认识存在着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西部,秦时置县.从秦时开始,历史上的甘谷(时称冀、时称伏羌)县,其隶属关系在陇西郡和天水郡之间不断变化,作为郡治所在地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陇西和天水,其方言、必然对甘谷话产生过不同的但很大的影响,(这一点在甘谷口语中有明证,在此不论),再加上唐时吐蕃对该地的占有,使得甘谷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这种独特性在语音、词汇方面最为明显.其中在语音方面,辅音音节、综合音节、复辅音的存在就是一个特点.现根据笔者的直接调查和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们这里说的“古音”,是指以《广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音系.《广韵》音系所代表的语音系统是否是以当时某地方言音系为代表的通语还是夹杂某些方言的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找出今各地方言中《广韵》音系的演化情况,正可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材料,寻找线索.从《广韵》的反切上字系联规纳出来的声母共四十四个,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比较,主要是知组分为知二知三两组,照组也分为照二照三,因此比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多了八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印的《方言调查字表》不分知二知三,娘母并入泥母,照二照三分开来,喻纽分为云、以两母,共是四十个声母.李新魁先生《古音概说》中把《广韵》的  相似文献   

10.
甘谷话、礼县话中有一些读音相同的音节,主要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舌尖前、后音与合口呼韵母相拼的一些音节,例如“租粗粟、竹出书如”等,学者们对其拟音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其声母部分与介音结合所形成的特殊音素争议最大。要真正准确地模拟这些音节,既要重视汉语语音声韵结合的规律,还要充分考虑方言中语音继承上的规定性、语音在生理上的制约性,因此要重视对等韵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对该方言现实状况的准确分析。  相似文献   

11.
徐小斌笔下的女性世界,承继了张爱玲对恶母的书写。在她笔下,玄溟、若木、吴苗等一系列恶母比曹七巧的垄断专横有过之而无不及。基于对徐小斌作品的文本细读,从恶母这一形象着手,按照子母、夫妻、婆媳这三种关系将恶母分为敌对之母、伪善之母两种类型;然后从男性主体的缺席、母女认同感的缺失来论述恶母性格形成的原因;最后基于恶母对母性神话的解构、母性的自审两方面来论述徐小斌塑造的恶母形象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用母函数的方法可以使一些复杂的概率的求法得以简化,本文系统介绍了母函数在这方面应用,并且对其可解问题进行了分类,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闽南话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作为清末的闽南方言韵书——《渡江书十五音》保留了多少古音的面貌呢?本文对书中各韵及其韵字进行了穷尽式研究,并将它的韵母系统与古汉语韵母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力图展示前者音韵面貌并探究两者之源流关系,为闽南方言韵书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研究资料。笔者研究的结果认为,《渡江书十五音》韵母与古汉语韵母有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說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它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字学的成果,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古文和古音、训诂的重要桥梁。文章从"衣"部字的解说体例、语义分类、编排情况等方面对"衣"部116个字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5.
各种教材对古代文言作品中的特殊字音说解纷纭,很多人为求得阅读古典诗文用韵之便,常常改读韵脚字的本音;通过对古代文言作品中异读词产生的原因、类别的,批驳了随便标注“古音”的做法,反对在诵读古典诗词韵文时动辄改变字音以协韵:主张应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标准,对那些生僻的字音读法予以摈弃。  相似文献   

16.
当铺源流考     
本文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名物学、文化史学等学科的角度,探源逐流,考辨了我国当铺的名称演变和实体流布以及名实间的关系,重现了我国当铺文化发生、发展与嬗变的轨迹。文中还从当铺缤纷缭乱的异名中试图理出头绪,指出从古音学的角度,并根据史料,当铺名称诸字古同读如舌头音,乃为音近义通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17.
“古词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有些词语直接承袭中古汉语词义,但普通话中已不使用这些词语,如甚、舁、仰尘、夜来、瓯、钵等。“古音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字。  相似文献   

18.
晋方言里的“圪”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晋方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入声。有的地区分阴入、阳入,有的地区只有一个人声。在晋方言的入声字中,“圪”字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字。圪读[k(?)?],在我们所考察的14个分阴入、阳入的县市里,圪读阴入的有平遥、寿阳、孝义、原平、沁县、陵川、武乡等7个点;圪读阳入的有太谷、文水:介休、汾西、长治等5个点;而清徐、临县则有时读阴入,有时读阳入,变读条件不明。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不同年龄段的8位天津人所发的136个轻声词的听辨分析,发现在北京话中读为轻声的一些词在天津话中常不被读为轻声,并对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唐代长安话有五个声调,其特点:阴平调低平;阳平调低升;上声调高平,音长短;去声调次高平,音长长;入声调为促调,有[-p]、[-t]、[-k]三种韵尾。《切韵序》“秦陇则去声为入”是指因部分去声字在六世纪末的秦方音中还未完全消失[-t]尾而产生的局部相似现象,到八世纪“去声为入”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长安话声调间的差异表现在音高、音长两方面,音高和音长共同起着区别声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