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意味着一个完整的生命,一个有灵性的个体。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人的精神生命活动来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以便更好的应对迅速变化的世界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与机遇,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与生命的完善。终身教育思潮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将有助于充实和完善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我们需要以终身教育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并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构建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化社会,使人的生命达到全面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刘桂侠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0):150+159-150,159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和构建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迫切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因此,绝大多数教师都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但是,现在仍有一些教师缺乏对自主学习的深入理解。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有些教师为了突出让学生自主学习,上课时就让学生自己看书,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目标任务的指导下,中国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等方面部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足、继续教育还比较薄弱、终身学习投入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教育发展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和制度建设,包括:以终身学习理念指导改革学校教育;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大力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发展高质量的开放大学;构建通过多种学习渠道成才的“立交桥”以及建立教育培训投入和学习资助体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1国际终身教育论坛”进行了综述。通过分析美国、英国、印度、中国大陆和香港各位专家在论坛上的发言和研讨,归纳了其中反映出的国际终身教育创新实践。从本次论坛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影响着整个教育体系,而终身教育的创新实践仍聚焦于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领域。社会成员参与终身学习的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各地区为满足成员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整合了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力量,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开发适合成人学习和在职学习的课程,建立终身学习的资助机制,并利用开放与远程学习来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成人高校是实现我国终身教育目标的主体力量之一 ,其在新世纪挑战与机遇共存。求学者动机干扰成人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成人教育课程建设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 ;成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所面临的压力均给成人高校的发展提出挑战。成人高校应明确培养目标 ,加强课程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将成人教育的重心从学校教育转移到终身教育上来 ,充分发挥成人高校在学习化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作为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学习与 教育不可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决定了终身教育的必要性,任何人都不可能只通过一次受教育获取终身所需要的全 部知识和技能。每个人都在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关系中生活、学习、工作。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培训师资的基地,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当代科技、经济与学习化社会的发展都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终身教育的思想和教师专业化理论的发展促使教师教育一体化并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学习以其学习主体个性化、学习方式灵活化、学习过程交互化、学习时空全面化等优势,成为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的新热点。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法,对2001—2012年期间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从文献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机构等方面进行研究,阐述了我国数字化学习研究现状,提出数字化学习发展建议,为今后国内外学者对数字化学习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电大教育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为社会各类人员提供终身教育的服务。在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进程工作中,电大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和“两个必须”上。  相似文献   

10.
发展终身教育,迈向学习化社会,是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化社会的主要途径,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建立知识社会的基础工程。硚口区的社区教育的试验工作,始自1988年。在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果。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