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村上春树的作品与日本文学关系密切,被誉为日本八十年代的文学旗手。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摆脱了当时日本学界一味沉重的二战话题,风格轻盈新奇,符合时代的潮流,又被称为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在中国、日本,还是在整个东西方世界都吸引了无数学者的关注,这些都足以说明他是个炙手可热的作家。从长期以来的文献整理中不难发现很多学者还是从全球化的视角去研究其文学价值的,但是作为日本文化氛围中成长的村上春树来说,探索其文化价值还是离不开对于日本文学历史发展脉络的研究。本文将抛开既往的论述视角,通过梳理村上春树对日本文学的认识和理解,简要地谈论村上春树作品的特点,并阐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其与日本现代文学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2.
山田花袋的名作《棉被》被誉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开创了日本的"私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均来源于现实生活,作者无所顾忌地违反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伦理道德,暴露了社会生活中最丑恶的一面,对后来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棉被》虽然是一部自我告白性质浓厚的文学作品,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新旧思想相碰撞的社会氛围。解析《棉被》中的人物形象,对研究山田花袋作者本人和了解当时的明治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19世纪英美文坛陆续涌现出如简·奥斯汀、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以及乔治·艾略特等一批女性作家,辉煌的"女性文学的时代"由此开创。这些女性作家大部分从女性的视角对女性以及女性的命运进行审视,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女性在家庭和整个社会中所占的地位以及自身价值。本文主要从女性文学发展的视角入手,探究当时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日新月异,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也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国的城市文学趋向活跃,年轻一代的作家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和反思,积极地探寻着新的审美表现力。但总体看来,城市文学依然幼稚,作家的视野中并没有深刻和开放的城市精神,文学作品没有找到表现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状况的途径。城市文学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成熟需要更具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5.
当前出现的远离生活与平面、消极反映生活的文学创作,严重背弃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根本原则.这样的作家在丧失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丧失了作家的资格.要建设"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中国文学,必须首先解决好如何深入"四化"建设,扎根人民群众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指的是一个文本与存在于此文本中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鲁迅和郭松棻小说作品中的互文现象进行分析,以此观照作家的精神世界。郭松棻的短篇小说《雪盲》与《孔乙己》及鲁迅存在互文现象。两部小说的不同文本相互参照、交互指涉,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这个独立的系统又与鲁迅的精神世界构成了一个大的互文关系。这种关系从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社会对个体的压抑以及个体生存的孤独哲学三方面来体现出来,共同演绎了一个伟大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7.
唯美主义文学从欧洲传到日本,形成了日本式唯美主义文学,改变了日本文学发展格局,具有自身的诸多特点。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学自身等原因,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很快经过翻译家的努力宣传而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由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写作内容、主题、手法和目的上继承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一些东西;同时,中国作家在继承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发展,实现了对日本唯美主义一定程度的超越和扬弃。  相似文献   

8.
日本平安时期出现的"白居易现象"是日本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其实,说起"白居易现象"的产生,不得不提到中国的汉文学,正是有了汉文学的传入,并受唐诗的影响,逐渐地吸收、发展,一时期掀起了"白居易现象"风波。在发展的过程中,文人士氏的"情有独钟",以及统治阶级的积极参与响应,不仅提高了这种特定文化的社会地位,还进一步促进了这种文化的广泛流传从而也从侧面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且产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定的文学影响,出现了日本平安时期的一席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9.
"张骞"凿通西域世人皆知,他不但出现在史书、教材中,在文学作品中也时有登场。日本作为与中国颇有渊源的邻邦,其近代作家多有创作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本论拟以日本作家陈舜臣的小说《张骞》为例,比对中日间张骞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近现代文学不论是观念还是形式,都因为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而变化着。其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特殊文学形式,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地位,价值的多元化、文学作品中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探索和创造的特征。卢梭对中国近现代作家的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文学创作方法是作家艺术地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方法,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并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出来.这些作品无论怎样充满了独特的个性特征,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些共同性的创作规律.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其创作理论的形成绝非偶然,绝非一成不变,尤其是现实主义精神的贯通与传承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古典传统现实主义、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毫无疑问地构成了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理论渊源,并由此推动了"五四"现实主义文学、建国后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和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三次高潮.  相似文献   

12.
中日小学生成才志向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日小学生及其家长由于家庭教育观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成才志向。对自己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中日两国孩子的期待与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的家长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替孩子规划未来,而日本的家长更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近现代的众多作家中,民国才女张爱玲可谓是独树一帜,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以其苍凉的情感,冷艳讽刺的笔调深受人们喜欢。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带着一股浓浓的苍凉气息,正是这种"凉"的笔调成为张爱玲所特有的标签,张爱玲的文风和其身世、家庭、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着很大关系,可以说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讨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讽刺艺术风格,旨在进一步感受这位独特的民国作家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进入一个黄金期,女性小说家异军突起.越南学界对于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的译介,让越南民众更了解中国,并真切地反映出女性在不同时期对于自我身份认知的变化,从客观上体现了对于中国女性作家文学水平的认可.中国女性作家并不单纯地表现女性对于平等的追求和渴望,而是在作品中客观地描述生活,将女性的真实境遇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刚好暗合了越南读者对于情感、性格以及身份认同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史上,战争对文学产生的影响浸入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改变着文学作品的内涵及所表达的思想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众多国家,特别是对美国和苏联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个国家的作家立足战争,分析和反思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塑造了战争中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美文学的创作概况,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苏美二战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并总结苏美二战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文学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再现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寄寓着作家美好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崇高的道德追求以及高妙的审美境界,以审美的方式启迪智慧、警醒人生。而且,"文学与教育有天然的姻缘,因为文学本身所要表现和体现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和感化人,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处处离不开文学本身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有着十分丰富和生动的素材.它对文学作品题材的选择提炼,情节的构思,艺术形象的深化以及语言的运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档案是一切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在进行文学创作中间接获取材料的“仓库”.因此,古今中外有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包括世界名著,都利用了档案乃至脱胎于档案.大量的事例说明:文学作品与档案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世界文学长廊中,有两位杰出的作家,一位是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俄国作家契诃夫(1860~1904),另一位是孕育和创造中国白话文小说的鲁迅(1881~1936)。二者都是文学大师,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成就非常瞩目。笔者仔细梳理了二者的部分短篇小说,并对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从多个角度解读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从相同性上来说,二者在小说结构安排上都遵循"幸福—转折—拯救—死亡"的写作模式,而且在主人公的选取上以及从人物自身往往会反射出来一种戏剧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使小说看似有了结局,往往又留给人无尽的想象。从相异性上来看,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以及思想情感的融入与表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志贺直哉的文学作品很少涉及社会和阶级的问题,他的灵感思路多来源于家庭矛盾和实际生活中的琐事。志贺直哉在作品中对妇女和婚姻的刻画、对孩子追求梦想的描述使他的作品散发着人道主义魅力,被认为是社会政治思想性单薄的作家。本文将根据志贺直哉的文学作品来分析其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文学的发展历史没有中国文学那么久远,在思想上的认识也不是像西方那样前卫。但是日本文学有着自己兼收并容的特点,在世界文学史的发展中独树一帜。日本文学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并不影响其独特的美感。在日本文学的各个方面广泛地闪耀着"物哀"的影子,"物哀"显然已经成为日本文学美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紫式部和川端康成的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