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世纪欧洲最大的特点就是基督教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基础之上,基督教教权与世俗王权的关系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它们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的下降则代表了另一端的上升。随着封建化进程和教会势力的空前发展,教会与世俗国家的关系,教权与王权的关系始终是西欧中世纪法律思想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凭借国家的权力和政策对商业发展进行种种限制.所以,封建官府、官吏与商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之间既有矛盾斗争,又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李贽(公元一五二七—一六○二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他生活于十六世纪,正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这时的中国封建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的吋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连绵不断。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城市市民也开展了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在政治思想领域里,革新与守旧的斗争十分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地主阶级内部产生分化,出现了一批要求革新的进步分子。李贽的思想,正是当时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反映。昼夜登陴抗海寇公元十四、五世纪,日本国内正当封建领主经济与政治的没落时期,商业资本和海外贸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晴雯不畏尊贵地位,敢于抗拒主奴不平直到最后毁灭的人生遭遇的阐述,展现了睛雯大胆叛逆、威武不屈、特立独行、疾恶如仇、率性而为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末期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社会现实,愤怒谴责封建阶级的腐朽和虚伪,热情讴歌了被压迫者的挣扎、反抗与斗争。晴雯这个艺术形象蕴含着深沉凝重的美学价值,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感情上难以承受,却无法改变自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命运的悲情人物,极具震憾人心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5.
从刘邦与萧何的关系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战国设立丞相以来,丞相就以辅佐君主、助理万机居百官之长.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进一步完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之相适应的官僚体制“丞相负责制”才正式确立.从丞相诞生之日起,君与相之间的权力之争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代君主都曾围绕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行重大改革,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本文试就汉高祖刘邦与相国萧何之间的特殊关系来展现君权相权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天主教是随鸦片一同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天主教会在内蒙古地区不仅从精神上、文化上麻醉、奴役蒙汉人民,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对蒙汉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义和团运动期间蒙汉人民武装反抗教会的斗争也蓬勃展开,给予教会势力以沉重打击,显示出内蒙古地区以蒙汉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气概和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7.
儒法斗争贯串于封建社会的全过程,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各个时期的儒法斗争又有很不相同的内容。认真研究不同时期儒法斗争的具体内容,对于恰如其分地肯定法家人物的历史作用,总结历史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深入批判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潮,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如何看待封建社会中后期法家人物的历史作用,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 一定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对于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法家及法家思想究竟如何估计,只有放在当时社会整个阶级斗争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才能认清它的性质,说明它的  相似文献   

8.
论刘邦     
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的领袖变为封建皇帝的人物。农民起义的领袖为什么会变为封建皇帝?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方法,对这个问题作一番仔细的分析和研究,这对进一步理解我国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对于认识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的原因,会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封建社会县下乡村基层组织是构成封建专制统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国家赋税、摇役、兵源征收的最基层组织。各封建王朝对其设置非常重视,国政治、经济势力发展变化常常有改革与调整。宏观而言,我国封建社会乡村基层组织特点有二;一是各朝代乡村组织单位都很严密,层层设官,细小不乱;二是秦汉时期初步奠定的乡村组织基本模式,以后各朝多有变化,但其结构、运转方式及功能未有根本变革,目的都在于对农民阶级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和残酷经济剥削。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的形成,是在西欧封建社会的特有社会结构中,以自由人为主体的工商业经济关系得以独立发展,并成为城市社区经济基础的结果。这一社会共同体虽然寄生于封建体系之内,但它始终游离于封建的主体体制之外,具有自己的内在品格。同时,它为近代市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诸多基本的社会因素和资源。  相似文献   

11.
蔡文姬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五言《悲愤诗》以被掳女性的独特视角观察世界,真实地道出妇女在战乱中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书写自己亲历的战争带给女性的灵与肉的双重创伤,深情地倾诉了在“忠孝”与“慈爱”的抉择中催人泪下的反常态母爱,真切地吐露了封建社会中再嫁女子的忧虑与自卑,为女性群体留下了女性自我书写的留有体温的内心挣扎与抗争.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道教史上的兴盛发展时期,也是道教从民间宗教跃升为国家宗教,并对唐代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时期。史籍道经中有关唐代国家行用道教投龙的记载,是道教仪式已上升为国家祭祀大典的有力说明。唐代帝王热衷于投龙是崇信道教所致,投龙仪式更反映出唐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崇道风尚。从道教经法制度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投龙仪式具有宗教功能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们习惯称封建社会的习武者为"侠",而侠者最为明显特征为"游",从分析游侠产生的社会条件入手,根据仁、忠、义、孝、恕等几个封建道德基本要求,对游侠的价值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人生价值观与封建道德要求的巨大差异,是游侠之"游"的最根本体现,游侠没有固定的社会集团归属,他们对封建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士、农、工、商"四个行业都没多大兴趣,经常干违法的事情,来维持自己奢华生活,游侠有着桀骜不驯的个性,对忠、义、信、孝、恕等内容都有自己的见解。除了具有"游"的特点以外,游侠还时时以"武艺"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游"与"武",清楚地折射出了中国封建社会习武者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曾经历了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 ,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哈尼族先民农耕活动时间较晚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当哈尼族父系氏族社会开始衰落之时 ,正值汉族的封建社会已发展到了顶峰。在哈尼族历来隶属于汉族封建王朝统治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就失去了单独建立奴隶制的机会和条件 ,因而从父系氏族社会直接跨越到封建领主制  相似文献   

15.
陕西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的省份,又是北方诸省中第一个光复的省份,还是辛亥革命独立各省中坚持军事斗争时间最长的省份,直到清廷退位,南北统一,陕西方面还在与最顽固的封建势力升允等血战。陕西革命的成功,不仅仅将辛亥革命的浪潮扩展至西北地区,壮大了革命的声势和力量,而且还牵制了西北清军主力,吸引了河南清军西向,从侧面减轻了武昌前线革命军的压力,支援了湖北地区,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陕西独立影响辛亥革命的全局,在辛亥革命中有着独特鲜明的历史地位。西安新军起义,陕西光复是陕西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大事件之一,是陕西进入20世纪以来的第一件震撼事件。与其他省相比,陕西辛亥革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中的王太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泼妇形象,吴敬梓一方面刻画了她的“泼”相,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她的不幸,她用撒泼向社会、向礼俗挑战,无奈封建的男权社会最终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作者通过这一人物的塑造,对封建礼俗社会进行了辛辣讽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自己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7.
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大致分作唐代后期、宋元明时期、明末迄今3个阶段,各地段沙漠形成时间各不相同。其西北部沙漠起源最早。各种佐证表明,初期"毛乌素沙漠"大体形成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宥州故地,即今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的东半部。初期"毛乌素沙漠"的成因并非一般所谓过度的农业垦殖活动,而是自唐代贞观四年迄天宝年间的长期而过度的驻牧型畜牧经济活动,破坏了天然草原生态系统引致的后果。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的优良作风思想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其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主要体现在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提倡“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工作作风。二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头脑,正确开展党内批评。三是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挖掘和学习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的优良作风思想,对于当前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代佛教鼎盛,佛教神祇信仰广泛普及于民间社会,并影响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一个由男性所创造、并由男性权力结构支配的制度,但这并不影响唐代妇女信佛的热情与执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唐代中国化的大乘佛教神祇信仰,不仅使唐代现实生活中的广大妇女在精神解脱、情感体验和参与宗教社会活动方面拥有了同男性同样的权利,而且还为世俗社会那些难以扮演社会角色的女性信众提供了某些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场所,使得她们得以从宗教活动中获得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孔庙学刍议     
孔庙既是专门用于祭祀孔子的庙宇,同时也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社会教育的象征和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崇拜信仰的标志。因此,它不仅在曲阜,在海内外也广泛建造存世。孔庙文化是一个多维化的结构,从儒庙建筑群到祭孔大典,再到庙宇文化遗存和庙学合一体制,一直到孔府档案典籍、衍圣公及其职能承担等,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儒庙历史文化体系。从这一体系出发,创建独具特色的孔庙学,不仅是深化孔庙研究、拓展儒学研究的需要,也是孔庙科学义理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