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双语公示语在城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汉语公示语的翻译现状还不尽人意。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文本理论,应该从更为宏阔的文化研究视野来把握和审视。互文性理论与公示语的翻译密切相连,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来揭示汉语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原则及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理论作为当代西方重要的一种文本理论,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封闭体,不同文本之间相互引用吸纳,翻译得以在众多文本的互涉中完成。因此,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式。本文以美国"新诗运动"代表人洛威尔与艾柯斯合译的《松花笺》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诗集翻译中的互文重构,考察其语言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在广义上是指文本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指涉关系.将译者主体性置于互文性的视角之下进行研究,一是有助于把握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纵深层次;二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从互文性的视角来考察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可以揭示出在翻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即阅读阶段、阐释阶段和二度创作阶段,具有三重身份的译者(读者、阐释者、第二作者)发挥...  相似文献   

4.
拜伦名诗《哀希腊》自1902年经由梁启超译介以来,一而再,再而三被翻译家复译。互文性理论的出现为翻译学更好地解释一作多译和不断复译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文章结合互文性理论,对比了《哀希腊》4个复译本(译者分别是马君武、苏曼殊、胡适、查良铮),力图挖掘文本间的互文关系,进而指导诗歌翻译的互文性解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对象之一,而互文性理论是揭示新闻中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本文主要运用Fairclough的互文性理论对英语新闻语篇及其汉语译文进行批评性对比分析,旨在揭示互文性、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及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的缘故所导致的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从译者对原广告的解读、阐释和重写三个方面,研究了解构主义互文性翻译思想在后现代广告翻译中的具体运用,指出了以上三个方面在后现代广告翻译中是环环相扣的互文性行为。  相似文献   

7.
英诗汉译的翻译策略、语境、风格和互文性是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要素。诗歌翻译的特殊性要求把诗歌翻译纳入诗学之中,探讨文本价值和隐含意义,延伸诗歌的文学生命。翻译诗学就是要使原诗与译文在时间、空间和文化体系内的种种矛盾得到相对融合。翻译过程中要考虑文体、主题、原型、象征和角色,不仅要翻译诗歌的语言要素,而且要再现诗歌的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语篇语言学互文性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从新的角度得出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新的模式和方法,即强化互文语境和重点讲解语篇互文性标记。该教学方法可以弥补传统阅读教学只注重词汇、语法、句子等语言形式教学的不足。运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因其注重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知识的积累,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大大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中绰号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学作品中绰号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还在于其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由于文化意象具有互文性,只有在文化语境中对文化意象有了正确理解才能确保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成功转换。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之下,如何对我国经典进行传播并且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成了我国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对我国优秀文化作品进行翻译并传播成了建构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式。辜鸿铭作为翻译天才对于儒家经典的翻译受到了欧洲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建立做出了重要建设。本文立足于文化自信的角度,通过对辜鸿铭儒家经典翻译进行分析,对经典翻译与文化自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互文性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我国古代译场的合理性及其启示意义。古代译场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所译经文质量颇高。我国当前的汉语典籍英译可以借鉴古代译场的组织与运作方式,成立专门从事典籍英译的机构,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华夏文明在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批评、翻译等领域得到了长足发展的互文性研究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用于语篇分析,特别是批评性语篇分析,但在应用型语篇分析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拟运用互文性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中的互文现象进行分析,主要考察语篇或文本在多媒体课件中互文的表现形式、语篇功能和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从互文性视角对旅游文本中的引用翻译进行分析,认为引用作为旅游文本中最常见的互文手法,其文本意图而非互文符号的形式或内容决定其互文空间的再语境化。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作为一种后现代文本理论产生于后现代文化语境.文化的核心是意义和价值系统,而文学和哲学是文化价值系统的凝练表达.互文性理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理论总结,既来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又有其后现代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的根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互文性理论的后现代文化语境来揭开其神秘面纱,即这一理论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15.
国学热的兴起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各种讨论现点纷纷扬扬,但其对于汉英翻译发展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传统文化从文化、思维习惯、技术三个层面深刻地影响着汉英翻译的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推介,全社会应共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促进汉译英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及世界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互文理论产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大潮中,涉及文本的意义生成、文本的阅读和阐释。互文理论的产生对文学、语言学和翻译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互文性在本质上讲应是一种文本意义间的指涉,而这种指涉关系是译者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它也为我们考察互文连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互文性理论的相关知识展开全面的分析和论述,然后对互文性理论应用于商务教学过程中的启示进行全面的论述。为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互文性理论的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篇语言学家博格兰和德雷斯勒认为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应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作为语篇的一个重要特性,互文性是文学、语言学理论研究历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对互文性理论的基础及内涵的分化与发展做出详尽的介绍,为今后互文性理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始于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再创作,主要表现为对其他文本的引用,对神话传说中的典故原型的运用,对别的文本进行改写、拼凑、模仿和拆解。黄庭坚不仅是北宋的著名诗文创作者也是一位诗文理论的研究者。在继承盛唐杜甫诗论观点的基础上,他提出中国古代较系统的诗论观点——互文性。这一诗文理论不仅体现在黄庭坚的理论渊源上还在理论内容方面有所表现。分析黄庭坚的诗文理论的互文性,有利于学者对其理论价值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推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互文性的契合点。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互文性研究的理论框架。在这种新框架下,从介入、情感、霸权、再语境化等角度对广告的互文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