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南唐词晚于花间词,作品内容虽与花间诸作有相似之处,但作法不取《花间》旧径。故《人间词话》说:“冯正中堂庑特大,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词至南唐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来说,是雅化,由侧重描绘转向重于抒情,其本质特点是“以意为主”,“词中有我”。李煜词集中代表了南唐词的特点,但开李煜诃之意境、风格先河者却常常被忽略,那就是李煜之父甫唐中主李璟。他的词表现了词风转变时期的一些重要特点.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北宋苏轼突破了柔媚纤弱的传统,以浩瀚之气开豪放一派。辛弃疾最终确立了词体地位,是 豪放词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作家。尽管苏辛并称,但他们的词风又有各自独立的个性,二者在形象意境、语言 运用和精神内涵上都存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晚唐五代词是宋词的先导,其中比较有名的词人有冯延已、韦庄和皇甫松,其次还有李询、鹿虔扆……。但在晚唐五代词人中,不能不提到李璟、李煜父子俩,他二人中则又以李煜后期的词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在词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世称李  相似文献   

4.
李煜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使得李煜的词达到了一种深深的层次,情感思想的矛盾使他的作品体现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语言张力,前期作品体现为"意蕴冲突",中期作品体现为"情感冲突",后期作品体现为"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相似文献   

5.
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看,诗歌意境的感知不是对意象个体感知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一个格式塔质意象。"格式塔"概念在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翻译中具有极大的适用性。李清照词《声声慢》情感婉约暗含、具体意象众多、叠词浑然天成,意境翻译颇难。以林语堂和许渊冲的翻译为例分析,可以看出:意象的传达并不是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意象的感情色彩亦是十分必须的。林译运用"格式塔质",调动多种感官,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秋景图;许译则更注重格式塔式整体意境把握,得意忘形。在许译中,单个意象不像林译中那样清晰可辨,但"格式塔意象"上更胜一筹。在《声声慢》意境翻译中所体现的格式塔质,在理解和翻译古典诗词中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亭台楼记至北宋而达到全盛,不但数量巨大,而且涌现出了众多名家名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北宋文人关心政治,热爱生活,他们能从高远宏阔的角度来观察自然,体察人生,给北宋亭台楼记注入了高远旷达之气。而且他们在文章的构思、语言的提炼和意境的营造方面也颇具匠心,将北宋亭台楼记的创作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在词论上,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革新主张,并以此作为其创作的基点。自北宋中后期开始,文人对“以诗为词”可说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毁誉互参,许多评论家都有精辟的论述。苏轼的“以诗为词”在他的词作上也有体现,创作了一些既有婉约派的特点又更具豪放派特点的词,在词的音律、内容、形式方面都作了创新,突破了以往词创作的束缚,开创了一代词风,为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艰深晦涩、细致入微而著称。其通过比兴、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对环境渲染烘托,以心象融铸物象,创造出朦胧幽邃、含蓄隽永的意境美,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新诗风,为古代诗歌抒情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李煜是五代词坛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一生遭际坎坷。他后期抒发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词,是他被俘后屈辱生活的真实画卷,是用血泪书写成的不朽的生命篇章,充满了感伤主义情怀。他的生命情感和价值观念,永远留给人们一份沉思和感悟。  相似文献   

10.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集婉约大成的重要词人,其集大成主要在艺术上.他在吸取温、柳、秦、苏等优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形成了"富艳精工"的特有词风.通过具体词作的比较,分析清真词是如何继承发展温、柳、秦、苏等人的长处,成为一个集大成词人的.  相似文献   

11.
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时很有成就的一位词人,从国主到囚徒的沧桑巨变,使他前后两期的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从时段上看,李煜前期的词多描写风花雪月,未脱“花间”习气;而国破家亡后的俘虏生活及由此产生的孤寂、悲凉的心境,使他的词转为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而这恰恰也成就了其被称为千古绝唱一批词作,使这位亡国之君成为了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南面王”。  相似文献   

12.
不言而喻,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以画赋诗,以诗作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足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绘画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现代绘画理论界和文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审美见解和思想哲理体现。文中主要以古代文人画作为二者关系探讨的切入点,从意境、精神追求和想象性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之",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作近指代词,表示"此、这"意义,这一用法在贵州方言中仍在使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之""这(這)"的字源及近指意义词源,认为"之"并非普通话"这"的方音读法,贵州方言中"之"作近指词语是古汉语词义的遗留;而本方言中将普通话中的"这些、这个、这时、这里、这样"等"这"类语词读作"之些、之个、之个时候、之点、之个样子"等"之"类词,是一种同义换读现象。  相似文献   

14.
自花间词始,至北宋、南宋,国家兴亡的多变成就了怀古词作品的繁荣。怀古词因景抒怀,吟咏历史的兴衰成败,但不同时期,因社会政治局面的不同,词人在怀古词中表达的现实情怀也不同。花间是个人命运的哀叹,北宋是忧患意识的抒怀,南宋是英雄失落到英雄无觅的悲诉,宋亡遗民是亡国祭曲的吟唱。怀古词,词人以亲身经历的现实为参照评判历史、伤时愤世,从而具备了文学上时代精神的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晁补之的闲居词刘银光发生在北宋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是一次旨在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地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这次活动虽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减轻了人民负担,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由此而引发的新旧党争却是旷日持久,一直持续到北宋灭...  相似文献   

16.
在协调音节、疏通气脉、串合意象、变换句式、创造意境等方面,领字发挥了它独到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咏物词发展到苏轼 ,在题材、寄托、语言、意境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拓新局面 ,为后世提供了创作经验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传统意象、意境的传承能体现的是现代诗与古典诗歌在审美上的本质联系。本文以意象为切入点,以古典诗歌艺术为参照,探讨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意境方面的传承关系,解析郑愁予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色彩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知。通过色彩词,人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对事物进行认识和领悟。本文以日语色彩词"青"为例,拟从其产生、构词方式等角度入手,探究社会发展、语言以及文化变迁对色彩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北宋时,相扑盛行,不但出现了类似竞技化的全国性比赛,还发展了娱乐化相扑,其中女子相扑的流行是北宋相扑一大风景。文章在文献梳理基础上,相异于以往从上而下的视角,采用巴特神话修辞法深入北宋当时社会实际生活从下而上的视角对北宋相扑盛行神话进行探究,指出:君民交融、君王的开放与包容、裸身权力构建、技术创新模仿、性别身份趋同等5个方面是北宋相扑盛行的向度归因,这些向度共同体现了北宋外向性的社会特征,隐喻了社会的外向特征促进了相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