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多民族地区族际政治整合是保证多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的民族关系和具体的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整合,是衡量多民族地区族际政治整合良好的标准.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理论,有助于以共同利益、稳定与发展以及族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促进多民族地区族际政治整合.  相似文献   

2.
春秋早期,晋国惩于曲沃之乱而打击公族,结果导致了异姓卿族的崛起。春秋中后期,晋国的政权逐渐被异姓卿族把持,由此形成了典型的卿族政治。晋国的卿族政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赵盾专权到厉公被弑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晋国卿权根基尚未完全稳固,公室利用卿族打击强宗,卿族利用公室消灭对手,这是该阶段晋国政治斗争的特点。从悼公继位到晋定公十四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晋国政权尽入六卿之手,晋国形成了卿大夫执政制,六卿联合执政,并为最后的火并积蓄力量。晋定公十五年后为第三阶段。六卿正式展开兼并战争,范、中行、知氏先后被消灭,韩、赵、魏三家最终分晋。  相似文献   

3.
源于李绅《拜三川守诗序》,用“棍”称坏人在唐代就已出现,从“棍”的“无赖、坏人”义产生构成了一系列“X棍”族词.词族“X棍”是一个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形式是模槽“X”加模标“棍”,意义上的统一是表示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人;从语用功能方面分析,“X棍”族词都属于认知称谓名词,这个词族能够表达丰富的语义内涵,印在指称人时带有明显的性别指向,语义上表达的是对男性的鄙视,并且含有骂詈的意味;词族“X棍”的形成是语言中的类推机制和经济原则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交往与社会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社会意识是对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或反思。人的社会交往构成了人的社会关系,交往是不同的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发生关系的现实手段和先决条件。社会意识是对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亦即因人的交往活动而来的社会关系之网——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反映或反思。个人意识、群体意识或狭义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一定的个人意识既是个人意识,又是以“个人意识”形式表现出来的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群体中个人意识在精神交往中相互集中的表现。由个体意识或群体意识向社会意识的转变,是在实践、交往活动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民族虽属不同领域的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宗教对民族尤其民族认同具有五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宗教是民族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二、宗教是一类次生民族生成的认同标识,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宗教是民族分合的特定因素,一个民族因信仰不同的宗教而发生分离,不同的民族也因信奉同一种宗教而聚合为新的民族;四、宗教是构建族源认同的重要因素,不同来源的民族因信仰某种宗教而重构相应的族源;五、宗教是族类认同的一种方式,其族际认同意识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把具体的思想类型与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相结合,开辟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哲学维度和社会学维度,也启迪了意识形态批判的美学或文学批评维度。作为一套激进的批判资本主义的话语体系,意识形态批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它把社会关系主要归结为镜像关系,又有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的推动力主要体现在建构、重构与解构三个方面,韩国民族主义兴起有着历史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从民族主义的建构与重构角度,韩国在进行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对于中国朝鲜族态度发生了由"亲"到"疏"的转变,韩国的民族主义正在重构而这种重构与民族主义的两面性也带来了许多问题。韩国民族主义今后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马恩选集》第一卷第629页).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重要构成部分,是大学生正确思想价值理念形成的基础和保证。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设备的普及应用,大学生上课低头现象愈发严重,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落实,且对学生身体素质具有一定不利影响。因此,高校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正确认识到“低头族”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珍惜大学时光,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这是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后凉吕氏家族婚姻及相关问题是研究后凉统治阶层构成、政治体制特点、国运短祚而亡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吕氏家族婚姻发展演变过程不仅体现后凉政权“氏族本位政治”统治特征,而且包含有笼络西征功臣集团势力的政治意图,同时也是氐族贵族统治集团结好河陇地方大族,实现后凉政权“河西化”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1.
论商周时代盟誓习俗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至西周时期盟誓习俗的变化以成、康前后为界,分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成、康时期通过盟誓将异姓宗族纳入周人宗法统治秩序,是周人与殷商等部族能够相互融合的关键。分封、朝会、祭祀、行刑,使宗法观念与盟誓习俗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发生了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解释古史所载周武王“乱臣十人”为周之治臣周公、召公、毕公、荣公等人的说法不确。梳理历代学者的注解,结合商周之际的相关史实研究表明,“乱臣十人”不是周之“治臣”而是殷商“叛臣”十人,他们在兴周和灭商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这一记载的史料价值,对认识商末周初的历史巨变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两汉之际活动于西北地区的隗嚣集团 ,以豪族武装为基础 ,基本活动在各自的故乡。浓烈的乡土意识制约着其集团的活动和政治走向  相似文献   

14.
先秦军礼作为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不仅反映了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文明演进的特色,同时对儒法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解决时代战乱的问题中,儒家主要继承了西周军礼的政治意义和道德特色;法家则将军礼中的军事秩序原理引入国家法度,发展了内刑外兵的法治理论。  相似文献   

15.
嬴秦族起源于山东。唐虞之际因功赐姓嬴氏 ,被封于秦。夏末归商 ,参加过灭夏的战争。在商代“嬴姓多显 ,遂为诸侯”。商末以来 ,嬴秦子孙中有西迁今山西者 ,有西迁陇右者。西迁陇右的嬴秦子孙 ,遂成为西周王朝镇压西戎的一支政治力量 ,并在与戎狄的斗争中被封为诸侯 ,建立了秦国———这就是后来消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秦王朝的前身  相似文献   

16.
古代将陇山以西的居民称为西戎民族集团,说它是游牧民族。实际上问题比较复杂,这一地区在古代除广大的土著外,尚有三皇等族及五帝之族,还有苗及北狄等族。这些氏族或部落先民皆为定居农耕之族。黄帝时期戎族(土著)中的一部分称羌,戎与羌在夏代转为半耕半牧民族;华夏结合戎族的一部分,则一直定居农耕,至夏末称氐族。商代时期,甘肃武威以西的羌族、兰州以西和青海湖以东的戎族,由半耕半牧转为游牧民族;居于兰州以东的氐族仍为定居农耕民族,交错相居的戎族、羌族则为游牧民族。西周见于记载的是不同称谓的戎族,几乎不见羌、氐,是皆以强盛的“西戎”统称之故。商末嬴姓方国余民被逐于“西垂”(今甘肃天水)后,沦为戎地的半耕半牧民族。周懿王时期,迁秦遗民大骆与子“非子”族于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与同族先民相聚。周孝王时期,非子邑之秦,成为附庸国,揭开了陇右历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刘小华  粟芩苓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40-1041,1044
皇皇中华,养生之道,博大精深,夏、商、西周时期的养生思想寓含着唯物、辩证的哲学思想原理,它的创立为养生思想和方法的推陈出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从理论上丰富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周文王克商方略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周季历时期周人以武力征服西北戎狄部落,奠定了周人称霸西方的基本局面。文王时期一方面对西北戎狄进行征服,另一方面迂回经汉水南下对江汉及江淮流域的蛮夷进行征服,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战略格局,为克商并夺取天下奠定了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顾炎武曾以为宗庙设立神像是战国才产生的现象,是不对的。从西周金文中看,西周时周王朝宗庙中有"图室"。这表明至少从西周开始,已经在周王宗庙中设立专门的"图室"绘制先王先公的图像来进行祭祀和悼念。商末西周初年已有用于战争的军事地图,周初已有"东国"疆域图,也有用于土田划定的方国疆域地图。  相似文献   

20.
殷商甲骨卜辞记载了大量的祭雨仪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殷商时期对于神人关系的理解,如神人以合,敬神即敬人等。这为殷商以后的神人关系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神人共处的体系和礼仪制度,对中国以巫文化为中心的民间祭祀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