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具备各不相同的文化内涵,多数汉语"红"色词含有积极隐喻,而多数英语"红"色词的隐喻却是消极的。本文以"红"色词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汉英"红"色词的隐喻认知特点进行阐述与分析,并对不同文化间的隐喻趋同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二语学习者的隐喻使用能力与其语言水平息息相关。本研究基于Littlemore (2013)的研究模式,对《中国学生英语笔语语料库》中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所写的同一命题作文进行了研究,识别、分析并比较了这两组中国英语学习者作文中隐喻使用的情况。本项目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使用MIP/MIPVU隐喻识别技术,辨识学生作文中包含隐喻的词汇单位。同时,计算了隐喻密度(metaphoric density)、隐喻形符比(metaphor type token ratio)和包含隐喻的词类(word class),并对两组作文中的隐喻功能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其中空间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本研究基于汉语和英语语料库,以汉语中的"上/下"空间方位词为例,对比英语中对应的空间概念,考察汉英两种语言在时间、范围、状态、数量和社会地位这五个目标概念域中的异同,以期揭示空间隐喻背后的认知模式。结果表明汉英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一个被研究了千百年的老话题,现在,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为隐喻带来了新的生机,隐喻认知理论逐步被接受。而"山"、"海"在俄汉英文化中被用做隐喻的认知方式是相似的,这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更加容易地学习和理解汉俄英三种文化。  相似文献   

5.
器官名词"头"("head")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可用作量词来表示某些事物的数量。本文基于语料库发现"head"在英语中主要和三类不同名词相搭配,并将其与汉语中"头"作量词的情况相比较,最后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凸显观、隐喻观、转喻观来解释"head"作量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英汉经济新闻中,借助隐喻经济领域中许多抽象概念能更易于被广大读者理解和接收。通过对空间概念词汇上(up)、下(down)的搜集,建成小型新闻语料库,采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结合大量经济新闻实例,力求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方位隐喻上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诗篇》作为《圣经》66卷书中的一卷,由不同的作者共同谱写而成,它是一部祈祷和赞美书。本体隐喻作为概念隐喻中的一种,是最基本的认知形式,在《诗篇》中十分常见。为了探究本体隐喻的表现方式,本研究以《诗篇》中的SOUL和GLORY为例,基于Ant Conc自建的《诗篇》语料库,本研究对这些词项进行深入分析,发现,soul和glory的隐喻性表达主要以三种形式呈现:状态、施事者、受事者。  相似文献   

8.
流行语的高速更新与广泛运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在流行语的形成与表达中也体现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试用存在链隐喻理解分析指代"人"的流行语的表达、构成及效果,发现存在链隐喻在代"人"流行语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从低等级始源域向高等级目标域的隐喻和从高等级始源域向低等级目标域的隐喻,并探析出其隐喻的构成模式主要为新词中的"修饰语+主体"与旧词中的语义泛化;其表达效果则在于隐喻赋予了流行语更形象的表达与更广泛的语用功能,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内普遍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征,更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触及到不同概念域之间有拣选性的映射,对它的行使和理解是无意识的,其主观性不容易被发现。政治语篇通常是使用大批的隐喻,将政治和现实具体化,为拟定战略或实施行动制造舆论。本文搜集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涉华政治话语语篇,自建434.6389万字的语料库。该研究利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剖析新美国安全中心涉华话语,重点探讨涉华话语中隐喻使用的类别、说服功效及其有关的话语策略。分析表明:新美国安全中心涉华话语所用的隐喻类型集中在冲突隐喻、建筑隐喻、移动隐喻、情感隐喻、科技隐喻、身体隐喻、教育隐喻、地理环境隐喻、饮食隐喻、生物体隐喻和艺术隐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基于自建的《深圳特区报》小型语料库,本文从认知隐喻学角度考察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媒体中的认知隐喻,发现战争隐喻最为频繁,远远超出其他常用隐喻。这一隐喻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概念网络系统,涵盖了抗疫的方方面面,对于抗疫的性质、参与人员的构成及责任,以及各种抗疫行为作了全面、形象的描述。战争隐喻如此突显,与隐喻的相似性本质、疫情特点以及举国体制下的抗疫现实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论语》中隐喻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赏析评价了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结构隐喻、"天"本体隐喻、"上—下"方位隐喻在安乐哲、刘殿爵、辜鸿铭三个英译本中的传递.最后得出结论:《论语》语言深刻、富有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是《论语》隐喻翻译成功的关键;成功的隐喻翻译不是将喻体简单地对应到译入语,而是要保证译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与原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一致,而且为大多数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2.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隐喻修辞观到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认知机制,再到韩礼德将隐喻拓展到语法层面成‘语法隐喻’。隐喻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尤其是韩礼德对语法隐喻及其内部系统的诸多术语进行界定时有许多矛盾和含混的地方,如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一致式(土式)和隐喻式(雅式)及后来级阶转移。就实质而言,语法隐喻的说法是值得再思考的,因此本文试图论证语法隐喻的虚妄,对语法隐喻的"隐喻性"进行辩证。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抽象概念的加工离不开隐喻,即抽象概念是以具体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权力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其隐喻表征的研究主要涉及垂直空间隐喻、大小隐喻和颜色隐喻.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究权力概念的隐喻表征形式,并对具有单向作用和相互作用的隐喻映射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对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希拉里的两篇演讲进行概念隐喻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希拉里在演讲中交替运用了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三种形式。希拉里更经常使用战争隐喻、旅程隐喻、建筑隐喻这三种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中希拉里继续沿袭"多是向上""高地位是向上""好是向上,坏是向下"等概念隐喻形式。概念隐喻运用到演讲中加深了听众对内容的理解,便于希拉里向美国民众传递其政策措施主张,提高民众对其的信任度,有效作用于其竞选总统。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将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三种隐喻一起研究在国内尚属少数。笔者在大量的观察的基础上认为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是一个连续体,而且是认知隐喻决定修辞隐喻和语法隐喻,另外,这三种隐喻可以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加以贯穿。  相似文献   

16.
"拒绝隐喻"是第三代诗人中代表人物于坚提出的引起了众多争议的一个诗学命题,文章从于坚的几首诗歌文本入手,结合其相关的诗学主张,论述于坚"拒绝隐喻"的原因,并且说明"拒绝隐喻"在诗歌写作操作上的难度。  相似文献   

17.
诗性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外衣,没有诗性隐喻,诗歌就会失去它独有的韵味和美感,更失去了作者所寄予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所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非常重要.通过对隐喻和诗性隐喻在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分析,对中英文诗歌中隐喻和诗歌翻译的分析,旨在挖掘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认知能力的角度去研究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实体性隐喻出发,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其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在政治语篇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言语形式,并在概念隐喻理论的背景下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在对概念隐喻理论背景下温度隐喻研究的缘起、沿革、成果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回顾,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能力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交际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隐喻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新视角,隐喻理论为英语教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语言的隐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隐喻思维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区别英汉隐喻意义的文化内涵的异同,以利于对英汉两种文化的掌握,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沟通的障碍。利用隐喻来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