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世纪之交,中国音乐学界最大的争论话题仍是“中西方音乐关系问题”,而其中心论点又归属到“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发展的得失”的争论上,一种观点是肯定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另一种观点是中国应如何完整保留其本土音乐文化;就此话题,表述自己对中国音乐一百年来的发展的看法,并展望21世纪中国音乐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融合视角下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西文化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及体育舞蹈中国化的内涵,分析了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可行性,提出了体育舞蹈的中国化的对策,即在借鉴与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将独具特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融入到体育舞蹈中,实现其中国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西方跨界音乐为研究对象,结合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所出现的跨界现象,指出音乐领域中的跨界现象一直存在并成为新音乐发展动力的观点,并分析跨界音乐的发展趋势以及跨界音乐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远古夏商时期与古希腊时期的音乐与生活、乐器、音乐形式、音乐理论等方面的分析比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短长与优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能够客观地审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取长补短,相互融通和借鉴,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有关音乐的美学思想呈现在他的《诗学》、《政治学》著述之中,为后人研究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提供了源头;在中国,《乐记》是对音乐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音乐美学思想和《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比较,涉及音乐的等级尊卑之分,音乐对人的影响,音乐的作用,音乐教育,乐师的地位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结合教学实践,分别对西方音乐史教学中两个重要的教学模式进行论述。强调既要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分析,又要将西方音乐艺术放入其生长的背景与文化环境中来观察。这两种讲授西方音乐史的方法应在教学中被同步实践。  相似文献   

7.
阿炳及其音乐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关的研究已有6部专著与200余篇文章。本文基于以上研究,试图通过"俗性态势"、"政治意识形态征兆"、"西方音乐文化语境中"的"阿炳"等三个方面加以分述,进而以悖论思考探求其形上之说。  相似文献   

8.
《西方音乐史与欣赏》一直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西方音乐的发展体现了一种多元性,跨越了不同的时期,涵盖了不同国家,体现了不同民族特色,容纳了不同流派、风格特征。多元化教学是将西方音乐史与其相关的文化领域结合,让繁复艰深的音乐史更为生动、鲜活,让来自普通高中的大学生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钢琴音乐是在进入20世纪才慢慢发展起来的,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钢琴艺术只不过八九十年,按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成熟程度、创作技法、风格气质特点划分,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时期、成熟时期、繁荣时期、徘徊时期和发展时期五个阶段,中国优秀的钢琴作品从音乐表现意境和创作手法上都有着不同于西方音乐的表现思路,发展前景和研究前景一直被看好。  相似文献   

10.
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独特的地域风情和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大力弘扬和传承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把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调整中西方音乐课程内容的比例,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中国为数不多的钢琴音乐家和作曲家,崔世光先生在其创作生涯中,一直执着于中国风格的钢琴创作,其音乐创作风格为:其一,创作中"中西结合"的平衡性;其二,钢琴技巧与音乐思维结合的合理性。崔世光的钢琴音乐以其优美动听、耐人寻味、平易近人的特点给中外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手风琴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化”问题,认为手风琴音乐创作要把西方音乐艺术成就作为丰富民族音乐的外在条件加以利用,并从多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之一,王光祈在救亡图存和"西乐东渐"对中国音乐构成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了"复兴礼乐"和创造国乐的思想。他实则建构了一条传统礼乐向现代国乐演进的路径。该路径是他在现实探索救亡道路失败后受德国音乐普及的影响,继承儒家礼乐思想,运用进化史观念和汲取西方现代音乐理论所形成的现代礼乐观的必然选择。王光祈认为:礼乐之间是"乐主礼附"的关系;礼乐虽注重伦理价值,但音乐资源整理应美善兼重;礼乐在与胡乐碰撞交融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礼乐培养了中华民族的"谐和"特性。因此,他主张创造国乐须发掘礼乐资源、运用西方音乐理论与方法,以传承"谐和"之"礼乐本意"、激发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打破音乐教育上的"一元"模式,加强音乐文化理解,注重中国本土音乐文化,设置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已成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以新的音乐教育哲学取代传统教育模式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科学发展与人文艺术绝非对立,而是有所对话、相互关联,甚至相互影响的。通识教育的目的便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广度并拓展其视野,使之兼备人文艺术与科学素养,进而培养较宏观的知识基础与独立思辨的能力,以落实全人教育之理想。"音乐与X:倾听生命的回响"课程基于跨学科视角,围绕音乐与自然、文学、数学、哲学等多门学科(以X指代)的密切关系,探讨中西方音乐现象、声音现象、音乐创作和音乐思想等问题,呈现音乐文化之"奇妙景观"。该课程力图为后续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和章节设计开拓思路,也期望为音乐类通识课程解决"专"与"通"的平衡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珍贵艺术的瑰宝。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加快现代化的建设。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搞好民族音乐教育,是每一个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作曲家李遇秋先生创作了大量的手风琴作品,他的创作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其作品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又充满强烈时代气息,如他的代表作,手风琴独奏曲<沉思与酣歌>.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风格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曲折而艰难 ,其创作风格逐步走向多样化 ,在音色、装饰等方面呈现出民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