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体育活动对残疾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体育活动与残疾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认为体育活动有助于残疾学生的身体健康及改善其不适应的心态与行为,指出在体育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分组授课,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和锻炼目标,使残疾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体育权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残疾学生是相对特殊的公民群体,维护残疾学生体育权利对其发展自身,融入社会和享受健康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立法最具代表性的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进行研究,总结保障残疾学生平等体育权利在立法方面的经验教训,并提出完善我国残疾学生体育权利保护的立法建议,以期保障我国残疾学生体育权利的公平实现。  相似文献   

3.
刘洋  张邦翔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0):109-113+119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残、健融合环境下进行体育教育的自我效能对于体育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残、健融合环境下体育教育的自我效能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规格中,没有涉及教授随班就读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或许这是造成了学生自我效能水平偏低的主要的潜在原因,这有悖于当前残疾人教育领域融合、回归的实践。今后,可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一方面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应该适当增加残、健融合环境下的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或社会组织的资质认证培养加强在职教育,从而提高体育专业学生、教师的自我效能水平,满足融合于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论和特殊教育理论与方法,通过分析残疾对身体存在一定缺陷的大学生的生长发育、心理和行为、学习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等各方面所造成的影响,认为在高校针对具有残疾的学生进行特殊体育教学应遵循缺陷补偿原则、学用结合原则、安全锻炼的原则等十余条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视力残疾学生的体育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视力残疾学生体育参与的动机主要是培养各项身体素质、加强人际间的交往以及培养同学和朋友间的情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喜欢的运动项目以篮球、健身操为主;合作学习和场地教学的上课形式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大部分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比赛。根据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献资料法,阐述了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教育的教育学基础、生物学基础。旨在探索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努力培养残疾学生的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未来体育教师对融合体育教育理念和操作的认知、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调查对象对待融合体育教育态度相对消极,主要影响他们态度的原因包括对残疾人问题认知的缺乏,对融合体育教育过程实施的疑惑,融合环境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的不足,以及客观环境和社会认知对融合体育教育支持程度的缺失。因此,培养我国融合体育教育师资应该以改变对待残疾人态度为目的,提高学生对残疾人问题的认识;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主体,加强以融合体育教育为导向的特殊体育教育课程建设;以培养操作能力为核心,西学中用,改良内容,研发适应我国国情的教学材料;相关机构要共同努力,改善残疾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表明:残疾大学生的构成以听力语言残疾和肢体残疾为主;绝大多数残疾大学生具有较弱的体育意识;体育的意向人口是残疾大学生体育发展的重点人群;体育行为表现为关注体育和参与体育两种形式,关注媒体的体育栏目是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身体状况、学校助残政策方针、场地设施、周围的人群环境等因素是影响残疾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我国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权利缺失现状;论证了普通高校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权利基本保障体系模式,旨在为普通高校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如何深化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题内容.其中,体育教学条件的提供和学生自主参与性的保障是制约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瓶颈.从普通高校教学管理、人事分配等制度出发,在分析体育教学保障条件与学生选择自主性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内涵与本质特征,并以课内外一体化理念为指导,设计了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电脑网络的出现及迅速发展,给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带来很大改变。大学生在尽情享受高科技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乐。同时,网络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与先锋和主力,网络身心健康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也成为了学校教学的重点问题。而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以理论探讨的方式阐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网络身心健康的影响,为保持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身心健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规律,作者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库和体育行为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在一、二年级体质健康明显上升,三、四年级逐渐下滑,但与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前比较,下滑趋势有所减缓;(2)随年龄成长,大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逐年增长,身体素质逐年下滑,特别是耐力下滑最快,反映大学生缺乏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体质下滑是因为缺乏体育锻炼,随年级增长,大学生体育人口迅速减少,体育人口三项指标中锻炼频率减少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健康课程健美操教学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根据新世纪体育教育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 ,建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健美操教学的新体系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与创新能力 ,满足了学生身、心两健的主体需求 ,并为终身体育的储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实施体育选项教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新课标关键在于创新体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采用教学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实施体育选项教学进行研究,得出:采用选项教学的方法能有效的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质和健康水平方面要优于对照组,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大多数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实现共同进步,对同时实现《纲要》中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有积极作用;认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锻炼技能,为今后从事社会体育和终生体育锻炼提供能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自体育课程研究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还是"运动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争论的问题。为解决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中国学校体育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假说,包括"2-1=1"策略的"体质教育论"、"1+1=2"策略的"课课练"、"2-1=2"策略的"运动技术健身论"及"1+X=?"策略的"健康教育论"。上述理论假说在不同年代的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中各有侧重,各有缺陷。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不仅应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增强体质"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重点,还应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为使中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增强学生体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以精准监测、精准分析、精准干预的"体质提升三精准"作为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导向;2)开发有效的、有趣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3)普及"体育趣味课课练";4)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5)强化"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及"家校结合"。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高校毕业生身体形态发展呈现总体增长趋势,城市男女生增长幅度好于乡村男女生;在身体 机能方面,城乡男女生均出现下滑趋势,城乡女生呈显著性下降趋势;在身体素质方面,在速度、耐力、 力量以及爆发力等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后5年的下降趋势小于前5年的下滑趋势。建议:规范高 校体育教学与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全面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的监管与评价 机制;创新与改革高校体育教学考试机制与评定方式;构建大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系统,实施动态干预等 。  相似文献   

17.
使用元分析方法对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共15项进行定量化综述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相比较,前者的心理健康综合指标得分值优于后者0.29个标准差.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终身体育是人们始终坚持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总和。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人才素质,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动尤其是运动频率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方法:某普通高校二年级女生共6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每周运动三次组和每周运动五次组,每组各20人。运动方式:由同一体育教师带领运动,运动强度控制在中等强度,即平均心率为140-160次/min,每次有氧运动1h,持续16周。结论:中等强度的运动可显著提高女大学生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以及心肺功能,且高频率的中等强度运动使这些素质及功能指标提高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尽快使高校学生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上升到较高等级,这是目前体育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正确处理发展身体素质与掌握选项课技术动作的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对杭师大07级男生的体育课进行了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动作技术的掌握,身体素质的提高与体质健康测试的高等级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