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旅游业的一种新兴产品形式;活跃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对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和体育产业的规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绵阳地区体育旅游市场,提出了相应的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将对体育产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河南省体育产业现状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因此,我们应理清现阶段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并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为缓解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而贡献体育智慧。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实地调查法、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深入探析现阶段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还存在的矛盾,并在充分认识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优势、理清体育产业发展的矛盾基础上,提出中原特色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中原特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旅游需求;大力发展中原特色户外健身休闲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休闲健身需求;以中原特色体育竞赛活动带动体育产业发展,满足群众观赏赛事需求;积极建设中原特色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核心区,带动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精神需求;合理开发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场地需求;积极培育社会性组织管理体系,缓解政府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管理职能压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实践观察等研究方法对"互联网+"的背景进行了简单梳理,分析了其与体育产业结合的现实基础,认为"互联网+"对体育产业发展具有以下意义:强粘性大规模潜在用户成就产业渠道优势,小众需求外显与汇聚促进体育产品长尾供给,大数据预测与创新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价值,平台与融合优势促进体育产业多维整合发展.分析认为"互联网+"带来了体育产业主体、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的解构.在互联网+背景下,要促进体育产业升级必须做到:1)以互联网思维引领体育产业发展;2)产品为王:推动传统体育业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做强体育产业存量生态;3)运营升级:推动体育互联网化、企业联盟,优化体育产业商业生态;4)模式创新:搭建产业平台,践行跨界优势,做强体育产业融合生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为研究背景,回顾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体育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价值功能,提出了在体育产业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体育训练与竞赛一体化、体育科技创新与智库建设、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建设体育旅游休闲观光基地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摘要:公众认同、制度创新与体育产业发展存在深层次的关系,“公众认同”会激发体育产业发展对制度创新的重视,从而由认同形成推动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以文献资料法、制度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制度创新与“公众认同”的内涵,“公众认同”对体育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的有效作用及构建“公众认同”推动的重点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公众认同”是制度创新的新思路,“公众认同”包括“观念认同”与“事实认同”,二者的组合是体育产业发展所需制度创新的思想基础和实践驱动力;通过公众的“体育产业知悉”认同、“体育文化”认同及“体育消费”认同能有效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从而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从体育与旅游结合的社会文化背景;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对经济的作用,体育和旅游产品的共同特征;体育与旅游活动内容的兼容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机理是成立的,其基础是巩固的。  相似文献   

7.
体育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有力保障。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新增体育产业章节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认为:新修订《体育法》增加体育产业章节,实现了体育产业立法层面的突破,对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具有重大意义;新修订《体育法》明确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定位和思路、明晰了体育产业的内容和体系、强调体育产业发展创新要素的培育、指明了中国特色职业体育改革方向、支持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体育市场规范发展、体育赛事活动健康发展、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发展、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地方政府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完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8.
为厘清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的空间关联,为海南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理念方向、战略规划与实施策略提供决策依据。研究基于空间数据统计分析的视角,运用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手段构建海南省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的空间数据模型,分析海南省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认为,海南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空间分布不均衡;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海南体育赛事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海南体育旅游发展主要依托自然资源,民族体育旅游逐渐崛起;海南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共荣共生。为促进海南省体育赛事及体育旅游的发展,应使政府引导与市场协调相结合,促进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挖掘民俗特色,以文化体验带动旅游发展;打造消费热点“IP”,以赛事为契机推动体育旅游。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是新时代背景下落实党中央总体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是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视角,阐述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历程与判断依据,检视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理论逻辑,提出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和破解新矛盾的方略举措。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为引领,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人力、土地、资本、制度、创新等要素的生产效率,探索“体育+”发展模式与促进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破解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多元化体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体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下,体育与科技融合已成为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和核心引擎。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方法,在阐明体育与科技融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探寻体育与科技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制与路径。研究发现:逻辑维度上,体育与科技依托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业态等新供给,培育出体育消费新需求、新模式,促进体育产业的供需良性互动,破解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机制维度上,体育科技融合发挥结构优化效应、效率提升效应和价值创造效应,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从体育与科技融合宏观层面的机制创新与政策保障、中观层面的合作协同与平台建设、微观层面的强化创新与三维共力提出其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融合与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的体育产业生态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各行各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体育产业深处其中深受影响,“互联网+”使得体育产业的生态发生了以下变化:技术模式的连接性与数据化趋势,生产模式的社会化与智能化趋势,商业模式的融合化与共享化趋势.体育产业发展实施“互联网+”具有且应该着力于以下五个方面:政策动力:“互联网+”体育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思维动力:“互联网+”体育产业发展的思维嵌入;技术动力:“互联网+”体育产业发展的技术结合;实体动力:“互联网+”体育产业发展的本体中心;线上动力:“互联网+”体育产业发展的平台依托,基于这五大动力构建了“互联网+体育产业”的“五力模型”.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实现产从战术思维到战略思维的创新;实现体育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以接触点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创新;实现从资源与要素存量的整合到增量的突破的产业模式创新;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2.
体育产业作为未来我国发展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备受关注.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理论和实际出发,提出未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体育产品品牌化、体育企业集团化、体育设备智能化、体育产业国际化、体育产业网络化.通过对体育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体育产业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主要包括:加快对体育产业法律法规建设、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的投融资机制、实施人才倍增计划、加强体育产业与科技创新相融合.  相似文献   

13.
“双碳”目标下中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在宏观层面,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在中观层面,促进体育产业低碳转型发展;在微观层面,推进体育消费低碳发展。“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围绕生态效益优先目标,迈向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挥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优化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推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建筑、场馆服务、体育制造等业态低碳发展。“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应围绕生态优先,构建体育产业结构生态化系统;机制创新,创新体育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机制;供需对接,打造低碳体育产业结构与培育低碳体育消费;政策引领,制定低碳体育产业结构政策。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全民健身活动在我国如火如荼的进程中,体育旅游扮演着丰富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方式的重要角色,且在体育产业加快推进体育其他产业相融合的背景下,体育旅游发展迅速,并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日渐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体育旅游资源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发展支撑点,民族体育旅游则是体育旅游的一大特色,因此,如何克服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劣势和局限,发挥出民族体育旅游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已经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四川民族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对四川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旅游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找出当前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模式,以促进四川地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最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特色体育旅游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学区位理论角度出发,阐述了西安市体育产业的区位要素,即地区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市场现状、政策及机遇优势。依据西安市体育产业现状,资源分布及配置,提出了今后发展的产业布局模式为:重点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旅游业;扶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彩票业、体育知识消费(培训)业和体育用品业;一般发展体育经纪业和体育地产业。  相似文献   

16.
体育产业立法是否健全完善,影响着体育产业的发展。通过梳理分析天津市体育产业立法文件,认为天津市体育产业立法较早,为体育产业发展营建了多元的法律环境,但在现阶段存在立法相对滞后且层次不高、内容不够全面精细、创新性和特色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天津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办法》的废止造成高层次立法空白。指出,天津市体育产业立法应坚持适应社会与体育发展、保护体育市场主体权益和公平秩序、法制统一和系统配套、开放借鉴与创新特色等原则。在立法形式方面,要制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地方性专门法规,制定和修改相关政府规章,完善其他法规和规章的相关内容,增加市政府有关规范性文件,对相关部门的配套文件进行系统规划;在立法内容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的法律地位,健全体育产权制度和体育市场交易制度,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业态规范运行与发展,提供法律激励与保障,完善法律调控和监督管理内容。为促进天津市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产业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从高速发展态势逐步进入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的现实阻滞与发展路径进行探究。研究认为,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的内在逻辑在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内在驱动、产业融合下的创新发展、“双减”政策下体培市场的发展探索、信息科技下数字体育的创新发展。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呈现:体育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体育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体育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活力日益凸显。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过程中存在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体育复合型人才匮乏、体育产业管理不规范等现实阻滞。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全面发展;落实相关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创新治理手段与方式,提升体育产业治理水平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从市场需求、资源共享、关联互补、科技进步和发展趋势五个方面分析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基本条件,探讨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及差异。渗透型融合层次较浅,没有改变两大产业的原有形态;而重组型和延伸型融合不仅丰富了两大产业的产业内涵,而且实现了业态创新,催生出一批兼具体育和旅游双重性质的体育旅游新业态。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保留了因产业差异而形成的引力,而且消除了产业差异而造成的斥力,促进了两大产业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及市场营销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旅游业,已经伴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然而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尚未成熟的今天,如何界定体育旅游的含概范围和发展思路,以及如何适当地引入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提出未来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思路和合理地导入市场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0.
海南全域自贸区建设背景下休闲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有利于创新海南乡村发展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海南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国内外休闲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经验,提出制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等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