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在高校德育中强化传统美德的承接与学习,对于深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师生的精神境界,乃至构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德育文化的特征及其现代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德育文化强调仁爱精神,推己及人;重视天人合一,人际和谐;注重内省修养,主体自觉;倡导社会责任,报效祖国.深入研究和吸收中国传统德育文化的精华,并努力实现其现代转化,对于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德育文化的构建,对于我国公民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的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的课程,它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指南,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德育课在高校却陷入“言者淳淳,听者藐藐”的困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教师本身进行德育的基本功不够,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远、大、空”。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德育工作的切入口,注重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找准德育的突破口,增强德育的认同感,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应以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基本出发点,要体现主体化的理念,倡导个性化的德育内容,创新多样化的德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美术类高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思政课的作用是帮助美术专业大学生通过实践课的开展切实扎根生活、贴近人民。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美术专业课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行实践教学的路径的尝试,以激发美术专业大学生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主张将审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以此作为美术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教育人的活动中,德育历来是被置于首要位置的,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却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高校里最重要却又是最不受欢迎的课.说其重要,说明高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生至少已经认识到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迈向21世纪人才素质中所占的份量,这可以说是近年来高校加强德育工作,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成绩,说其最不受欢迎,恐怕其所涉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笔者仅从一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师和从事学生教育管理者的身份来谈点认识.应该高度评价的是:现行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本是目前比较好的一套教材(云南高校中使用的是全国通用教材与省统编教材).本书始终贯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溶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为一体.体现在,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这个具体领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是贯穿当代大学生人文修养塑造的始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人的心智。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精神成果的浓缩,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媒介,对于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向价值。文章诠释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涵义及精髓,剖析了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道德的角色紧张,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实现探讨有效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效问题,既要对新思想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关联性作出分析,又要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效性的突破点,还应有效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滋养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作用。将“忠、诚、勤、朴”作为校训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再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指引性。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应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充分汲取传统的养分。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切实增强当代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理念和德育内容。这些理念和内容在士官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加强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士官院校在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过程中,应重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互蕴含、双向互动的关系,改变"灌输"教育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种途径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性教育模式作为高校德育改革的有益探索,是指在教师主导性作用下,强化"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造就真正的思想道德主体。通过和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体验等内外综合作用,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落实知行合一,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部队的战斗精神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在未来战争中“打得赢”的重要保证,也是当前思想政治建设需要研究解决的紧迫课题。战斗精神的培育对于军校学员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它给军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要求在军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贯穿战斗精神的培育和铸造。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文件中,强调指出高校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明确提出把以人为本确立为指导高校德育创新必须坚持的新理念。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在当代高校德育的发展和延伸,也是对传统高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既要切实把教育、引导、激励大学生的个人需要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作为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又要把尊重、关心、帮助大学生成才作为德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更要把提高、增强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人才作为德育工作的任务和目的,从而不断推进德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包含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修养教育这三方面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严重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首先对浙西南革命精神中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不足之处。同时,将依托浙西南革命精神,提出优化教学工作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就战略学视野而言,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发展应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贯彻终身武术教育为战略指导思想,以高校武术教学为基础和载体,将武术文化精神蕴含的民族精神、思想道德等武德内容贯穿于武术教学过程始终,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终身武术的习惯和能力。战略发展思路是:以系统论思想把握高校武术教育;把握高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重心;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理念,处理高校武术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校德育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管理上不够人性化,个别教师素质不高,少数学生得过且过等现象。因此,高校道德建设必须再接再厉,并主要搞好高校党建,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增强修养,将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基于真实性社会任务的实践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课堂虚拟情景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这一理念和模式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部分的教学中,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凸显了实践教学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学法用法的主动性和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对学生法律正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将有助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在实践和理论之间形成连接,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活力和实效性。为更有效合理地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具体途径,并指出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凝结的观念意识形态成就中国革命的法宝,在当代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之一。作为继承我们事业的年轻一代更需要体会和感受红色文化所承载的共同理想。高校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将红色文化通过多途径融入青年大学生学习思考中,彰显了红色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法制观中的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后继力量。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高校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必然选择。高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活动形式,突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文化优越性。本文以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创建的"三合一"模式("三合一"模式是指"以党建为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半军事管理相结合的学生工作模式")为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文化建设格局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