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人依恋呈现阶段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模式随着成人依恋的阶段性发展产生解构和重构。安全型成人依恋保持了对本民族的认同,提升了对外民族的认同;不安全型成人依恋强化了对本民族的认同,降低了对外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觉悟,是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领跑者,更是民族和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强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融入课堂教育教学、关注民族情感体验、形成核心价值认同等途径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相似文献   

3.
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标识,这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精神延续的纽带,是激励中华民族继续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本文从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为切入点,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从构建中华文化认同体系,营造中华文化认同校园氛围角度,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等路径进行分析,得出通过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对爱国主义认同和对民族团结的认同,达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东干族是我国回族的后裔,其民族发展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从民族自我认同、民族语言认同、民族文学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教育认同五个层面调查了中亚东干族的文化认同现状。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它打着学术创新的幌子,歪曲历史,虚化历史,否定并丑化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妄图通过消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本民族文化和理想信念的认同,弱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引导教师强化言论责任意识,消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会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加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发,挖掘文化认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以文化认同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入手,深入分析,提出文化认同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笔者以30名蒙古族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英语绘本教学跟踪调查,收集他们的民族认同、语言态度和学习动机的相关数据,并通过前测和后测的数据对比分析,探讨英语绘本教学对于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语言态度和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语言态度、学习动机与民族认同的关联,并检验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绘本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摘要:新时代的民族传统体育,应依据“新的历史方位” 及时地做出调整,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下,以中华民族作为发展的定位、以民族认同作为发展的定向、以民族复兴作为发展的定性。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认同的引领作用:提炼中华民族的民族符号、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形象;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强化作用:促进“多民族”的民族交往、促进“多民族”的民族交流、促进“多民族”的民族交融。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中国武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考察、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本研究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要及其意蕴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即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互融共生的意识,铸牢文化认同;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民族认同; 中国武术与国家命运互联共荣的意识,铸牢国家认同。最后,研究提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略,即同心同德:阐释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蕴含;同心同向:把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站位;同心同行:设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体育报》奥运报道中民族认同的再现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研究视角,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并从微观层面重点考察1984年第23届奥运会至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期间《中国体育报》6届夏季奥运会报道中民族认同的再现和建构。对《中国体育报》六届夏季奥运会报道的内容分析表明,《中国体育报》对“民族认同”议题的报道较为重视。该报通过精选在奥运会中的体育事件,加以强调,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成为体育与民族认同之间的接点。  相似文献   

11.
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关系到国家安全与发展.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危机表现在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两方面.其一,政治认同下降,表现为政治信仰动摇、政治参与不理性、政治效能认同弱化;其二,文化认同危机,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下降、文化自信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足.新形势下,加强网上和网下的国家认同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网络治理能力,最终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具有政治学、教育学和民族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国际环境、国内发展以及大学生成长等方面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主要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教育、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政策基本精神方面的教育和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及民族团结教育等。  相似文献   

13.
促进中华民族认同要靠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影响力,要靠中华文化精神家园彰显内在吸引力,共同构筑中华民族认同的共有精神家园。因此,弘扬中华文化活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发挥中华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引领作用是当前实现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走向,高校要依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科学把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通过宣传解读、氛围营造和实践拓展等途径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从而使大学生真正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5.
西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具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发展史,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西藏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教育平台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全面、详细、客观地分析西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丰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教学内容,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校园文化全力打造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认同的多层次性,首先是"多元"的民族的"多元"的支系的内部认同,其次是"多元"的民族的族群基层认同,然后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体"的最高层次的认同。通过对彝族的两个支系的调查,探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认同的多层次性的现实性,以及各民族内部各支系之间的认同的多层次性的共生状态。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是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本文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现实意义、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策略探索。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以选取的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党员为例,分析当前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长效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性质、内涵、集中表达、高度凝练和实践要求,是党在十八大以后,高度重视和培育的重点。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关乎着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后发现,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全满发展的重要方法,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条件,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问题,需要从培育路径入手,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未来发展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对国家认同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政治素质,还关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以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边疆稳定。当前,虽然国家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寻求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但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泛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风俗习惯差异化、成长环境迥异、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被严重削弱。本文重点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在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化理论的指导下,探寻合理有效的路径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