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石屋清珙是我国元代一位著名的禅僧,在中国禅学史、元代禅学史和中韩禅学关系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他的禅学思想极其丰富,而以茶道思想著称.茶道是其禅学人生的一贯之道,是他学道、悟道和传道的重要方式.他的茶道冶禅佛、人生、自然于一炉,以真如造适为追求之境,于一境中起一种味、一种平怀、一个平常心.  相似文献   

2.
"即心即佛"是禅宗的重要禅学命题,马祖道一对这一命题自觉进行了论证,并成为他禅学思想的标帜.南泉普愿提出并详尽阐释了"心不是佛,智不是道"的禅学命题,这是对马祖道一"即心即佛"命题的修正与发展,旨在纠正"即心即佛"所带来的"错将妄心言是真心"的"认贼为子"之"相似般若"现象.南泉强调"大道无形,真理无对",真正的"大道"非见闻知觉之心所能体认.在扬弃"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命题的基础上,南泉提出了"平常心是道"这一重要禅学命题."即心即佛"、"心不是佛"和"平常心是道"这三个重要禅学命题,构成了南泉普愿较完整的禅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痴绝道冲是南宋后期一代临济宗高僧,被誉为"真法门之栋梁,后学之标准"。"以激扬宗风为己任"是痴绝道冲禅法思想的特点及其价值旨趣,他的禅法思想性格,虽有融合之精神,实则回归于古德临济义玄时代,不受普遍流行的看话禅、文字禅、默照禅之禅风影响,亦不受宋代禅宗内部禅、净融合论之影响。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问题上,痴绝道冲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明教契嵩的儒佛融合论,不断引用儒家经典与佛教作会通,在本体论上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同一之"道"、同一之"心",但是在孝亲观上更多地强调佛法的特殊性、优越性。在心性论上,痴绝道冲反复借着释迦灵山拈花、达磨西来的禅宗公案,从正面阐释了自己临济禅一念分明、自证自悟的思想,坚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神。径山痴绝颇为深刻地批评当时丛林佛法淡薄、祖道凌迟的种种弊病,努力振兴丛林,绍隆佛祖。  相似文献   

4.
"只如今鉴觉"是百丈怀海禅法的主要思想,该思想将禅宗直指从心性转向实际,让纯粹自我出离自身、完全敞开到一个根本原初、完全澄明的现在意识中去,是对达摩"藉教悟宗"和慧能"无念无相无住"心性路线的重大发展,是对马祖"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心佛二元论的全面扬弃、突破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沙景岑在我国佛教文化史上是位有着重要影响意义的人物,但是研究者甚少.从长沙景岑禅学命题看,其主要特点和影响有以下方面:强调佛身乃是人身,不离现实世界求佛,佛不在世外,人佛无异;深化了"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提出"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乃真修行;景岑继承了前辈的般若空的思想,并把这种般若空更进一步推到更高的境界--"无佛亦无人",彻底扫除学人的一切念头.因此,本文认为景岑秉承师祖马祖道一的洪州禅学风范,继续慧能的"顿悟"宗风,在身体力行中使其得到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使禅宗更进一步人性化、生活化、世俗化、大众化,本文对推进南泉普愿禅师佛学思想的学术研究,以及了解我国佛文化演变史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泉普愿禅师是晚唐佛教禅宗的著名人物之一.本文通过对南泉普愿求学修证经历、知识结构、学识素养、思想渊源及其禅学思想特征的考察研究,认为南泉普愿是中国禅宗史及禅学史上一位思想独异、特立独行的禅者.其禅学思想最重要的特征,是通过对部分佛教传统观念、教条、准则、规范、理性、逻辑等的颠覆,以达到超越生死、超越因果的彻底"自由"和"逍遥",从而成为一位由智返愚、由巧返拙的"智者".他的这一独异思想的来源之一是中国先泰的老、庄.彻底的自由与逍遥不利于宗派传统的建构,这也是南泉普愿及其弟子们虽然在当时乃至以后都影响甚巨,但却始终未能建立起自己宗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南泉普愿之所以成为禅宗史上深具影响的人物,就在于其禅的"游戏三昧"旨趣.正因深"得游戏三昧",其禅理才能上合"性空缘起"之旨,下能超越"即心即佛"带来的时弊.游戏三昧既是南泉设立宗派的根本原因,也是其禅学的价值之所在.因而,它也是本文解读南采佛性思想与其"独超物外"、特言独行的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8.
禅宗对中国古代文人影响很大,有其历史、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文人以何种心态安顿人生.王安石、苏轼的轻历很有代表性.文人们借参禅谈佛,寻求精神的解脱,以洒脱的人生态度重新认识自我,使其作品充满禅的智慧和机锋,描绘出一幅幅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生活画面.对宋以后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学界争论已久的王世贞晚年"定论"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清理,认为王世贞一生文学理论与创作及批评态度发生三次显著变化,万历五年之后的第三次变化关涉他的晚年"定论"问题.学道、逃禅构成其晚年人生态度、文学思想及批评态度转变的直接动因.世贞晚年文坛活动减少,有明显疏冷笔砚迹象;倾向于以"性灵"论诗,诗风平易自然,着重表现参禅悟道的愉悦;其宏阔襟宇,兼容并包的文学批评对晚明文坛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寒简远是担当禅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历代名士都以"清"来呈显人格的神韵气度,作为"士而沙门"的禅僧,禅家本自清净的旨趣必然导致他的审美指向以"清"为主,由"清"引发的笔情墨趣又必然生发出简约和素淡,简淡自然指向冰骨清寒和空灵玄远。担当把这一审美旨趣发挥到极致,成就了他的禅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