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关系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性视角解析当代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间关系。认为,中国武术、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之间关系是"一体两面";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在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和心理价值层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国武术现代转型过程中,竞技武术的思维和运作模式逐渐被纳入西方体育模式,使其与传统武术沿着不同的发展理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传统武术规范与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应该做好的几项工作的分析论述,指出传统武术发展的方向。为传统武术的规范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摘要:中国武术段位制自1998年实施至今,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一直受到武术学界的质疑。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运动员技术等级与民间传统武术传习体系进行比较,论证中国武术段位制运行机制实则是一种发展武术的准则秩序,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建立及其定位提供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且逻辑周沿的学理性依据,进而为后续中国武术段位制未来大发展与具体的实践操作起到理论支撑作用。研究结论:中国武术的段位标准由绝对值坐标系确立;中国武术段位制在“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下制定拳种内容标准体系;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晋阶路径是由技术向理论方向发展;中国武术段位制采用了多维度、超时空的综合性评价方法并建立了终身追回机制;中国武术段位制部分学理性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提出中国武术段位制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武术的大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析传统武术的神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武术在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绵延不息。由于各种原因,传统武术给人们神秘感依然存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从传统武术的概念入手,对传统武术技术的神秘性、理论的传统性、传承方式的特殊性,以及武术传媒因素对其影响的深刻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又对传统武术神秘性的利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发展传统武术提供一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5.
在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当下,中国国家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背景下,对中国武术发展中的文化认同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武术单向度的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衡量传统武术的价值标准,造成武术文化认同的危机;而不加甄别的强化对传统武术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不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在符合国家文化建设的前提下,提炼出提升中华文化认同的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武术文化认同,合理引导拳种文化认同,淡化门派认同;把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引导至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轨道上,使中国武术文化真正起到促进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惟有如此,中国武术文化才真正走进现代化,才能在国家文化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系统分析了当今中国武术发展趋势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了竞技武术的现状及其与传统武术的冲突以及传统武术的弱势状态。指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从整体性出发,实行国际与国内双轨的竞赛体制,并在国内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并轨发展,才能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互动模式,才能有利于武术运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章从化交流的角度,阐述了21世纪传统武术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世纪初,西方体育化对中国传统武术化形成强大的冲击,加速了传统武术迈向科学化与现代化的进程。目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武术化显示出西方体育化许多不可以拟的优越性,传统武术也充满了新的生面与活力。  相似文献   

8.
摘要:当前,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概念与关系问题已成为武术理论研究的焦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界定了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中国武术的概念,探讨了当代武术发展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矛盾冲突与规避路径,以及二者的当代价值定位。研究认为,涵盖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内涵于一体的中国武术概念界定法存在缺陷,而“广义”与“狭义”的分别界定法较为妥当;竞技武术套路源自“舞”的表演属性而非“舞”的练功属性,竞技武术散打、竞技太极推手、功法运动源自传统武术中的练功方法,如此认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是规避二者存在矛盾和发展冲突的有效路径;竞技武术三个运动项目虽然源自于传统武术的打、练、演三项主体内容,但却算不上是对传统武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竞技武术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好体育化道路,发挥体育竞技的价值,传统武术则应该坚持“打练结合”的武技、武道修炼方式,发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理清传统武术文化与竞技武术文化的关系,为今后武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该研究从文化学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展开对两者关系的探讨.研究结果认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存在差异,建议武术发展要注意掌握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分寸,以保证中国武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的优劣、武术的继承发展创新、武术进入奥运会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现代武术的发展要把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融合在一起,二者协调起来,充分体现中国武术的技击特点,这是现代武术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公众传媒的武术期刊,在现代意义上的武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中,有其特定的位置,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本文对武术期刊在武学研究中的任务与作用做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2.
摘要:由于受到视觉文化时代感性审美的影响,当代武术出现了极端化的发展倾向。为了更好地促进当代武术的发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传统与时尚”“技击与艺术”“文化与物化”等多维二元关系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只有坚持武术的传统并且使之与时代特征相融合才能体现出武术传统的与时俱进性,才能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只有抓住武术的技击本质并通过多种艺术化形式表达出来才能满足全球不同地域异质文化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认同武术的文化价值并且积极的通过“物化”方式进行全球化传播才能将武术发扬光大,才能增强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站在“国际化”的高度,以“大武术观”的理念视野,对武术的继承与创新或曰武术的“变”“常”问题的理性探讨,为武术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散打通级比赛运动员礼仪完成情况的统计与调查表明:1)散打运动员完成礼仪情况比较混乱,认识不很清楚,急需严格的专业培训加以规范;2)应切实重视武术散打礼仪教育,强化武术散打教育功能,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色;3)应加强竞赛中武术散打礼仪的研究,确定明确规范的礼仪内容与要求,注意在日常训练中强化武术散打礼仪教育,提高散打运动员的整体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14.
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于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大的中国而言,国家形象的构建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典型的中国符号,其国际传播在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总结为:武术服务全球健康,构建和谐正面的国家形象;推动文化输出,构建国家文化形象;体现中华文明礼仪,构建国家文明礼仪形象;拓宽外交渠道,树立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演绎东方艺术,凸显国家艺术形象;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以"武"与"舞"的融合,展现中国创新精神;驰骋国际赛场,增强国家影响力;推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武术产业发展的条件与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我国武术产业的发展条件及趋势,结合这些论述,指出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探析现代传媒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生冲突和融合的同时,现代传媒对武术发展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简要回顾了中国武术传播的历史,并针对现代传媒对武术传播的利与弊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中华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是世界文化多样化的统一,是各种文化的相互认同、相互并存、相互借鉴和利用。中华武术国际化是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的需要。中华武术国际化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弘扬;竞技武术全球化是实现中国武术国际化的一种手段;要维系传统武术文化内核,又要超越传统武术文化;使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更适合中华武术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跆拳道"礼仪"文化及武德内涵的比较阐释,认为学校武术中武德礼仪教育存在着多种"缺位",是学校武术武德礼仪教育改革的羁绊。制订一套武德礼仪规范并在学校武术武德教育中严格施行,是当代武术武德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武术运动和民族传统化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华武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已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内容中重要的有机成分,而不再是过去狭义的“开德”。新的历史时期,武术社会里更加需要“武德”,但提高武德修养与思想政治,品德,纪委,法制及武术教育紧密相关,而不单一地存在于专门的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