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和动荡之中。从国际国内的大背景来看,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和殖民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在这场浪潮中,中国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受到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也是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缓慢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肉体伤害》是素有"加拿大文学女王"之称的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帝国主义文化扩张为表征,表达了白人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思想,显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作者潜在的殖民意识。  相似文献   

3.
当代南北关系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合作形式对发展中国家保持不同程度的剥削与控制的国际交往关系。它是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瓦解及60年代中期以来新殖民主义形成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国家间关系。其实质是一种国际范围内的剥削与被剥...  相似文献   

4.
《眷恋》是英国小说家保罗.司各特最后一部小说,荣获了1977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七十年代,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地反思了殖民时期的英印关系对后殖民时期的影响。通过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巧妙地体现出这种关系的矛盾冲突。本文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拟与杂糅的概念,对这部小说的模拟做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意义上的解读,提出东西方文化模拟杂糅的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吉卜林和福斯特是有关印度书写的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的两位重要作家。本文通过比较吉卜林和福斯特对印度不同时期的人物关系的描述,从后殖民角度揭示文化霸权指引下的文学活动,尤其是小说在形成帝国主义态度和参照系的重要作用,以及西方作家本身存在着的种族与阶级意识歧视与偏见。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不仅进行土地和政治、军事的侵略,还伴随着文化的侵略,而且后果更为严重. 他们在东北沦陷时期大力进行殖民宣传,严格把控电影、报纸、图书等宣传媒介. 本文主要阐述了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光辉著作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考察帝国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对帝国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深刻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就是说,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寄生、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这一科学的概括和结论,深刻地阐明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性质,揭示了帝国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理论。  相似文献   

8.
"他者"的建构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而是自我价值和自我欲望的投射.分析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他者"的建构:地理他者、种族他者和文化他者的建构,以揭示小说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殖民扩张的欲望.  相似文献   

9.
英籍加勒比海女作家简·里斯是一位有着多重文化身份的作家。简·里斯出生在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的多米尼加,父亲是英国威尔士人,母亲是欧洲移民的后代克里奥尔人。这种既不属于英国人又不属于殖民地人的复杂背景导致了其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文化认同危机。简·里斯是一位置身于西印度群岛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文化身份中的无根性和边缘性在她的作品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探讨简·里斯的文化身份问题,分析其小说《藻海无边》中的女主人公安托万内特的文化身份危机,揭露父权制和殖民主义的罪恶。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关注"他者"的身份问题,旨在打破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从"他者"身份的角度解读《圣经》"亚伯兰下埃及",分析希伯来女性撒莱和埃及奴隶的被殖民者身份,可以解构圣经的传统权威阐释,突出被殖民女性的双重掩盖身份,展现埃及奴隶作为"他者"的边缘化身份,从而消解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霸权,推动各民族文化平等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卡里是20世纪的英国小说家,其作品取材范围十分广阔,尤其擅长非洲题材小说。他对非洲文化充满善意,但受时代及环境局限,又不免存有某种偏见。在创作中,他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写法,运用内心独白技巧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心理,形成鲜明的特色。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未能跻身于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作家之列。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哈代是不朽的英国文学巨匠。他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对于英国农村社会造成的毁灭性冲击,持有一种极端的悲观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使他从消极避世的田园诗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本文主要论述了托马斯.哈代作品中悲观主义的体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奥斯卡与露辛达》是澳大利亚先锋作家彼得·凯里的得意之作。以反讽为切入点,通过彼得·凯里的《奥斯卡与露辛达》中暗含的反讽,阐述该小说中人物角色刻画和玻璃教堂的设定,旨在表达英国上层社会的虚伪、英国国教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反映出彼得·凯里作为一名英联邦国家作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14.
蜚声海内外的英国著名文化理论家雷孟德·威廉斯将正统马克思主义和结构特征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紧密融合,开创了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之先河,形成了雷孟德·威廉斯独特的文化思想理念。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不但可以应用到对英国文学以及英国文化的实际评判,就是对现今社会文化、文学创作乃至影视作品也是适用的。雷孟德的前卫思想是对英国保守色彩浓厚的文化的超越,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15.
身份认同是后殖民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眷恋》是英国小说家保罗·司各特最后一部小说,荣获了1977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七十年代,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地反思了殖民时期的英印关系对后殖民时期的影响。通过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巧妙地体现出这种关系的矛盾冲突。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女主人公卢西自我身份的迷失和找寻。  相似文献   

16.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他的唯一的一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他芙学思想的完全体现.文章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艺术的无目的性三个方面分析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在该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女性主义认为除了父权制,压迫妇女的因素还有很多。鉴于此,该理论倡议将性别问题放在国家、种族、殖民与被殖民的各种因素中去探讨。在反抗父权制的同时,必须反抗殖民主义及帝国主义。通过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萧伯纳的剧作《皮格马利翁》,我们可以看到:伊莉莎遭受了源自阶级差异、男权意识和父权制思想的殖民压迫,同时也遭受了源于性别差异的性别压迫。  相似文献   

18.
简·奥斯丁(1775-1817)是19世纪初英国杰出的女性小说家,以其脍炙人口的六部小说享誉世界文坛,有在"两寸牙雕"上写作的美誉。本文拟从小说的"故事"层面出发,以苏珊·S·兰瑟的叙事学理论为立足点,辩证地探讨奥斯丁在其出版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中所运用的双重叙事策略,以及她在男权社会下写作所展现的两性视角。  相似文献   

19.
“福利国家”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的一种影响极大的社会现象,是对传统资本主义制度的重大改良。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于1948年第一个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而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从70年代中叶起,英国“福利国家”的弊端日渐暴露“,福利国家”陷入了困境和危机。7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改革,然而成效甚微。  相似文献   

20.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其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他的恐怖小说.他的恐怖小说既继承了传统的哥特式风格又对其进行了扩展.<厄舍屋的倒塌>是一篇优秀的哥特式短篇小说,小说从人物塑造、场景描写、心理刻画和语言艺术等方面对哥特式小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