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土壤含氮量和光照条件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子。为了定量化亚热带红壤区杂交构树光合作用和光响应与土壤氮添加量的关系,采用Li-6400光合测定仪等设备,测定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千烟洲试验站土壤氮添加量梯度条件下的杂交构树光合过程,并利用修正直角双曲线模型对净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杂交构树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为24.2和1 147.6 μmol·m-2·s-1,有较强的光环境适应能力,在800~1 200 μmol·m-2·s-1的光照强度下,杂交构树均能保持较高的光合效率;添加含氮46%的尿素22.5 kg/ha,可促使杂交构树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12.8%,净光合速率提升66.8%;土壤氮素添加能明显改变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等叶绿素荧光参数,但对光化学猝灭参数和非光化学猝灭参数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银杏复合园4个不同栽培层次为对象,研究苗木叶片的生长情况、生态环境、光合作用特性、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银杏不同层次起到相互遮荫的效果,各层的透光率分别为81.7%、63.4%、37.8%、29.6%。Ⅱ、Ⅲ、Ⅳ层夏季气温、叶面温度均明显降低;银杏果穗叶苗复合园空气湿度明显提高。Ⅱ、Ⅲ、Ⅳ层日平均净光合速率是Ⅰ层的1.61倍、2.58倍和2.25倍;各层次银杏苗木叶片的生长量、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1957-2012年新疆艾比湖流域极端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7-2012年艾比湖流域7个气象站点的24 h日降水量、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选取22个表征极端气候变化指数,利用线性趋势估计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该流域极端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1)近56年,艾比湖流域极端气温暖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大部分冷指数呈减小趋势,而极端最低气温和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分别以0.78和0.33℃/10a速率明显上升;除连续干日以3.63 d/10a的幅度呈显著减小趋势外,其他降水指数均呈增加趋势。2)冷日持续日数和极端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分别明显大于暖日持续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而夜指数(暖夜、冷夜)的变暖幅度也明显大于昼指数(暖昼、冷昼);与全球其他区域相比,艾比湖流域气温暖指数的变化幅度总体较小,而极端冷指数和降水指数的变化幅度较大。3)3种大气环流指数对艾比湖流域极端气温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北极涛动指数 > 北大西洋涛动指数 >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而对极端冷指数的影响最为明显;对极端降水指数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极端气温指数小。4)除极端最高气温外,其他暖指数和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和极端最低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外,其他冷指数和气温日较差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数与年降水总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杉木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及施肥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在安徽省东至县木塔乡土壤肥力中等的杉木林地设固定样地,进行了土壤肥力的研究.结果显示,杉木林地施肥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施肥后第2年,土壤的含P量,P1和P2K3处理后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和22%,而P2K1处理的速效和缓效K比对照提高了21%和20.5%;施肥后第4年其含P量分别大26%和29%,而P2K1处理的速效和缓效K对照提高了22%和30.5%;造林后,随着林龄的增加杉木林地的土壤肥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林5年后,离树于距离40cm的土壤含N、P、K肥的下降比例较离树干距离80cm的慢.  相似文献   

5.
针对帽儿山林区的水曲柳、山杨两种主要林分类型林下凋落物层进行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林分内凋落物层的贮量分别是:水曲柳林1350.0kg/hm2,山杨林3933.4kg/hm2。山杨样地内凋落物层平均总持水量达5.55t/hm2,平均持水率为139.5%;水曲柳样地半分解层持水量为2.233t/hm2,平均持水率为165.4%,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凋落物层的拦蓄降水、调节森林生态系统水量平衡的生态功能。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各层有所不同。山杨林从两层各元素总贮量来看则是N>P>K>Ca>Mg;水曲柳林各元素贮量大小顺序为N>P>Ca>K>Mg。  相似文献   

6.
盐碱化土壤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明确禾本科草本植物对NaHCO3和Na2CO3胁迫的适应机制对于盐碱土壤的开发利用以及作物的种植具有重要意义。以碱茅和披碱草为材料,用NaHCO3和Na2CO3混合物胁迫处理,测定碱茅和披碱草的种子发芽率、幼苗干重、叶片细胞膜透性、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以及叶片和根系Na+、K+离子含量。结果显示,胁迫处理降低碱茅和披碱草种子发芽率、幼苗干物质积累、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电子传递量子效率,并提高两种植物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胁迫处理下碱茅叶片质膜的受损程度大于披碱草,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受影响更大,而披碱草更能维持SOD酶活性,相同混合物浓度处理时其叶片MDA含量低于碱茅。综上,NaHCO3和Na2CO3混合处理抑制碱茅和披碱草的正常生长,但披碱草的抗逆性强于碱茅。本研究通过生理特性分析筛选出潜在的更具耐盐碱材料,能够为盐碱地区土壤的生物修复以及禾本科作物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尿素(U)为肥芯、鸟粪石(S)和生物炭(B)为包膜材料制备的缓释尿素氮磷释放特征对评价其农用具有意义。采用静水培养和土柱间歇淋溶试验,分析5种处理(CK、U、S包膜尿素(USR)、S+低比例B包膜尿素(USB1R)和S+高比例B包膜尿素(USB2R))水中和土壤淋溶液中TN、TP、NH4+-N、NO3--N和PO43-,研究肥料氮磷缓释特征。结果表明,缓释肥在静水中(25 ℃)24 h和28 d氮释放速率分别≤15%和≤80%,符合缓释肥标准(GB/T 23348—2009)。缓释肥料在土壤中前7 d氮磷释放速率快,随后逐渐下降;其在土壤中磷释放速率:USB1R (50.9%) > USB2R (38.3%) > USR (10.0%),氮释放速率:USB2R (86.2%) > USB1R (83.1%) > USR (74.0%);缓释肥氮释放速率比尿素低9~21百分点。可见,鸟粪石及生物炭包膜尿素氮磷具有缓释性,其实际肥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以小麦麸皮为原料,用H2O2前处理结合微波消解制备木聚糖。分别研究不同固液比、H2O2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的条件下木聚糖提取率,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最佳固液比1∶25、H2O2浓度1.5%、反应温度40℃、时间8h。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预测集卡的港内周转时间,进而提升整个物流系统的作业效率,通过对集装箱码头闸口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得到3种不同任务类型的集卡港内周转时间序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分解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ARMA)模型的集卡港内周转时间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分解技术对集卡港内周转时间序列的多维变化特征进行逐层分离,再利用ARMA模型对分离后的多个时间序列分别进行拟合,然后对拟合结果进行合并,以此近似模拟原序列的时变规律,继而实现集卡港内周转时间的短期预测。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将数据样本划分为训练集(75%)和测试集(25%),训练集用于拟合多维ARMA模型,测试集用于检验ARMA模型的预测结果误差。研究结果表明,对于3种任务类型,该模型均可以精确预测集卡的港内周转时间,为物流企业调整集卡运输计划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干旱胁迫对草莓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草莓品种"图特拉"为试材,用珍珠岩、蛭石、消毒鸡粪按1:1:1配制栽培基质.分别给予不同干旱程度(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0%,60%,40%,20%)处理.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为80%和60%的草莓植株的光合速率(Pn)较高,光合日变化的"双峰"和"午休"现象较明显;含水量为40%时植株的Pn有"双峰"和"午休'现象,但Pn值有所下降;20%水分处理植株的Pn较低,"双峰"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2000—2019年内蒙古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分别构建基于实测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和遥感指数的随机森林模型。在验证可靠的基础上,模拟2000—2019年内蒙古草地最大AGB。结果表明,内蒙古各处草地的年均最大AGB为(82.74±56.34) g/m2,东北高西南低;由高到低依次为:温性草甸草原、低地草甸、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总体上,年均最大AGB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低地草甸和温性典型草原增加最为显著。最大AGB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70.62%,显著增加的面积占16.28%;所有类型草地最大AGB显著增加的面积均大于显著降低的面积。然而,所有类型草地最大AGB的增加均是波动的,其中,温性荒漠的波动最小,温性荒漠草原的波动最大。夏季气温与累积降水的交互作用对AGB的正效应最大,其次为1—8月总降水量,而夏季气温对AGB的影响不大,且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12.
巴丹吉林沙漠气温和降水特征及空间分层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4个气象站1960—2018年和沙漠腹地1个自动气象站2016—2018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交叉小波、小波相干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巴丹吉林沙漠近60 a的气候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年均温以0.34 ℃/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年降水量增加趋势并不明显;年降水量发生多次突变,而年均温仅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一次突变;沙漠腹地和周边的月均温变化趋势具有高度相似性,而降水量的月变化趋势具有较大差异;综合各站点来看,气温和降水量在多时间尺度上主要呈现非线性关系;沙漠地区的降水量具有空间分异性,气温几乎不具有空间分异性。  相似文献   

13.
王承香 《职大学报》2013,(4):100-102,15
研究了防虫网、玉米屏障、温度等物理措施对烟粉虱和番茄TY病毒病的兼控效果。结果表明100目的防虫网效果最好,大棚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病株率为3.1%,防控效果达94.9%。在设置60目防虫网的前提下,在距棚1米处种植玉米能够有效的防止烟粉虱的入侵,防控效果为81.5%。当温度在20~30℃之间时番茄TY病毒病的发病率较高,当温度在30℃以上尤其是超过35℃时,已经发病的番茄植株会出现暂时的隐症现象。因此,同时采取多种物理措施并进行短时高温温棚能够有效的控制烟粉虱和番茄TY病毒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文献资料的89块生物量样地以及在桂中的6块不同龄级样地实测数据,对南方人工林的代表树种———杉木、马尾松林分及各器官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林分树干、地上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枝条、根系生物量在马尾松林分中也随林龄显著增加,但在杉木林中则随林龄的增加逐渐趋向稳定,2种林分叶生物量与林龄的关系不密切.林分生物量的根冠比在杉木林中随林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在马尾松林中二者关系不密切.林分各器官生物量的年龄结构差异表明林龄对于森林植被碳蓄积的准确估算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研究不凝结气体(空气)对蒸汽浸没射流压力振荡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凝结气体存在时压力振荡强度比纯蒸汽浸没射流时明显减小。随空气质量分数的增加,压力振荡峰值的位置沿轴向后移。过冷水温低于45℃时,峰值随空气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高于50℃时,随空气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水温在45~50℃之间时,峰值大致相同。压力振荡主频随空气质量分数、蒸汽质量流率和过冷水温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沙漠区的沙丘近地表条件,开展了起伏地表地震波正演模拟与资料处理分析.给出用于起伏地表的地震波正演模拟相关数值算法及关键参数.同时将随机孔洞介质用于刻画沙丘的松散地层结构,地表以上部分充填空气速度,并按沙漠区地震观测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以沙漠区实际地震资料为例,并结合理论模型进行地震数据处理和波场模拟分析.研究表明,沙漠区沙丘的松散结构是降低叠前道集和叠加剖面信噪比的主要原因,利用叠前时间偏移方法中加权绕射叠加功能可有效提高成像剖面和共反射点道集的信噪比,这对于沙漠区起伏地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太阳辐射是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源泉,理论推算,绿色植物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8~10%。但现实的利用率,国内平均1%左右。由此可见,光资源生产潜力巨大。研究提出"以每日最大太阳高度发生时的太阳方位角与日最高气温发生时太阳方位角平均值作为绿色植物最佳行(带)方位。将光照和温度的季节与日变化综合运用,从而形成农田的定向立体辐射光照,"提升了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按照这一原理实施农作物栽培,无需增加投入即可提升绿色植物的光合产物至少一成以上。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物质厌氧消化制备的沼气,重整生物质空气-水蒸气气化制备的燃气,在超稳NiO MgO固溶体重整催化剂上,调整生物质合成气的化学物质的量之比,并与传统调变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以制备的生物质合成气合成二甲醚的实验,考察了重整过程的促进效果,对系统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对重整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和考察.结果表明,引入沼气重整,活化了生物质燃气中过量的CO2,制备的生物质合成气x(H2) x(CO)比在1 5以上,仅含痕量的CH和CO;沼气的加入量决定于生物质燃气的组成和生成速率;生物质转化为二甲醚燃料的碳转化率达到70 %以上,合成产物中二甲醚选择性达到69 6% ;与商业镍重整催化剂相比,自制的NiO MgO固溶体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高温活性、还原性和抗积碳性能,连续1 0 0h的寿命测试,未检测到积碳和晶相结构变化;与传统调变方法相比,添加沼气重整工艺简单,系统效率高,合成气组成适合二甲醚合成  相似文献   

19.
对于给定的热电制冷器,影响其制冷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冷热端强化散热方式。以实验的方式就散热端、散冷端分别在强制对流和自然对流状态下,散热器、散冷器及制冷空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热端自然对流时,散热器的相对温度持续上升,散冷器的相对温度先下降到最低值然后上升。在实验进行到600 s时,散热器的相对温度为26.05℃,散冷器的相对温度为-3.97℃。热端强制对流使散热器和散冷器相对温度分别稳定在3.20℃和-20.00℃。热端散热风量为最佳值时,散热风扇和热电制冷器的输入功耗和为极小值,此时热电制冷器综合能效最佳。冷端强制对流时,散冷器与制冷空间最大温差由冷端自然对流状态时的7℃降低至2℃,实现制冷空间温度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20.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中国西北沙漠区是东亚地区主要沙尘释放源区之一。本文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公用气候模式(CCM3)与一个沙尘释放和沉降模式(DEAD)相嵌套、能够反映沙尘扬起及输送和沉降动态过程的耦合模式系统(CCM3-DEAD),通过改变中国西北沙漠-半沙漠区下垫面类型的数值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了西北沙尘源区地表类型的改善对东亚地区沙尘释放及大气粉尘含量变化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表覆盖状况与沙尘释放关系密切,沙尘源区地表类型的改善可明显抑制沙尘的释放。中国西北沙漠-半沙漠区地表的改善,可引起整个中国北方至蒙古国的大气粉尘含量减少,使大气环境明显改善。假设以塔克拉玛干为主的沙漠-半沙漠区不存在(当地地表类型若以温带草原植被为主),则整个中国北方沙尘释放和沉降通量仅为目前的50%左右。模式中分4个粒级描述沙尘释放及沉降通量,其中1.0~2.5μm和2.5~5.0μm两个粒级的贡献约占总通量的76%,对比试验显示在没有塔克拉玛干等沙漠存在的情况下这两个粒径释放通量大大降低。由西北沙漠-半沙漠区释放的沙尘,经大气环流传输可直接影响到我国东北、华北等东部地区的大气粉尘状况,并对日本、韩国及其周边地区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