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恋爱中的女人》以人与自然、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主要讲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提出对父权制社会的否定意见,批判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希望构建人与自然、男性和女性和谐相处的社会。本文通过解读劳伦斯的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分析研究劳伦斯是如何对歧视女性的父权制社会进行批判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2.
钱德拉·莫汉蒂的代表作《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从发表至今一直被奉为经典,广泛收录于各种西方文化批评论著。莫汉蒂在该文中批判的,是西方女性主义学术话语中建构的"第三世界差异";而本文则从电影媒介入手,考察莫汉蒂"第三世界差异"在电影媒介中的个案表现和普适性,以此审视西方白人女性和第三世界女性在媒介话语生产层面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中,存在着大量游离于父权制秩序之外,甚至起而反抗这一秩序的女性;并且,她们没有被塑造为或评价为"妖妇""恶魔",她们是得到欣赏、肯定甚至崇拜的角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这样的女性形象都相当丰富:其中既有作品中的人物,也有优秀的女性作家,还有女作家、女名人转化为"人物形象"进入传记、野史或诗歌的。她们有的是拒绝婚姻、不依靠男人的童贞女;有的是才华或魄力足以与男性比肩的优秀女性;有的是大胆地向父权制说不的热烈情人,本文探讨的是父权制秩序下女性相对自由的一个生命阶段。此时她生活在母女关系中,还未受婚姻的约束、男人的支配。就大多数女性的生命轨迹而言,这一阶段是暂时的,自由也是相对的:或是受到法律或社会规范的硬性约束,或是受到伦理或经济的软性制约,对未来的婚姻,她们通常没有自主权,这种自主权包括和谁结婚的权利也包括是否结婚的权利。但是,仍有女性选择停留在独身阶段,或退出婚姻回归独身阶段,以维持某种程度的自由和独立。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兴起和发展,关于新媒介赋权理论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本文针对新媒介赋权研究中关于"强者"与"弱者"的哲学思考,探讨在新媒介赋权视域下,由于关系的流动性和去疆域性,有关"弱者"的观念有弥散化、边界迁移和政治化的变化,并对其进行了总结与思考。关于"强者""弱者"和新媒介赋权的探索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和泛政治化论述,更应寻求其现实意义,探索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刘畅  张志刚 《文化学刊》2012,(4):141-146
本文从女性导演、男性导演与同性恋阴性气质的导演关锦鹏三个方面结合具体导演及作品,对导演性别与女性主义电影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女性导演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女性主义电影,一部分女性导演所拍的电影与在导演人数上占优势地位的男性导演别无二致的主流电影,而女性导演一旦表现起女性主义电影来就具备男性导演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大部分男性导演所拍的女性题材电影难以跳脱男性视角的束缚和父权意识的局限.男性导演唯有在影片中消除了男权中心的叙事视角才能拍出女性主义电影:而关锦鹏导演“第三类视角”的电影实际上是他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找寻,难以被复制?因此,导演性别与女性主义电影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相似文献   

6.
李静 《文化学刊》2012,(4):137-140
本文以高满堂的工业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从其中的性别角色关系设置,来解码其所折射或隐喻的工业精神和工业文化价值。先从男性主导或日父权制规则来揭示改革前的工业精神理想性与霸权性、普遍性并存的性质,又从女性困境来揭示当下工业精神在适应强调生命自由、存在完满的后工业时代价值取向与服从既存生产模式及市场规则之间摇摆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绛红雪白的花瓣》被称作是米歇尔·法柏最具有野心的一部小说,米歇尔·法柏以男性的笔触细腻地构建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身份。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作者型叙述声音从二分化的女性身份、牢笼中的女性身份、从属男性的女性身份三个部分探索小说中女性身份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8.
林白《瓶中之水》、《一个人的战争》,陈染《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等常被评论家归入“私小说”派作品(下文即称它们为私小说),是近年女性写作中的一种新情况。这个“新”主要不指它以女性欲望表述为主题,且描写颇为暴露乃至越轨;也不指这一表述可能有的逆反传统性别秩序的意义——文明史中,女性欲望较男性欲望受到更重的压抑,越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里,两性欲望的释放越显差异。这个“新”主要指的是它作为女性作者表述女性意义敏感的女性欲望,其“性别”的视角却甚为柔弱且迷误。嘲讽、仇视男性,是近20年女性写作中不难见到的一种偏激…  相似文献   

9.
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女性主义者逐渐意识到母系家谱的匮乏、母亲血脉的切断。在远古母系社会 ,人们过着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生活 ,是母系的血缘关系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人们创造了女娲这位补天造人的伟大母亲形象 ,讲述着只知母亲的感生神话。父权制的确立 ,开始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家谱的书写。无论是三皇五帝的谱系 ,还是宗族家族的谱系 ,记录和书写的都是一部男性血缘史。从夫居的生活方式使女儿离开自己的家庭 ,与丈夫的家庭生活在一起 ,从而进一步切断了女儿与母亲的关联。女性作为女儿、妻子、母亲 ,虽然在父系家谱的角落占了一个不…  相似文献   

10.
愫芳是曹禺的经典作品《北京人》中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与作品中的其他女性角色特别是令人憎恶的大奶奶曾思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愫芳被曹禺塑造成为一个在封建大家庭中逆来顺受、无私奉献、沉静寡言、温婉善良的形象,是一位典型的"理想女性"。曹禺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身也带有男性叙述的特色。本文通过对愫芳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探讨男性作家在创作时融入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女性哥特小说有其独有的意识形态和审美特点。本文在女性哥特视域下解读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女性人物"映映",揭示女性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文化夹缝挤压下导致的压抑、隐忍、沉默、失语等消极情绪体验,进而了解映映这个典型的华裔女性从最初的压抑与隐忍到沉默失语的活人"幽灵",至最终的"林间守候"这种哥特式的抗争,完成了她震撼人心的自我主体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莎士比亚对她的塑造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思想的解放,并促进了女性主义的觉醒。本文将首先介绍《威尼斯商人》及鲍西亚,随后介绍女性主义的内涵,最后从她在剧中精彩的三段表现分析她身上体现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沉寂已久的女性文学创作再次获得新生。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国作家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译介还是自身的批评实践,都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题材的拓展以及形式的丰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官场女性"这一题材就是在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视角日益生活化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范小青的《桂香街》很好地开拓了写"官场女性"的题材,立足女性视角,描写不仅深入最基层干部的灵魂深处,而且在传达人文关怀、展现情感记忆诸方面都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妇女多难的“身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一长文的节录。主要是以女性主义在中国行就百年多的历史为观照对象 ,并将视点聚集于中国妇女的“身体”言说 :剖析其间的权力关系 ,探讨知识的灌输、传播 ,及社会历史处境的变化与女性争取权力的互动 ;以求从“身体”之概念反思主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对《海的女儿》已有多角度观照,然并未穷尽对这篇经典童话作品内涵的诠释。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重读这部经典,尝试从自然和女性的双重视角,来分析女性和自然之间独特的联系,揭示童话中深刻的生态意识和女性关怀,即作者意在重构一个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庭院是我国传统的建筑空间,其空间布局暗合古代传统文化,重门紧锁对养在深闺的古代女性有着强烈的道德束缚与心理暗示。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有关"庭院"的诗词意象往往用于儿女情思、闺怨思妇这类创作题材,女性往往被"庭院"幽困于男性作家的代言中。直至清代,随着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一场"庭院"的突围之战打响了。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家》主要讲述了从战场上归来、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男主人公弗兰克解救自己的妹妹,并和她一同回家的故事,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拯救女性"的模式。但是,其中的女性叙事却展现了女性拯救者形象的建立、男性拯救者形象的消解和共同达到自我救赎的多元拯救模式。本文依托多视角叙事、罗宾·沃霍尔的"未叙述事件"的概念,以及莫蒂默的"第二故事"来探析《家》中的女性叙事,发掘作品中的女性声音和独特的女性叙事对于打破传统的"男性拯救女性"模式、建立多元的拯救模式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艾丽斯·沃克,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曾获美国普利策奖。在小说作品中,她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她的大部分小说都注重表现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注重黑人女性在男性与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觉醒,不仅体现了作者内心追求平等女权的思想,也代表了黑人女性整体的思想形态和内心世界。本文从艾丽斯·沃克的经历出发,分析小说创作背景和特点,结合作者笔下的性别暴力和女性形象,以女性主义为视角,对她的小说进行梳理与解构。  相似文献   

19.
丁玲是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在她一系列以富于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的现代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充溢着追求个性独立、维护人格尊严、与封建道统和男权社会绝不妥协的抗争进取意识,表现出鲜明而深刻的女性主义倾向。这种倾向构成了丁玲女性主义小说创作最主要的魅力和最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围绕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丁玲作品中女性主义意识表现的特点、丁玲作品中女性主义风格的形成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3,(1):83-83
陈秋、苏日娜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女性民俗研究首先要关注的是民俗社会中与女性俗民有关的民俗事象,在此基础上思考民俗社会中女性(社会)性别规范的养成,女性和男性在民俗生活的互动中如何扮演其角色,进而考察“民俗社会”如何建构规范“民俗之民”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