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规划的前提是确定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内容和设计要素。本文首先从空间氛围营造、功能整合、数据建设、范围界定四个方面阐述了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内容,进而重点探讨了历史文化景观空间,历史文化遗产本体与周边环境客观要素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运河苏北区域层面的空间认识与架构不仅关系到自身人居生态特色打造,更关乎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格局。通过对苏北水文化景观格局形成过程及成因的分析,建立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认识统一性。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是以大运河开凿、维系为引擎,经历漫长历史进程形成的。大运河以及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水利、聚落、农业等遗产以及水系、历史地貌要素都是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的重要构成和历史基础。同时,这个系统也是见证大运河发展及其影响的物证条件和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空间依托。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彼此涵括构建、内涵诠释以及建设绩效的释放。  相似文献   

3.
洛阳古都地理景观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古都历史文化保护重心仍限于对单一历史古迹或建筑与街区的保护,缺乏对古都建筑发展所依靠的自然地理格局的整体保护和对历史文化从根本上进行保护。洛阳作为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历史发展具有深厚的景观特色和传统,其所依托的自然地理景观核心为:"四方门户"和四条河流。试从地理视角出发,对洛阳城市历史的发展做简要分析,并分析洛阳城市发展中的空间变化,从中探寻其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地理景观格局的分析,确定保护山脉脉络和水系河网的完整性,进而对古都历史文化保护和古都整体风貌规划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角度审视国际文化遗产的新变化、新趋势,对文化遗产环境、文化景观、文化线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等概念做了简明扼要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深入地思考了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方面的提高和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历史文化景观概念规划的编制方法和规划内容,强调对京杭大运河这类线性、区域性的文化遗产应该从遗产廊道的角度编制保护规划。在介绍该规划对现状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内涵进行摸底、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对运河全线提出整体性保护和开发策略的过程,希望达到既能保护京杭大运河、为申遗做准备,又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和旅游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多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保护规划文本、地方保护条例(办法)以及地方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分析,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地方实践进行总结。"历史文化风貌区"较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更丰富内涵与复杂性特征,保护规划过程中应注意识别"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出现的新类型与内部价值要素,在探索和完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前提下,秉承不同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思路,探索差异化的、量体裁衣式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7.
尝试从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子系统的文化规划视角,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分别是有机更新基础上的整体保护原则与强化传统建筑文化认同基础上的适宜性开发原则。前者作为核心原则,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规划作用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路径,旨在推动综合性、整体性地发挥建筑文化资源的作用。后者作为扩展性原则,旨在促进城市开发机构与建筑遗产保护部门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遗产资源,使其与城市的文化教育、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功能有机结合,提升传统城市空间的活力与公众的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山地历史城镇作为我国独特的聚落空间载体,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传统空间结构的延续是古镇形态保护的基础,但定量标准的缺失使古镇空间结构保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选取重庆市丰盛古镇为研究对象,采用轴线—视域的拓扑方法对古镇保护规划实施前后的空间结构进行对比研究,提取古镇空间特征并对其格局变化的形成原因加以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阐述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乡村类文化景观特色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保护项目和整治目标,来实现增强社区职能,保持传统文化,发展区域经济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更新保护的前提下,延续历史街区原有的内在肌理,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从空间要素的组织构成入手,探讨了历史街区中各个空间要素的组织形式与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中共中央"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城乡建设应当切实推进先进文化,积极传承和谐文化,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新城市。在阐述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价值、文化精神,及其保护与合理利用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江南水乡古镇保护是惠及全民的文化事业,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继承,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新建筑提供了无限灵感。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价值特色研究是名城保护规划的核心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应以历史维度为基础,加入区域研究视角,以关联性为重要理念,以现存遗产为核心依托。以齐齐哈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从不同时期的地缘政治环境、人口流动与民族演进、重大区域交通工程,以及区域经济布局等多要素视角切入价值特色研究,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保护框架,提出创造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3.
加强历史文化村镇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我国在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与实践难题。与国外历史文化小镇相比,我国历史村镇保护存在规划体系不健全、文化底蕴单薄、缺乏全面社会技术支撑等诸多问题。以豫南地区为例,通过对其历史名村名镇调研,总结了其在推进文化村镇保护中一些好的发展举措,以期为我国类似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传统乡村聚落是乡愁的重要载体,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文化景观,也是东方审美体系中最具经典性的审美客体。但受东西方异质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审美主体在对村落文化景观的审美认知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采用符号学这一崭新视角,剖析东西方审美主体对村落文化景观符号的认知差异,研究地域性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而探讨异族文化传播与沟通的可行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皖南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之一,以其保存面积之广、完好程度之高、类型之众,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而闻名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以深受徽文化影响的核心地带黄山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梳理、资料整理,结合地域文化对其传统村落的空间网络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皖南传统村落具有山环水抱、发展演进、树状分布的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和兼收并蓄、宗族教化的非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并通过案例实证,总结了空间网络特征的形成主要与自然环境、人口迁徙、社会经济和人文历史四种影响因素相关,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宏观整体性的传统村落保护思路,以促进皖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评价有利于发掘历史街区的潜力,为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因此,以长沙太平街和成都宽窄巷子两处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创新建立基于GIS-DEA-MI模型的多维度的评价方法,对上述两处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发展效率和非空间发展效率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处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发展效率基本相同,而非空间发展效率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与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形态、经济业态、文化活态、环境生态的规划利用有关。更客观、更全面地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效率,以期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岭南传统水乡形态受到极大冲击,水乡风貌和人文特色逐渐消失。因而,探讨如何保护与延续历史悠久的岭南传统水乡风貌,尽可能保留物质景观与文化景观相结合而形成的岭南水乡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顺德杏坛镇逢简村为例,通过分析当地对水乡风貌与文化的保护措施,探讨保护岭南水乡风貌与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传统建筑元素是构成地域性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博物馆是传承和保护地域性文化资源的核心机构。在博物馆建筑的整体设计和展陈布局中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分解重组、提取其文化符号进行抽象化呈现,既是博物馆传承和保护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基本手法,也是营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之建筑空间的题中之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地处福建泉州,其整体设计理念体现了闽南传统建筑的“尚红”精神,空间布局中吸收了诸多传统建筑元素,使古老的闽南建筑特色在现代性博物馆建筑空间中实现了再生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发展已步入存量提升阶段,城市保护与更新工作愈发重要。城市形态类型学是一门分析城市物质要素形态特征、总结城市形态发展内在规律的学科,对指导城市保护与更新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对城市形态类型学理论的剖析,构建可用于传统城市形态类型分析的8个研究要素:区域、城镇、三维空间、街道网络和街道、街区、地块、公共空间、建筑。以赣州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发现其街道网络呈鱼骨状,街道分为街道、巷道、现代街道3种类型,地块分布为点线状结合与混合拼接,形状大体呈横向和纵向矩形,公共空间由广场、街巷组成,建筑代表性类型为天井式,形态体量共3种,功能涵盖居住、公共服务、商业等,布局形式为沿街式、院落式、行列式以及后两者的混合式,并将其用于指导街区相应的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20.
南宋皇城大遗址作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金名片,是南宋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场所精神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经济效益价值、社会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南宋皇城大遗址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研究、保护、创新,从"生态博物馆"视角出发,有机融合遗址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展示空间与研发空间、教育空间与娱乐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综合运用多种展示形式,全面呈现南宋皇城大遗址完整的历史文化意义,推动杭州文化高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