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泽尔·安吉拉是世界著名的环保摄影家,20世纪80年代曾任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主席,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生命与环境学院教授。她拥有动物学及海洋生物学学位,曾出版了47本有关自然史及摄影题材的书籍。她是英国第一位被授予教授职位的野外摄影师,其作品被全世界广泛认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化》2010,(4):19-20
这是一个远离舞台灯光的、朴素的小型论坛,朴素得如同周迅身上那条简洁的小黑裙。"反正挺奇特的,我是第一次开这种严肃的、政界的会议,联合国环境署、各国总统、政界商界最高代表等等,讨论议题是绿色经济:如何让企业的环保效果最大化,如何实质性地改变生产模式……"4月22号世界地球日,周迅获颁联合国最高环保人物奖"地球卫士",成为全球演艺界获此荣誉的第一人。跟她同时获奖的还有马尔代夫总统、圭亚那总统和阿富汗王子、日本科学家等。周迅在颁奖现场宣布,所有奖金捐给玉树灾区。联合国副秘书长在为周迅颁奖时,称呼她为"低碳生活形态大师"。  相似文献   

3.
环保产业在中国被誉为“朝阳产业”,随着中国治理环境污染力度的加大,环保产业在中国将是今后15年内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中国的环保产业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多年来,增长比较缓慢。进入90年代以来,环保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逐步形成包括环保技术开发、  相似文献   

4.
张晨曦 《文化学刊》2010,(6):142-145
本文选取近年有代表性的日语环保新词汇,从构词法、含义、所体现的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环保新词汇的特点为:外来语所占比重大;使用词缀构成的新词汇大量存在;存在旧词新义现象;环保新词汇的产生速度快,数量大。这些特征体现出在日本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日本媒体对环保新词汇的宣传力度大,环保意识和行动已经渗透进生产生活每个领域的细微之处。并试论述了日本环保文化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阎萍 《文化学刊》2010,(5):123-126
日本在迅速实现环保法制化的同时,又强力推行对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环保养成教育,务使人人树立强固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不断改善生存环境。其成功经验,启迪人心,足资借鉴。  相似文献   

6.
贾健 《对外大传播》2010,(9):23-23,51
环境保护在美国起步较早,环保意识非常普及,环保观念深入人心,拥有比较成熟完备的环保体系与实践经验。美国社会的环保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清清茉莉     
绿荷 《文化博览》2006,(11):42-43
她是十六岁那年认识他的。那年,他已经二十八岁了,是最年轻的教授,出了名的作家,他是她的校友,来学校做报告,带着他的新书。之前,她看过他的书,那么细腻生动,感动得让她落泪,她觉得,自己已经暗暗喜欢了那个男人,虽然她还没有见过他。正是初夏,她站在夹道欢迎他的队伍里,穿着白裙子,瘦而矮,不是一眼让人记住的女子。他演讲,带着激情,很多女孩子崇拜地看着他,她更是。他那么清秀俊朗,她找他签名时,他抬起头,灿然一笑。她的脸腾地红了,她哆嗦着手,拿着那本淡蓝色的书——《我的清清茉莉花》。封面上,是缤纷的茉莉花。像她,淡淡地,散发着幽香。十六岁的花季,为了他,初次绽放了。雷南,多好听的名字。圣诞节,她寄了一张贺年卡,祝他快乐。他回了一张,问他,你是那个眼睛大大的女孩子吗?她有些失望,因为她的眼睛细细的,并不大,她想,他一定是记错人了。但能收到他的贺年卡她高兴坏了。十八岁,她去了他所在的大学。但他走了,因为离了婚,他出国了。  相似文献   

8.
追思新凤霞     
新凤霞年轻时是著名的美人,见过她的人都觉得不施粉黛的她比许多“包装”过的明星更吸引人。老年的她被苦难与疾病锁在轮椅上,人们仍然觉得她美,这是因为她的灵魂美折射在那张历尽沧桑仍安祥和蔼的脸上。人们尊敬她,爱戴她。在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人请她代表老艺术家们讲几句话,她刚说了一句“我是新凤霞……”便引起了一阵长时间的掌  相似文献   

9.
窗外的微笑     
美丽的女孩是幼儿园阿姨。一次意外失火,她为了救两个小朋友,被烧成重伤。当医生慢慢揭开她脸上的纱布后,她被镜子里那张丑陋的脸吓哭了。她把自己锁在病房里,不愿见人。失去了美丽,她感到失去了一切。甚至,她想轻生。医生和她谈了好久,最后说:"你没有让别人看到你的脸,怎么能断定别人会给你厌恶的眼光,还是善意的微笑呢"看到一张丑陋的脸,人们怎么会给你一个微笑她痛苦地想。可是,第二天她忍不住,把脸悄悄从窗口前露了出来。从那头走过来一个长得很帅的男人,她的心猛地一紧。男人放缓了脚步,眼光紧紧地盯着她。她感到羞愧,正要将脸藏起来,却看见男人对她笑了笑,然后走了。那  相似文献   

10.
虽然她的父母都是贵族,并有着显赫的地位,但因为她从小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不仅同龄的男孩子不愿和她玩耍,就连女孩子也常常向她吐舌头。她惟一的一位朋友怕她承受不住打击曾劝她休学,从此不要出门,反正家里要啥有啥,有花不完的钱,但她却对朋友的劝告报之一笑。学校有什么活动不仅积极踊跃地参加,同学有什么聚会即便是不邀请,她也会主动前去庆贺。虽然在体检上不达标,但因为那次募捐演讲她第一个勇敢地走上台前,学校破例把去国外著名大学深造的机会留给了她。  相似文献   

11.
杨柳轻扬     
她的美,无声无息最初认识杨柳是因为工作关系,后来熟了,就成了朋友。熟了以后,她问我对她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为什么别人都说她有点“冷”?我直言不讳,开始对她的印象就是觉得她有点难以接近,因为她是主持人嘛,很自然的就想到:傲呗。其实后来交往过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人们的最初印象确实会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偏见。其实我觉得她的“冷”和难以接近是因为她的“静”。她不张扬,总是很静。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喜欢听别人说话。女孩但凡长得漂亮点儿,又是主持人,总会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有点望而生畏,但是又渴望和她们相识,于是会在心  相似文献   

12.
乔叶 《文化博览》2007,(3):38-39
这个题目的起源来自一位朋友的俗套故事:待字闺中的她不幸和一个有妇之夫遭遇,在她眼里,他实在是优秀:人材俊朗,知情识趣,德学兼备,地位显赫。他们偶然相遇,难分难舍,常常在她租的蜗居里幽会。女友说,她觉得他什么都好,拥有他已经让她很满足了,她不想破坏他现有的一切。她想做  相似文献   

13.
《职业圈》2005,(7):36-37
中国的环保烧烤业说来也有几年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但提起"环保烧烤",熟悉行业的人们总是首先想到"闻香来". 的确,从2003年率先推出以木炭为燃料的环保烧烤设备至今,这个来自河南通许的烧烤美食专业连锁机构一直在业内唱着主角,带动着中国的环保烧烤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首个由民间个人发起的“世界环保宣言”系列活动,近日在北京举行了开幕式新闻发布会。外国驻华使团团长、喀麦隆驻华大使埃利先生,英国国际发展部驻华代表戴伟先生,联合国驻华机构代表以及来自中外新闻媒体的记者,共100余人出席了新闻发布会。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环保、友谊、和平,邀请了50余位外国驻华大使和联合国驻华机构代表,包括联合国系统驻华总协调人马和励先生发表书面“环保宣言”。活动得到了全国政协、国家环保主管部门负责人及有关部门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新闻发布会后,中外人士的“环保宣言”首次展出,拉开了这次系列活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北京———杭州——北京……她就这样穿梭来回。她曾是电台节目主持人,后来是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更多人欣赏她的是她的画,她的文字。 她在杭州做着一个挺受欢迎的电台主持人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去了上海读英语,读英语读得好好的时候,突然又去了中央电视台,开始了人们眼中所谓的“北漂”生活。在人们以为她已经“漂”远了的时候,她又回来了,在杭州城郊的一个村庄里,享受恬淡的冬天阳光。  相似文献   

16.
愤怒的心灵     
9年前,在上海,她是一家医院的医生,过着富足而安逸的生活,但一个偶然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在她的单位里,购进一台名叫“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的设备。凭医学常识,她感觉这是一个骗局,她向院长提出这一怀疑,结果院长大发雷霆地斥责了她。  相似文献   

17.
她是一家省级电视台娱乐节目的主持人。每天,她都会收到一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向她表白爱慕的"情书"。但是,她却极少打开。同事们当然清楚,依照她现在的条件来做选择,除非是一位事业和形象都非常优秀的男士,才能够与其相称。有一次,她随节目摄制组一起赴广西拍摄一档生活趣  相似文献   

18.
从50年代开始,韩素音这个名字在中国知识界早已名闻遐迩,可惜笔者一直无缘与她相识,直到去年5月应浙江《文化交流》杂志约请我撰写她的文章时,才乘她来中国访问下榻首都北京饭店之际,有幸与她进行了长达3小时之久的交谈,了却访问她的宿愿。 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 在未亲自见到她本人前,曾从国内一些电视镜头和报刊上看到过她那欧洲  相似文献   

19.
一 简宛出生于40年代,60年代大学毕业,从小生长在台湾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气氛极浓的家庭里,打下了很深的中国文化的根基;姊妹七人中她是长女,又以中国文化示教于弟妹们;在大学里她学的是中国史地,这是一门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最浓的学科。这一切使她自幼年到大学毕业,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汁液里浸泡成长。中国文化既是她成长的营养,也是她人生的基石,更是她事业上追寻和探索的目标。她在人生和事业的途程中,处处显示出的强烈的爱民族爱祖国和对中华文化表现出的自豪感,都足以抗拒任何外国文化毒菌的诱惑和浸湿,她身上具有很强的中华文化精神免疫力。因而,虽然她长期生活和活动在美国的花花世界中,但对她来说不是西化,而是化西,或者是中西文化的精华在她身上融合的问题。深知她的齐邦缓教授在给她的散文集《欧游心影》作的序中,就一眼洞察玄机。她写道:“在报上看到简宛的欧洲游记时,我就又清晰地看到她举着她热爱的中国文化尺,在丈量异域的成就。这种处处都转念深思的态度我已经认识了二十年。”作家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体验生活,也无时无刻不在评价和判别生活。因而我们在了解和研究一个作家时,看到她怎样去评判生活,比看到她反映了哪些生活,或许更为深刻、更为重要。我们在简宛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有一位睿智的老太太。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向她问问题,而她总是有问必答。小孩子中有个调皮的捣蛋鬼。有一天,他抓到了一只小鸟。他双手捧着那只小鸟,然后招来一群朋友,对他们说:"我们去耍弄一下那个老太太,好不好?我先问她我手里有什么,当然她会说有只鸟,然后我就问她这只鸟是活的还是死的。她要是说死的,那我就松开手让鸟飞走;她要是说活的,我就猛地一捏,给她看一只死鸟。这样,她怎样答也答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