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晓槭 《文化交流》2017,(1):36-39
正公元1616年,莎士比亚在英国小镇斯特拉福德逝世;同年,相隔万里的东方,汤显祖在江西临川去世。两位东西方伟大剧作家的先后离世,相距不过百日。四百年来,研究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人千千万万,木心就是其中之一,光是莎剧,他就看过不下五六十遍。他感叹汤显祖"应该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可惜没有成。"  相似文献   

2.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但他也是一位文学创作者。他的作品可以归纳为诗、书信和小言三大部分。少年情怀的诗朱生豪的文才从诗歌开始展露。1927、1928、1929年,嘉兴秀州中学校刊《秀州钟》上分别刊载了朱生豪写的三首诗歌《城墙晚眺》《柳荫中》《雨丝》。这是现在找到的朱生豪最早的习作。  相似文献   

3.
方圆竹 《文化交流》2016,(11):57-59
正2016年是英国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也是中国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当我们纪念这两位伟大的戏剧家的时候,可不要忘记与莎士比亚同日逝世的西班牙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在他去世后的400年里,他笔下的《堂吉诃德》传遍了全世界,翻译出版达1000多次。马克思认为,"塞万提斯和巴尔扎克高于其他一切小说家"。歌德、拜伦、席勒、雨果争  相似文献   

4.
小五 《文化交流》2014,(2):46-49
今年是英国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诞生450周年纪念,也是德国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的夫人燕妮·马克思(1814-1881)诞生200周年纪念。燕妮非常喜爱莎士比亚,称之为“艾冯的天鹅”。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开始,西方文化便把白色的天鹅作为美丽、高贵、圣洁的象征。在英国,卓越的诗人或歌手可以与天鹅作比。莎士比亚的家乡斯特拉福德镇在艾冯河畔,他是河上不朽的天鹅。  相似文献   

5.
正崛起中的中国应该如何传播国家形象,如何讲对自己的故事,讲好自己的故事?同时,又如何讲对别人的故事,讲好别人的故事?这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乎国家品牌建设。就国家品牌传播和塑造而言,英国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成功案例。本文试图以今年英国举办的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活动为例,探究英国人是如何讲述令人难忘的莎士比亚故事。莎士比亚是英国的象征和骄傲,是当之无愧的英国文化名片。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此,英国在全  相似文献   

6.
20多年前我在浙江参加一个诗会时,读到写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在"文革"期间出走的长诗<海中舟的叙说>,禁不住发出由衷的赞叹,因此认识了它的作者周孟贤.自那以后,我们没有再见面,也没有联系过.前十来天突然接到他的长途电话,要我为他的长诗选集作序,我欣然答应了,因为<海中舟的叙说>又涌上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7.
玖玖 《文化交流》2016,(9):94-96
正"我已完成我的使命。我的复活只能在此……"伦敦时间2016年7月23日晚7时,应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诚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戏《寇流兰与杜丽娘》在伦敦孔雀剧院全球首演两场,并由此开启英法德奥四国巡演。当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唱完最后一句台词谢幕时,英国的观众完全倾倒了。"Amazing"是英国观众一直在喊的一个词。在世界戏剧的中心伦敦,这个来自中国杭州的纯女子剧团,  相似文献   

8.
论吴梅村对老舍文学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自幼受传统文化教育 ,在北京师范学校就读期间 ,对古典诗词表现出浓烈的兴趣 ,《十八家诗抄》、《陆放翁诗集》等常使他爱不释手 ,以至在“其他课上别人演题或记单字的时节 ,我总是读古文。我也读诗 ,而且学着作诗 ,甚至于作赋。我记了不少的典故”。1 “在五四运动以前 ,我虽然很年轻 ,可是我的散文是学桐城派 ,我的诗是学陆放翁与吴梅村。”2我们未见老舍在五四以前学陆放翁与吴梅村作的诗 ,可他在三十年代以后所作的旧体诗 ,包括一部分新诗 ,均留下了受陆、吴影响的一面。本文试图论述老舍与吴梅村之间的继承、影响关系 ,让人看到他…  相似文献   

9.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0,(3):63-63
虽然我在英国做了很多年的新闻主播,但我对之前任何一条我报过的有关中国的新闻都没有特别的印象。我想,我此前和大多数英国人一样,对中国的了解流于表面了,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远。英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总是那几个题材,只有当  相似文献   

10.
江舟 《文化交流》2013,(5):74-77
前不久,我参加省里一个翻译工作会议。会上,浙江工业大学英语老师张建青博士发言中有一趣事,说的是他的一位朋友在纽约孔子学院工作。有天,他问美国学生:"你们是否知道中国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中国大诗人寒山……"学生们摇摇头说。寒山,立即勾起了我对六年前的回忆。那时,我在《风景名胜》杂志社工作。有天,我去天台山那茂林掩映下的国清寺采访。当我步入那寂静的大佛殿时,忽见殿壁上贴着一张偈语,上写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张偈语,揭示了人生  相似文献   

11.
诗人李中华,笔名泉音,是一位军旅作家。从他 的言谈中透露出军人那特有的气质,然而他在诗集中是以诗人的面目出现的。他的血管里流动着军人殷红的血液,而笔管里却奔涌着诗人蓝色的血浆。他的诗大气豪放,显露出了当代军人博大的胸怀,在没有硝烟、战火的日子里,更为凸显了当代军人深层的心理。 诗,是诗人生命形式的呈现。泉音诗中呈现出的生命形式,不同于战场上生死相搏的壮烈。当然,那种血与肉、硝烟与战火的场面最能体现军人的人生价值。然而,战争只是暂时的,和平年代的军人如何去展示自身的价值呢?答案有多种,泉音就是以诗的形式,把对祖国大江南北、山川河流的眷恋和热爱,用语言艺术尽情地倾洒出来。  相似文献   

12.
2014年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中国杰出的翻译家朱生豪逝世70周年.  相似文献   

13.
正光阴荏苒,而在浙江的诗人、诗评家龙彼德看来,50年前的北大荒艰苦岁月犹在眼前。他在那片黑土地上度过了十个春秋,并在那里写下了数百首"知青诗",成为一位闻名遐迩的"知青诗人"。尽管他早已远离了艰苦的日子,但那段记忆依然深铭于心,依然是他诗歌创作的主题之一。他为之思考,为之感慨,为之抒怀。祖国边陲独特生活赋予他创作灵感龙彼德是湖南省沅陵县人,1959年考上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杭州,在杭州市第一中学(今杭州高级中  相似文献   

14.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0,(4):63-63
莎士比亚戏剧在英国的走红并不是政府刻意支持的结果,而是英国人在文化传承中所做出的努力使然。不论学历高低、收入高低,英国男女老少从小都会学上几段莎剧经典台词,莎剧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当有能力去剧院消遣时,英国人自然会首先想到去看莎剧。久而久之,莎剧就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全球化背景下,借助历史名人效应开展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2016年是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三位大师逝世400周年的特殊年份,他们的传世经典,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文化传承。为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在英国访问时关于"中英两国共同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倡议,自去年以来,汤显祖的故乡——江西抚州,抓住契机,打好汤翁"国际牌",先后在英国斯特拉福德镇、西班牙阿尔卡拉市、美国硅  相似文献   

16.
正陈桥驿先生魂归道山已经两年有余,他那慈祥的面庞和温柔的眼神,那带有绍兴音调、顿挫有致的话语,那潇洒而又遒丽的笔迹,却一直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的案头,摆放着他的两本方志文集、一本自传,百读不厌;在我的电脑桌面上,放置着我与他的合影,时时勾起我对他的怀念……支持方志编修不遗余力陈先生是我从事方志编撰的引路人、精神上的导师。1986年,慈溪开始着手编修  相似文献   

17.
我案头上放着著名诗人、作家、学者邵燕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邵燕祥诗选》。这本诗选集,在全国新华书店及当当网、卓越网等网络销售火爆。当今已到耄耋之年的八旬老诗人邵燕祥,新诗和旧体诗综合,字字珠玑的、如此多的好诗、好作品汇集一起,确实十分珍贵!这部诗选集,收入了他从1988年到2010年这二十余年间的诗抄,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长诗和组诗;下编为杂诗。该诗集是按写作年月顺序排列的,读者可以追随岁月回眸历史,跟随邵燕祥的足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公寓楼内,我拜访了山水画家张复泉先生。年届六旬的张先生为人豁达开朗,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一走进他那小小的画室,我便看到四壁墙上挂着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都是出自他的手笔。画案上还放着一幅尚未完成的作品。我坐下后,张先生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册给我看,里面都是他画的山水画的照片。他喜欢画大  相似文献   

19.
我曾投入地看过著名越剧演员钱惠丽的《哭灵》选段,那风流倜傥的宝二爷在《哭灵》中追忆、怀念、寻找他与林妹妹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会让人时而哭、时而笑、时而痴、时而傻,这便是宝玉饰演者钱惠丽的舞台魅力!从那时起,我便喜爱上了钱惠丽,她那高昂的唱腔、俊美的扮相,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相似文献   

20.
一年前的2012年4月,在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中,汤显祖的经典剧目《牡丹亭》演出于英国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德市。一年后的2014年、三年后的2016年,中国浙江遂昌将与英方深度合作,举行汤显祖、莎士比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对两位伟大戏剧家逝世400周年纪念活动。在遂昌人看来,这得益于自己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让"走出去"成为水到渠成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