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背景:韩国公共外交新策略作为重要经济载体的企业品牌是国家品牌的重要构成,是重要的公共外交资源,是政府公共外交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构建优质的企业品牌,是韩国政府强化国家品牌、培育世界对韩国广泛产生"好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强化国家品牌也成为韩国政府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标。2009年1月22日,韩国国家品牌委员会成立。2013年9月以来,韩国驻华大使馆将搭台助推企业品牌作为韩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的重要部分,并在重要的国家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正新世纪以来,中日关系日趋复杂,尤其2012年中日钓鱼岛问题争端之后,两国间的交流互动已呈现出"政冷经冷"的"双冷"现象。"政冷"是指两国在政治领域的外交关系因为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问题而坠入"冰点";"经冷"是指中日间的经贸关系由于经济原因、双边政治关系紧张等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仍在继续。公共外交常被视为政府外交的辅线,通常外交与公共外交两线协同配合有助于目标的达成。"政冷经冷"的  相似文献   

3.
正丝丝入筘,经纬交织,梅影现兮;银针飞走,彩线纳绣,云裳飘兮。500年前的明代服饰,出土时已残破不堪,如今,经过中韩两国文物工作者的巧手修复,它们得到复原,重新焕发了光彩。"梅里云裳:中韩合作嘉兴王店出土明代服饰修复与复原展"亮相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一段长达数年的中韩合作修复和复原明代服饰的故事浮出水面。同期开展的,还有时装馆内的"一衣带水: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闻媒体在日常生活中作用的凸显,国际传播对公共外交的影响与作用与日俱增,甚至成为公共外交实现目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学者曾说,公共外交强调的是“一国政府与国外民众的‘合作’度以及国外民众的‘接受’程度”。要让国外民众真正“接受”一国政府想要表达的观念与意愿,不仅要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信息表态,更需要借助国际传播,通过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并影响公共外交目标国的社会舆论,减少他国政府与民众对本国的误解与错误认知,避免引起两国关系的变故甚至倒退,并提高本国在他国公众中的正面形象,进而增进本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今年6月,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率领韩国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使节团,对我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她将此次访华旅程定为“心信之旅”,意与我国寻求真诚的沟通和增进互信。朴槿惠此次访华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签署了两国在经济贸易、环境保护、人员交流等领域深化合作的具体协议,而且为两国今后的全方位合作构建了总体性框架。韩国的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说,应以朴槿惠总统访华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和推动与中国的关系,为充实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做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公共外交重信息更重情感Web2.0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传播生态格局,催生了外交形式的多样化。公共外交2.0是指各国政府通过利用Web2.0技术以及网络平台来与他国公众所进行的交流与互动,推动其外交政策的落实,各国政府通过微博、播客、博客等新媒体技术对他国公众所进行的传播活动都属于公共外交2.0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中俄关系近年来处于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两国在政府层面保持着高度互信,这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数据显示,目前民众间的文化亲近感与当前政治互信的水平存在差距,与官方提出的"文化融通""民心融通"的目标也有一定的距离。一方面,中国在俄罗斯的国家形象美誉度持续走高;另一方面,促使这种局面形成的因素主要在于中国的经济形象和政治形象带来的威望,而非文化形象的感召。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传统的文化外宣活动之外思考一下中俄关系中的文化外交。具体而言,两国媒体合作领域需继续深化以契合政治互信,文化产品的输出方式亟待丰富,中俄青年也应成为两国民心相通的担当。  相似文献   

8.
寇丹  朱敏 《文化交流》2013,(4):47-49
湖州西南方向的霞雾山高耸险峻,其巅有一座中韩友谊亭,亭柱悬联曰:"天湖半月禅授衣杖而去;太古三生愿光佛宗再来"、"霞照中韩禅风同一脉;雾润两国信众共此根"。2008年12月15日,山上梵乐回荡。三十余位身披袈裟、手持法器的韩国僧人和身着盛装、手捧茶具的韩国女子与中国人共同举行揭幕仪式。这是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第一个友谊纪念性标志。  相似文献   

9.
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后,为恢复国权而在中国境内开展独立运动的韩人和中国人一起探寻相互合作的革命道路。中国国民革命一打响,中韩两国的联合意识更为强烈。本文主要通过当时中国关内地区媒体对韩国"三一"运动、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等的报道,探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关内地区言论媒体对韩国独立运动的认识变化。  相似文献   

10.
韩国文化院前身为韩国文化新闻处,2006年2月更名为韩国文化院,并于2007年3月22日——中韩建交15周年,搬迁至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光华西里1号一座独立建筑。驻华韩国文化院官方网站描述了他们的目标:“我们驻华韩国文化院以帮助中国朋友更好地理解韩国、促进两国相互合作与交流为工作目标,面向所有希望了解韩国的朋友们开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韩国正式建交的时间不长,但是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早就开始了。我的一位朋友李可范先生就是致力于中韩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韩国画家。身为韩国书画联合会副会长的李可范先生自1987年至今,已经到中国来了7次,他为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为向世界宣传东方传统的绘画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第一次见到李可范先生是在1993年8月24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举行的“中韩建交一周年纪念——第一届中韩书法展”开幕式上,那  相似文献   

12.
<正>巴基斯坦是中国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和重要邻国,在中国外交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巩固和深化中巴友谊对中国和平发展意义重大。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深入推进,中巴两国合作水平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但相对于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高水平合作,两国在传媒领域的合作还相对滞后,与两国关系总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长期以来,在中国对巴传播问题上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是认为中巴关系很铁无需  相似文献   

13.
言论集纳     
<正>山东大学韩国学院教授、院长牛林杰在《世界知识》2015年第5期发表的《"欧亚倡议"+"一带一路":深化中韩合作的新机遇》一文中认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也需要韩国,韩国参与"一带一路"可带来中韩双赢的效果。对韩国来讲,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可为韩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保持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若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韩国在现有国际金融机构中份额偏低、与其经济实力不符的困境,提高韩国的国际地  相似文献   

14.
正青年学生交流丰富了人文交流的内容形式,是公共外交充满活力的一环。青年这一群体对彼此国家的态度认知甚至会影响两国关系的走向。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的"韩中青年领导力项目"是韩国民间组织为推动两国青年交流所作出的努力,其项目运作的成功之处可供借鉴。四大模块:"领导力项目"活动构成与设计立意"韩中青年领导力项目"(Korea-China Leadership Program,以下简称"领导力项目")由韩国高等教育财团(Korea Foundation for Advanced Studies,KFAS)  相似文献   

15.
数字公共外交是指在一国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下,在充分倾听公众舆论的基础上,政府、智库、媒体、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依托数字技术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对话与关系建构。当前,中国对美数字公共外交主要面临战略机制与平台规划不完善、外交实践缺乏对话意识与定制化传播、多元战略叙事欠缺布局与联动三大主体困境。同时,还面临着美国对华舆论整体趋于负面消极、美国政治极化与妖魔化中国同频共振和“数字围剿”、遏制中国技术研发与平台升级、深度造假与偏向性算法固化受众对华刻板认知四大外部困境。本文提出,推进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完善数字公共外交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将中美对话理念由目的转向过程,以数字共情提升对话效能。  相似文献   

16.
国家之间的交往,最重要且能够持久的,既不是经济与贸易,也不是投资,更不是高层领导人的互访,而是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人民之间心灵的沟通。民间外交作为"最后一公里"对于政府外交的主干道的影响正在空前加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外交的落地实效。我们的对外传播应追求"民相亲、心相通",通过民间力量发出中国声音。从近几年中国民间外交的实践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身份错位、对象错位以及途径失衡等现象,中国的民间外交需要打开新思路,寻找新方向。要注重发挥民间力量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提高民间智库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媒体在文化交流互鉴中的渠道作用,使其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要加强新媒体传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历史机遇,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中国与所在国民间的联系与互动;还要充分重视利用中国海外企业在推进民间外交时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对外传播影响力与话语权建构的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7.
议会外交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社会基础 对“议会外交”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当今,议会外交是各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配合政府外交,补充政府外交,往往还起到政府外交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因此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十分活跃,据姜恩柱介绍,去年一年,全国人大共接待了56个国家的90个代表团,由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率团出访了30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8.
美国政府推行媒介外交的手段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大众传媒在现代外交中愈加发挥重要作用,对国际关系的走向产生着直接影响。以“利用媒介来阐述和推进外交政策”1为主要目标的媒介外交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等共同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外交”,近年来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笔者在省级宣传部门工作十余年,从事对外宣传工作也有五年多时间。在与媒体,尤其是境外媒体打交道的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但是中国的国际形象还处于改善期,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也有待进一步优…  相似文献   

19.
正一、领导人公共外交的概念与内涵"公共外交"一词最早出现于1856年《泰晤士报》,被用于对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皮尔斯仪态的描述,其定义仅为"礼貌举止"。1965年,美国埃德蒙德·古里恩教授在国际关系领域首先定义了公共外交的概念,其把公共外交定义成"旨在通过引导公众的态度来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此后,很多不同的机构和学者都给出自己的定义和理解。美国国务院将其定义为"一类依靠国际间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单位对外国公众施加  相似文献   

20.
言论集纳     
正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陈雪飞在《国际论坛》2018年第4期发表的《美国与俄罗斯在中国的竞争型公共外交——基于两国驻华使馆新浪微博的分析》一文中认为:尽管"新公共外交"的理念更注重对话与合作,但竞争型公共外交依然是各国处理彼此关系的常用手段,社交媒体为这种竞争提供了新的场域,各国都希望借此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