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前那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忽略学生的感受的填鸭式教育早已经被掘弃,我们开始关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更注重了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的学习音乐.这的确是我们我们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有的音乐老师在理解发挥学生主体这一观念上却从一个极端走进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在肯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时,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令玉 《职业圈》2010,(34):24-28
有机农业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誉为“最古老的农业形式”。从八十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才开始重视有机农业,并鼓励农民从常规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生产转换,这时,有机农业的概念才开始被大众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3.
余慧均  马良 《职业圈》2013,(5):35-35
随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企业自身工会工作,但是却没有摆脱传统模式的约束,如何才能够走出传统模式的困境?唯有创新。才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4.
和绍文 《职业圈》2007,(7X):94-94,72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前那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忽略学生的感受的填鸭式教育早已经被掘弃,我们开始关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更注重了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的学习音乐。  相似文献   

5.
知道潘辉是从《准备》开始的,许多人都说他的声音与阿杜、杨坤很 像,他们沙哑的音质都略带沧桑。在我编排介绍潘辉的那期《音乐互动》节目时,原本想把潘辉与杨坤做一次比较的,但是当我听到潘辉的新歌《慢慢来》时才发现,其实这三个人从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相比之下,潘辉好象更关注来自生命本身的感动,一首非情歌能触动许多人的潘辉,在别人看来,一定经历过不少苦,他自己却说“我是幸福的,因为我不知不觉中走着的,全是朝着幸福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徐宝俏 《文化学刊》2012,(4):156-160
音乐艺术是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艺术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布尔加科夫表达思想的有力载体。布尔加科夫的语言是有“表情”和“声响”的,声音从语言消失的地方开始蔓延,这些声音会释放被有形的语言限定和堵塞了的空间,显示出语言隐晦表达的情感意象。作家把各种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音乐元素运用于小说之中,通过对这些元素的解读.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本文旨在从音乐旋律对小说主题的支撑和对音乐界名人姓氏、乐器名称的借鉴这两方面探讨作品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7.
殷秀芳 《职业圈》2007,(9X):104-105
巴赫(1685~1750)的作品集巴洛克风格之大成,是巴洛克艺术的顶峰,但是他的作品并不为他所在的时代所接受,一直到他去世后才逐渐被发现和挖掘,并被尊称为“复调音乐大师”及“欧洲音乐之父”。《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大型器乐作品,它富于独创性的对比绚丽多彩,复调技法华丽、高超,旋律活跃、宏伟,文章通过对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分析,探究了其音乐的艺术特色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昊 《中国文化研究》2007,6(2):183-190
诸宫调与其它叙事文体间虽有着渊源和“渗透”关系,但它是一种“以唱为主”的表演性的叙事文体;诸宫调既“以唱为主”,则韵、散(唱与说)相间只是其文体的“外部形式”特征,而“音乐体制”才是决定文体特征的“内在规范”,故诸宫调音乐体制的发展建构即是其文体本质的凝定过程;以诸宫调为“非独立文体”,其理由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9.
巴赫(1685~1750)的作品集巴洛克风格之大成,是巴洛克艺术的顶峰,但是他的作品并不为他所在的时代所接受,一直到他去世后才逐渐被发现和挖掘,并被尊称为"复调音乐大师"及"欧洲音乐之父".<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大型器乐作品,它富于独创性的对比绚丽多彩,复调技法华丽、高超,旋律活跃、宏伟,文章通过对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分析,探究了其音乐的艺术特色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洪博涵 《文化学刊》2008,(4):137-141
在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我国产生了近代学校教育。音乐教育开始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习和借鉴西方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多所音乐教育社团同时也产生了对其作出重大贡献的音乐家。萧友梅作为中国音乐教育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投入了自己满腔的热情也培育了大批对中国音乐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音乐家。从萧友梅所创办的最早的几所音乐院校的概况以及在教学中采取的进步的教学方法中可以看出萧友梅不仅在当时的音乐教育中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而且也对后来的音乐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1.
妻不在家里的这些天,我才成了名符其实的家主,真正地可以随心所欲,想干啥就干啥。兴奋点很多,要做的事也很多,最后选中的第一件事还是拼命地听巴赫。 妻在家时总是讥刺、嘲讽、挖苦我:连通俗歌曲一唱都跑调跑得无影无踪,如此没有一点音乐细胞,还充什么高雅……我只能在心里反抗她,真正的音乐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得用心灵去感受……但我的那几盒《巴赫》始终暗无天日地躺在CD们的最底层。 我从一堆垃圾般的纸箱里将《巴赫》找了出来,巴赫先生浑身散发出一股霉腥味。使我顿时涌有了亵渎圣灵之感。我掸了掸盒面上的灰,胖乎乎戴了假发套模样安祥端庄的老巴赫露脸了,再一抹,下面又出现了一排字:“J.S.Bach(1685-1750)——谁能像我一样勤奋,谁就能拥有与我一样的成就……”这位出生于音乐世家的德国人,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庭的乐长及管风琴师,去世百年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  相似文献   

12.
当家作主积极参与抵澳的第二天早上,新华社澳门分社宣教文体部部长张健就在壮观、气派的新华社大楼会见了我们。他在这里任职已经8年了,对澳门事务可以说有充分的发言权。他说2,现在,澳门各届居民参与回归的热情空前高涨。几百年来,只有从现在起他们才有了当家作主的意识,才开始真正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的故乡为何叫韶山,以前我不明白,不久前的韶山之行我才清楚,原来是因为舜帝曾在此演奏韶乐而得名,想不到韶山和音乐还有着如此美妙的联系。韶乐是何种音乐?我不知其详。据说孔子在齐国听过一次韶乐后便沉醉其中,一连三日有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圣人连连赞叹"尽美矣,亦尽善也"(《论语·八佾第三》),"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第七))。韶峰又名仙顶峰,海拔520米,是南岳72峰之一,也是韶山第一高峰,位于毛泽东故居西南3千米处。听说韶峰便是舜帝演奏韶乐之  相似文献   

14.
少林朝觐     
聂先生出身武术世家。小时候身体孱弱,7岁起即开始从事健身活动。现在他是少林寺开办的少有的一所女子武术学校的教员。他8岁的儿子几个月前才开始习练太极拳和太极剑,就在河南省省会郑州刚刚举办的少林武术节上已获一项荣誉奖。父子俩热烈向往2008年北京奥运会,并渴望中国武术能被列为奥运项目。聂  相似文献   

15.
澳门见闻     
街窄车多是澳门旧区的一大特色在北京国际机场搭乘上澳门航空公司的班机,开始了我对澳门为期一周的采访。飞向澳门登机的手续并不麻烦,所以,直到听见机舱里响起葡语的播音,才意识到澳门的特殊,恩  相似文献   

16.
现代音乐技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为音乐艺术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它颠覆了传统音乐技术的统治地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从科学技术进步与音乐艺术衰退的历时性分析的视角,管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技术进步过程中面临的巨大生存问题,指出这既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传统音乐文化面对科学技术现代化消极盲从,丧失了音乐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满族音乐已经与汉族音乐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融为一体。但正是满族音乐这种独特的境地给社会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广阔的研究空间。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从满族音乐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关系中寻求一条规律性的经验,对未来中国音乐的发展乃至整个文化意识形态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帕克在《美学原理》一书中以一章节的内容分析音乐与美学的关系,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以东野主人对话秦客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帕克与嵇康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帕克提出"音乐美学",认为音乐具有感情色调,音乐所激发出来的感情是主客体的统一,音乐是模仿自然的;嵇康提出"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不具有感情色调,音乐所激发的感情是主体特有的,音乐是自然的。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音乐是客观的,主体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音乐具有客观规律,乐音能引起主体的感情,但有时只是一种直观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张亮 《对外大传播》2010,(11):60-61
俄罗斯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是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加速转变的。随着中俄两国交往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了解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宋洋 《文化学刊》2011,(6):35-39
中国音乐文化是由各个不同的区域音乐文化组成的,对区域音乐文化进行梳理不仅能够彰显这一区域的音乐特色、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推进这一区域音乐事业的发展,对当下和未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本文以音乐社会学为视角,以辽宁区域内的音乐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辽宁区域音乐文化的发展特点,深度关注辽宁区域音乐作品的演变历程,从而更好地为辽宁区域音乐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