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宋代理学诗派有五祖一宗、二流三派,逻辑发展过程可分为六期。五祖为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宗为朱熹。二流指雅流和俗流。三派为放旷派、洒落派、敬谨派。以理学为精神底蕴、体现了濂洛理学诗派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的诗作称为"濂洛风雅"。周敦颐诗歌是"濂洛风雅"之初澜,二程及其门弟子的诗歌是"濂洛风雅"之主潮,南渡后的洛学后学之诗为"濂洛风雅"的余波。在武夷理学诗人群体中,崇安刘氏家族起着骨干作用,刘子翚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他的诗教和创作实践为朱熹指明了诗歌创作的方向。朱熹既是思想史上的泰山北斗,也是理学诗派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
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宗派,而位列其中的晁冲之与江西诗派之间存在诸多关联。从江西宗派的缘起来看,吕本中指代的包含晁冲之在内的江西诗派诸人是以诗学风尚为纽带、超越地域限制的诗人群体;在晁冲之的生平交游方面,其与江西诗派的陈师道、吕本中等人都有深厚的交情;在晁冲之的诗歌创作方面,其从转益多师到自成一派的诗学理念与诗宗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歌理论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3.
论刘大的诗歌刘守安一般认为,桐城派是散文派,方苞、刘大木魁(字耕南,号海峰)、姚鼐均以文名世。其实,方氏不谙于诗,而刘氏诗歌成就却并不亚于文,只不过其诗名为文名所掩罢了。钱钟书先生指出,“桐城亦有诗派,其端自姚南菁范发之”,“桐城则姜坞,海峰皆尚是...  相似文献   

4.
论两宋“理学诗派”的文学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学诗派的诗歌创作主题多与理学范畴相联系,具有儒语的特征,是理学范畴与命题的诗化表达。理学诗派诗人往往特别注重以意裁景、强调顺着物境平坦顺遂地表达理学的相关命题,理学诗派诗歌的境界也因此而得以提升,并影响到其诗风的总体取向。理学诗派以审美方式而沟通自然界与价值界的探索,以及在诗境构建等方面的努力,除了具有哲学层面上的独特贡献之外,也为诗歌发展注入了新的因子,对理学诗派进行评价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论二《南》诗的礼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序》因过度附会政教,率以二《南》皆言文王之教与后妃夫人之德,逮宋之疑古风起,而废《诗序》之说大兴。虽然郑笺以礼说《诗》之事,宋之后仍有人加以回护,然而讥其拘泥形迹,纡曲于外在之礼仪制度而有害于诗情者实多。然而《孔子诗论》问世后,孔子诗教多强调礼义之思想日渐明晰,因而参照简文以深究二《南》风诗之礼教思想,可谓正得其时。职是之故,本文首先从诗教与礼教相系之立场,论述撰写本文之动机;其次,则直接专就二《南》25篇诗歌之内容,分别从男女情诗、婚礼习俗用诗、劳人思妇遣情诗、子女事亲诗以及执事行役诗五大类,以论述各类诗歌之礼教思想;最后,再总括其整体礼教思想之大要。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以"风会"之变为依据,将宋代文学史划分为宋初、盛宋、南渡、宋末四个时期,并对每一个时期的文坛风貌都进行了宏观的勾勒。从以变开运、振衰起弊的宋初复古文学到波澜壮阔、朴雅畅达的盛宋元祐文学,从理学渐染、平易啴缓的中宋南渡文学到学为门户、诗变江湖的宋末衰弊文学,《总目》从作家群体、作品风格、文学流派、文体衍变等多元角度为我们描绘出宋代文学由弊而兴,又盛极而衰的发展历程。《总目》以"风会"为视角的分期标准是以政局变革为主导、旁及士风、世运与文风的一种综合性的划分标准。《总目》以通变的进化史观审视宋代文学史的演进,注重对宋代文学史风貌阐释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呈现出一种近代的史学意识。对《总目》宋代文学史分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总目》文学史观的理解,明晰《总目》对宋代文学的评价与定位,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学史生成、演进与转型的历史进程,也为今天的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其被保留下来的诗歌共有1 500多首,大多对我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从小家庭优越,有着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奈何命运捉弄,使他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使得杜甫的诗中大多反应民生的疾苦、政治的不稳定、官场的浑浊及统治者的腐败等。本文通过对杜甫诗歌的欣赏与分析,从中探究其诗歌中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8.
正近来,我国百科诗派的诗集被诸多国外著名图书馆收藏。入选作者之一的浙江诗人王自亮日前就此事回答了本刊的提问——近来,我国百科诗派的诗集被诸多国外著名图书馆收藏。百科诗派是当代文坛智库型诗歌流派,由潜身于文史理工领域的诗歌作者组成,主要从事史诗、长诗、大型系列组诗创作和从内容到体裁的实验。以学术、智性、涵容、洞察的姿态亮相。浙江省有一位作者入选——浙江工商大学的王自亮教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晚唐元白、韩孟两个诗派的创作和文学理论中,发掘其对晚唐五代词创作的繁荣和词体成熟产生的推进作用。元白诗派的诗歌分类意识、娱乐功能观和韩孟诗派"不平则鸣"、"笔补造化"的创作观,作为词体文体特征的形成背景,是本文论析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国文学历史的发展,朦胧诗派的存在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发展史上最具价值的研究课题之一。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一生写作了丰富的诗歌作品,在其离世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对其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和探讨一直在持续。顾城以及朦胧诗派的发展改变了国人单一的直线思维模式,为思维的发散性和多样性奠定基础,符合人类内心复杂多变的模式,也使社会本身的不确定性浮出水面。本文将从朦胧诗及朦胧诗派入手,分析朦胧诗派所传达的思想内容,通过对朦胧诗艺术特征表现的分析,挖掘其存在的审美价值与历史意义,分析顾城及朦胧诗派的时代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谢灵运影响深远。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审美风尚而言,他是推动其变化的关键人物。他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把自然界的美景引入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是山水诗的不祧之祖。《宋书·谢灵运传》称其“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足见其诗是流传之广,影响之巨。谢氏同时也是当时的著名辞赋家,流传至今的赋作计有14篇,内容大多以山水游览和纪行叙事为主。其中,尤以《山居赋》最能代表其赋作的创作成就和艺术高度。而谢灵运在《山居赋序》中有两句未尝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梳理王夫之有关诗歌理论著作,论述了王夫之诗论的批判性,指出王夫之对温柔敦厚的诗教持有激烈的否定态度。在艺术批评方面,王夫之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另外,透过王夫之的三种诗歌评选,本文分析了王夫之诗歌批评的缺陷与原因,指出王夫之虽然在诗歌理论上颇有建树,但其诗歌鉴赏水平并不高。  相似文献   

13.
储光羲是山水田园诗派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擅长五言诗,作品大都描写恬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农村场景,内容也丰富多样,总体表现出一种闲适情调。他的诗歌多以平正质朴、冲淡平和见长,于平淡中表达田园生活的闲逸格调。"质"是储光羲作品的主要特征,他受陶渊明影响较深,可以说是承继了陶氏的风格又有所突破。在他的诗中,"质"的美学范围有所宽化,诗歌内容、体裁以及语言都有所发展,因此,从"质"的角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储光羲的整体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素有"明诗殿军"之称的陈子龙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及政治活动家。由于陈子龙的诗歌早年学习前后七子,诗歌大多倾向于复古,很多诗歌都是模仿前人之作,缺乏真情实感,诗风多浓郁华丽;后来由于明朝末年复杂的政治背景、纷乱的战争及个人气节关系,其后期诗歌反映战乱、直抒孤愤内容的居多,并形成高迈雄浑、悲壮激昂的诗风。本文旨在通过诗歌内容这一方面来了解陈子龙,进而探求陈子龙诗歌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释、道与李、杜、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睿宗以后的盛唐时代,儒、释、道同兴并举,不分先后的局面不仅以皇帝诏书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在诗歌领域中也得到了最为集中、最为充分的体现道家、道教思想主要表现为从山水诗派的崛起,到李自自由浪漫、壮丽夸张诗风的形成;佛教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从田园诗派的崛起,到王维平淡自然、素朴宁静诗风的形成;儒家美学思想则主要表现为从边塞诗派的崛起,到杜甫忧患黎元、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对盛唐诗歌美学流变及其繁荣原因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以此来进一步分析宗教、哲学与审美文化之间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浙江余姚今年举办第四届四明山旅游节“名人名家走进四明山”活动,邀请了著名诗人舒婷、马高明等来余姚采风。9月20日至22日,艺术家参观河姆渡,漫步四明湖,登临四明山顶,用心跳感受诗情和捕捉灵感。时间:20日下午3:00地点: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穿越7000年远古文明的光芒,桂花在河姆渡渡口飘溢着芳香,9月20日下午3时,百余名诗歌爱好者会聚渡口,静静地坐在枝如华盖的古树下,在陶埙和骨哨声中,与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当代著名诗人舒婷一起分享抒情的朗诵。由余姚市旅游局、作家协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组织的这次“河姆渡诗会”,让诗与诗相会在…  相似文献   

17.
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派,是集反叛和浪漫于一身的诗歌群体。朦胧诗派的诗人们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乃至社会的时代变迁,记录了一段关于青春和迷茫的"自我"的成长史。本文结合诗人们创作的诗歌作品,阐述朦胧诗展现出的真挚的情怀。  相似文献   

18.
在突破传统古典主义诗歌的格律、韵脚、平仄等的束缚后,中国现代新诗从表现形式上体现出了"平民"的特点。在现代新诗的发展和流变中,诗人始终真挚抒写人的心理体验,但每一个时期的每一个流派所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不同的。本文主要从早期白话诗、新月诗派、现代诗派、"七月派"和"九叶派"具体分析了现代新诗的情感底蕴。  相似文献   

19.
李宜蓬 《文化学刊》2013,(6):134-139
诗群互动现象,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从《诗》的应用角度提出的“诗可以群”,也包括从诗的创作角度而形成的“群可以诗”,即一方面强调诗歌的应用对沟通群体思想与感情、凝结群体的共识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群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诗群互动现象是对“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的归纳和整合,也是对中国古代诗歌与社会群体关系的总的概括。“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诗可以群”,侧重于揭示诗的社会功能;“群可以诗”,侧重于揭示诗的创作情境。二者相反相成,构成了对中国古代诗歌现象和诗学理论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20.
《随园诗话》作为袁枚的主要诗论著作代表,其中蕴藏着他丰富的诗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思想。《随园诗话》体现了袁枚的诗歌创作观点:首先,袁枚的诗歌创作原则包括诗贵新颖、诗以巧成与诗重立意三个方面;其次,袁枚要求诗歌的创作主体应具备博识、善悟的能力且以真性情作诗;最后,袁枚强调在诗歌表达方式上要做到"真"和"活"兼用典得当。袁枚的诗歌批评思想主要体现为在进行诗歌批评时不区分具体时代、提倡唐宋并重的评诗观以及看重能够使人动"情"或者极为有"趣"的诗作。因此,袁枚的《随园诗话》重点突出,反对诗歌复古模拟,批判诗歌过于雕琢,主张要重视诗歌的真情实感,对后世诗歌理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大地提升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