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世界观念"的形成源于新闻报道西方有一句名言:"上帝是按自己的形象造人的。"那么人是否也在用上帝的逻辑在思考上帝呢?我们是一个没有一神教历史的国度。用我们世俗的话来说,就是知己方能知彼、知彼方能真正知己。特别是在一个以新闻作为各国民众彼此在从未谋面的情况下相互认知的媒介时期,知己是知彼的基础,但只有真正知彼,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知己。这就使我们有必要研究国人了解其从未接触过的现实世界的主要途径本身,即新闻。  相似文献   

2.
正五年一次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传递了一系列重要信号,其中之一就是"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新华社已经率先行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新华社85岁生日的贺信中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2017年,新华社召开了历史上首次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座谈会。2018年,新华社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内外并重的工作格局,重点在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上取得突破。地方新闻是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基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与世界的深度融合,中国新闻今日已成为国际新闻的一部分。在"新时代"和"世界性"构成的新华  相似文献   

3.
与报道本国事件不同,驻外记者在报道国际新闻时面临比国内报道更多的挑战.需要突破传统思维,避免受外媒牵制,力争使国内读者对复杂的世界有一个清晰、客观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北京奥运邻近,国际媒体将如何报道此次盛会?中外媒体的新闻视角有何差异?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围绕这些问题,2008年6月1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新闻系和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举办"北京奥运:新闻与视角"国际传播论坛,邀请外国著名通讯社驻京的领导、新华社资深记者、中外媒体专家学者,同北外国际新闻专业的师生进行了坦率激烈的对话讨论。现将部分会议内容翻译整理,希望能对中外媒体的奥运报道及认识这些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这里说的对外报道,专门指中国新闻向国外报道,其根本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国际新闻向世界报道,不在此文讨论范围内。对外报道经常使用外语,但面向海外华人华侨时,用的是汉语。我国从事对外报道的传统新闻机构主要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的对外部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日报》、外文局等专业对外新闻机构,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报纸刊物等。传统的对外报道机构大多是中央单位,也有少数属于地方部门。随着新媒体技  相似文献   

6.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1,(5):63-63
传媒产业热的时候,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研究传媒产业。最近网络舆论很热,几乎所有新闻传播学院的学者又都去研究网络舆论。在这样一个过分追逐热点、过分浮躁的学术圈子里,沉下心来做实证研究并对中国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难能可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科真正建立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否则新闻学、传播学相当大量的都是西方的理论体系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7.
徐颖 《职业圈》2014,(2):104-104,106
企业的会议新闻的报道也是企业员工获得企业管理动态的一个重要信息源泉,通过会议报道,可以及时地将企业上层的方针、政策传递出去,是企业联系员工的桥梁,也是企业员工了解政府政策的信息通道。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出台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提出要切实改进文风,改进新闻报道。那么,当前国有企业会议新闻如何能够改进其内容和形式,让观众重新认可并接受它呢?作为一名企业媒体的新闻编辑,我认为,在会议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不断钻研,追求创新,学会选取独特的视角,不断运用创新的思维,这样的新闻才会是真实、深刻而又吸引观众的新闻,这样企业的新闻事业才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报道由4大块组成,即对内报道(包括公开报道、参考报道和信息报道)、对外报道(中、英、法、俄、阿6种文字发稿)、摄影报道和音像报道。首先介绍新华社国际新闻的对外报道。1983年,党中央批准将新华社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这就为新华社几千名职工确立了一个宏伟的奋斗目标。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新华社已经从一个长期面向国内的通讯社,初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  相似文献   

9.
形形色色的论坛活动让人眼花缭乱,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轻量级”的,其表现为参会人员级别不高,甚至论坛徒有虚名或名不副实,很难发掘真正的新闻,给新闻报道,尤其是对外报道,特别是对外英文报道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潘爱冰 《职业圈》2013,(29):94-94
一、引言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新闻变成了真正的“大众”产物,尤其是工矿企业,由于历史原因,最容易被新闻媒体推倒风口浪尖上。具体到一个企业而言,大到国家的安全环保政策,公司股票的涨跌、小到员工的住房、福利、薪金等等,无形中都在提升着社会对于企业的关注度。因此一旦出现负面消息则可能引发新闻危机,而如何做好新闻危机的应对处理是每一个企业新闻宣传中面临的一个全新挑战。  相似文献   

11.
“9·11”事件之后,美国媒体各显神通,争先报道。不难发现,在这一新闻大会战中,美国媒体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历史上少有的音调一致,支持布什、支持政府,矛头直指本·拉登及阿富汗塔利班;二是历史上少有的内容变化,美国电视新闻硬新闻的报道量比“9·11”之前增加2/3,每10篇报道中就有8篇是有关  相似文献   

12.
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担负着向国际社会报道中国、站在中国立场报道世界大事的重要职责,是中国观点的传播者、中国立场的阐释者、中国形象的塑造者。急剧变革的国际形势及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国际传播事业带来了新挑战,给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走中国化的道路,它不同于西方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法,应该是一套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国际化培养体系。需要形成由党和政府主导、主流媒体和新闻院校联手办学的模式,"坚持党的领导"是原则,"坚守国家立场"是根基,"坚定中国特色"是路径。其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坚守国家立场,明确"为谁传播";及时发出声音,把握"何时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解决"传播什么";拓宽传播渠道,掌握"怎样传播"。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8月,央视外语频道综合部评价调研组选取CCTV-NEWS、BBC、CNN等三家国际主流媒体新闻频道中的三档综合新闻栏目进行节目定量比较研究,旨在通过对相似栏目播出效果的对比,分析我们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的优势与不足。本文的调研内容是自采新闻。自采新闻是新闻频道运营的核心资源,反映了其背后电视新闻团队的整体水平,更体现了频道在新闻选题、人员部署、策动报道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统一标准,本文将有记者出镜的新闻定义为该节目的自采新闻。我们选取了CCTV-NEWS的《News Hour》、BBC的《Global  相似文献   

14.
用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一个企业真正拥有的力量不是外人,而是自己的员工;一个企业真正可以依赖的也不是外人,也是自己的员工.有了正确的理念,我们才不会掉入舍近求远的陷阱,才会发现自己员工的潜力,才会真正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和中国行动与主张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一种有别于国际报道和外事报道的涉外新闻报道,日益成为区域媒体不可忽视的主角。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涉外新闻报道"首次出现于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3月联合发布的《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  相似文献   

16.
<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是中央对新华社提出的明确要求。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大立足点和重要抓手。作为地方派驻机构,新华社河南分社在中国新闻对外传播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上做出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媒体报道国际新闻的困境,不仅是记者层面的问题,也是生产常规、媒介环境维度的问题。提升中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力要从微观层面提升从业者职业素养,通过思维转变与职业认同建构完成从驻外记者到全球记者的转型;从中观层面完善报道机制,优化国际报道的管理机制与模式,从从业者与机构制度两个维度探讨完善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98年,经济类报道在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简称外文局)的各刊比重是:《北京周报》约40%,《今日中国》约为20%,就连一向侧重历史文化报道的《人民中国》和《中国报道》也有10%-15%的经济类选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冷门迭出,时效性可以说是新闻媒体的第一生命,抢到了新闻,就赢得了主动。周刊不能像报纸和电视那样,每天甚至每时每刻追踪事件的发展变化,但却可以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进行观察,有时间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作出分析,从而使事件的报道更完整、更充分。读者对事件的感知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来完成,但有一定数量的读者更希望得到有关这一事件清晰的、有前后关连的、带分析综述的报道。《北京周报》西文版今年第5期、其他文版第6期刊登的吴剑平撰写的《中国支持危地马拉的和平进程》一文,在宣传上是一个成功,恰好体现了上述优势。本刊全文登载这篇文章,并特约了吴剑平撰文谈谈编写该文的过程,一并登出,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外经济报道是对外宣传整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也是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记得刚到外文局参加工作不久,就曾经有一位老同志对我说,经济报道容易流于枯燥乏味,不如社会报道、文化报道有趣味,受读者欢迎。写专了,一般人看不懂;写浅了,味道全无。要做剑深入浅出,谈何容易,非一朝一夕之功。可要真正钻进去了,其乐无穷。在此后10几年的编辑记者工作中,包括近年的业务管理工作中,虽然我也部分接触过经济报道,但总觉得还没有真正把握其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