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应对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过程中,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的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之发现与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是我们永远无法割断、不应忘记的文化"乡愁"。因而,在当下的传统文论研究之中,充分尊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学术传统,在重新认识传统文论"原初性"事实本体与"整体性"真实面目的基础上,以当代眼光、大文论观、国学视野和文化通识意识对传统文论进行"现代阐释"与"当代选择",发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可能的理论生长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便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实现文化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重建民族美学自信过程中的一个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讲,一个合格的译者若要具备必需的审美条件,就应该接受一定的审美教育。另一方面,汉、英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反映在语言上表现为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审美教育则有助于译者了解两种语言的审美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加强审美意识,从而译出优秀的作品,因此审美教育在大学翻译教学中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明清时期的三大哲人之一,王夫之提出了超越时代的思想,民本思想则是王夫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先从保民、养民、安民的角度阐释王夫之民本思想的内容,继而分析王夫之民本思想的特征,最后阐释王夫之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苗秀艳 《职业圈》2007,(5S):95-96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讲,一个合格的译者若要具备必需的审美条件,就应该接受一定的审美教育。另一方面,汉、英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反映在语言上表现为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审美教育则有助于译者了解两种语言的审美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加强审美意识,从而译出优秀的作品,因此审美教育在大学翻译教学中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苗秀艳 《职业圈》2007,(9):95-96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讲,一个合格的译者若要具备必需的审美条件,就应该接受一定的审美教育.另一方面,汉、英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反映在语言上表现为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审美教育则有助于译者了解两种语言的审美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加强审美意识,从而译出优秀的作品,因此审美教育在大学翻译教学中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择"神韵"与"幽玄"作为中日审美意识中代表性的美学范畴进行比较研究。"神韵"范畴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的民族特色;"幽玄"范畴则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态。它们具有共同的审美趣味,都注重"韵味"、"余情",追求意在言外的含蓄之美。但在审美风格上,"神韵"偏重于平淡清远,而"幽玄"则倾向于幽深闲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的剖析,力图阐释老子所宗尚的"道"实乃"自然之道",或者说一定程度上二者确有同一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老子"自然之道"美学内涵的三个主要特征:以烘云托月的反衬手法揭示"道体"所推崇的"真";以正反两种态度强调与"大道""规律"同一即为"善",反之即为"恶";通过倡导"朴""拙""啬"等观念,突显其反对人为矫饰、扭捏造作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领域的重镇和"热点",中国(本土)美学研究至今已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面崛兴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利用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和概念体系对中国美学进行整体的或断代的解读与研究,出现了一大批至今仍居于重要学术地位的研究成果.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研究尽管以西方美学为理论资源和概念参照,但已经开始显露出了一种回归本土美学的学术意识和趋势.二是90年代以来逐步兴起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文化精神与道德美学的梳理与细绎为引导,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美育教育层面进行解读,提出传统文化复兴在"情感认同"的意识觉醒下融入美育。在教育中构筑一个成熟的美育体系,需要在当代语境中建立整体观念并具有科学的实施内容与形式。不仅仅学习外在的如技能的东西,更应注重内在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气质的培养,以美育为引领进入文化叙事的精神层面。  相似文献   

10.
长征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新形势下,以长征精神引领大学生走好"新长征路",需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和求实创新教育。同时要处理好"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数据思维"的统一、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乐记》提出万物之理"以类相动"和"比类以成其行"的美学思想。"以类相动"受到感应论的重大影响,具有审美动力定型的美学内涵。审美动力定型是审美主体对特定审美客体迅捷、完整、自动化、轻松化的审美反应系统,是审美的一种熟练化的非自觉的心理反应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解决审美教育何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存在者,实现真正的自由的问题。从反思人性完满何以可能以及人在席勒中的定义和内涵到起中介作用的审美游戏说,构造席勒的美的显现王国,最终通向存在者的自由。处于"断裂"处的现代人,审美教育教会人何以存在,何以自由,何以为人,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使人于"断裂"处"重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古代民族根据当时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创作的,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民间舞蹈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在传承过程中具有三个显著的特性,即群体性、民俗性和人类文化性.民间舞创作应该拥有多元并举的局面,在"传统"与"现代"这个永恒的话题中写下当代"中国民阃舞创作",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赵雪 《文化学刊》2015,(1):165-167
义理作为日本社会文化生活中一项不言自明的准则,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人情则是对别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义理与人情是日本民族心理中矛盾的典型代表,反映出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本文通过对日本民族双重性格中"义理"和"人情"的探讨和对"义理""人情"的分析,发觉日本民族性格中神秘的"美"。  相似文献   

15.
钱穆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其史学思想有许多闪光之处。他认为,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要注意"会通"与"求变"相结合,这样才能明白历史为何在此时"结以往""启将来"。研究历史要以文化为中心,研究此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在情感态度上,对祖国的历史应保持温情与敬意,只有这样,历史教育的目的才会达到。  相似文献   

16.
论希腊古典"和谐美"与中国古代"中和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民族的美学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美学精神 ,这种美学精神以其特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为其土壤。西方古代的美学精神是古代希腊的“和谐美” ,而中国古代的美学精神则是先秦时代的“中和美”。这两种美学精神固然有其相同之点 ,但更多的则是相异之处 ,影响几千年 ,直到当代 ,形成各有其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真可谓两峰对峙 ,双水分流。本文拟以希腊古典“和谐美”的论述为主 ,同时论及它与中国古代“中和美”的相异。一希腊古典美包括艺术及理论两部分。它在人类美学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具…  相似文献   

17.
人本德育是当代德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真正把人视为发展主体和把培养人才视为发展的目的的新型德育形式。"以人为本"是其指导理念,"人在社会中生活"是其施教源头。在"个人""社会""生活"中,"生活"是根本,回归学生本真的生活世界,才是人本德育实现幸福价值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李倩 《对外大传播》2015,(1):27-29,1
加强对外话语研究,对外形成中国特色核心话语的完整表达和准确阐述是当前对外说明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还不够完善,影响力与我国现有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匹配。为此,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网合力打造了权威解读当代中国核心话语的多语平台——"中国关键词",该平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政治建设""国际形势和外交战略"等五个专题的首批77条核心词汇进行权威解读和阐释,并以中、英、法、俄、阿、西、日等七个语种全球同步发布。其以多语种、多媒体方式向国际社会解读、阐释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思想文化核心话语,为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思路和核心理念搭建了一个窗口和平台,成为构建融通中外的政治话语体系的有益举措和创新性实践。  相似文献   

19.
"乐教"是中国礼乐教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凝聚着中国美学、美育思想的"基因"。它起源于原始宗教巫术,发展为"以宗教为主"实现宗教、政治、伦理、审美等功能的教化传统。儒家"乐教"继承、发展了西周以来的"乐教"传统,追求建立在艺术审美之上而又超越艺术审美的政治、伦理乃至宇宙整体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期,肩负着2020年必须实现全面脱贫的历史使命,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广西河池市都安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以都安瑶族文化长寿养生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探索在扶贫大背景下特色小镇在其中起到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民族文化+"的扶贫新模式,从民族品牌建设为引领,从"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人才""民族文化+创业""民族文化+就业"5个方面为抓手,紧抓特色小镇发展优势,提出针对性的扶贫路径和扶贫模式,助推都安县扶贫攻坚战,也为全国其他民族地区的扶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