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基于“刘畊宏女孩”群体,运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探讨了网络直播间健身群体的身份类型及其建构逻辑。研究表明:网络直播间健身群体主要有两种身份类型,即“元粉丝”和“新粉丝”构成的粉丝群体以及“纯在线学员”和“粉丝型学员”构成的学员群体。粉丝群体遵循偶像感知的身份建构逻辑,其中,情感性因素主导了“元粉丝”群体的身份建构过程,情境性因素影响着“新粉丝”群体的身份建构;学员群体遵循身体实践的身份建构逻辑,其中,“纯在线学员”以教学互动的逻辑进行身份建构,“粉丝型学员”通过主观意识觉醒的过程来实现身份的建构。推动网络直播健身高质量发展,一是在相关政策的执行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二是引导在线健身群体合理选择学习对象;三是规范化健身直播间的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刘畊宏健身热”现象,探究“刘畊宏健身热”受到大众的好评和肯定,尤其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之缘由。研究认为:“刘畊宏健身热”受青少年追捧的原因是:明星效应“引关注”、内容优质“有特色”、形式新颖“显时尚”、真情实感传播“正能量”。“刘畊宏健身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文化符号象征意义。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启示有:树立“健康第一”的大健康理念、遵循“科学化”的健身原则、养成“生活化”的运动习惯、塑造“健康阳光”的个人形象。  相似文献   

3.
通过本课题组完成“运动成都”全民健身行动实施方案、“运动成都”建设课题的研究,掌握了成都市全民健身的现状,进行了“运动成都”需要的全民健身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探索性分析,构建了“运动成都”连设的新模式。并在“运动成都”建设实践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以社会行动理论为研究视角,构建了全民健身运动的社会行动模型,即人民群众、政府、其他力量等对全民健身行动的适应;目标思想和目标内容对全民健身行动的引导;制度控制与情感激励对全民健身行动的整合;社会组织机构对全民健身行动的维持,并根据模型要素厘析了全民健身运动行动偏差的现象反映和提出了相应的规避诉求,为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全民健身计划”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社会文化意义,由“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分析,提出“全民健身”思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从社会劳动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是人的身体状况的理解提出“全民健身”计划是为提高人们的体育水平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探讨明星直播健身对受众健身行为意向的驱动机制,该文以刘畊宏直播健身爆红现象为研究缘起,立足当前我国线上健身环境,综合信源可靠性理论、信源吸引力模型与心流理论,通过对561名观看过刘畊宏健身直播操的用户进行调查,采用PLS-SEM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检验。结果: (1)直播明星的专业性、吸引力、互动性特质通过正向影响受众观看直播健身的心流体验进而影响受众的健身行为意向;(2)直播健身内容的有用性、易用性、娱乐性特征通过正向影响受众观看直播健身的心流体验进而影响受众的健身行为意向;(3)健康意识在受众心流体验与健身行为意向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结论: (1)直播明星的专业性、吸引力、互动性特质是在线主播影响受众健身行为意向的主要变量。(2)直播健身内容的有用性、易用性以及娱乐性特征是影响受众健身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3)健康意识是受众心流体验与健身行为意向之间的正向调节因素。基于此,为进一步发挥直播健身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任波 《体育科研》2017,(3):73-77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基于“互联网+”战略视角,剖析全民健身发展的机遇、挑战以及应对策略。主要结论:“互联网+”战略下全民健身发展的机遇为政策利好、技术驱动与创新、体育资源整合和再配置、全民健身需求大、互联网人群庞大;挑战与问题主要为如何吸引优秀体育人才、完善行业监管、保障用户体验、提升用户粘性、增加线上场地;对策建议为加强全民健身网络平台建设、开展全民健身大数据挖掘、探究全民健身多元化经营模式、培养全民健身复合型人才、建立全民健身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华武术》2009,(6):53-53
今年1月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将每年8月8日确定为“全民健身日”。为更好实现“全民健身日”的引领作用,为更多人提供广泛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平台,4月29日,在距离我国首个“全民健身日”到来还有整整100天之际,“全民健身日”标志、主题口号征集评选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承办,百年历史的中国银行以合作伙伴身份热情参与。  相似文献   

9.
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步“一二一”启动工程关系到中国全民身体健康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一全民健身计划进入了启动阶段,被定名为“一二一启动工程”的方案即将由国家体委牵头推出。“一二一启动工程”是借用队列操练中“齐步走,一二一”的指挥口令,向社会发出全民健身计划...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网络和知识转移理论的双重视角,创建关于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进而得出关于全民健身深入推进的启示。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行为之所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惯性”和“偏好”,是由于体育锻炼者在互动中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给人们带来体育锻炼信息共享与交换,塑造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决策偏好,甚至价值观。体育锻炼群体通常为低密度社会网络,情感网络密度越高其成员信任度越高,也越有利于体育锻炼的知识转移。体育锻炼知识转移相对依赖少数几个节点;体育锻炼者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核心成员,尤其是教练或体育俱乐部负责人,扮演着重要的知识传播者角色;成员获取体育锻炼知识越来越依赖于非正式、开放和网络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全民健身”计划与培养身心健康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为未来健康投资和身心健康观念得到强化和巩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被大众所接受。 “全民健身”问题,更重要的是树立对人类发展有意义的和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体育运动观念。为此,本文企图就“全民健身”计划与培养身心健康观念的关系做出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社会控制理论的方法探析先秦射礼的社会治理行为,认为:基于权威关系、核心利益以及情感号召基础上的强制、交换、动员等社会控制要素,在从大射仪到乡射礼的社会治理路径上存在着不同的分配与行使机制。"君与"的大射仪通过意识形态的施压、推行"知识体系"和树立"模范"标杆为强制手段,以"身份"和"资本"交换贵族的"中"与"忠",结合内在动机的激励式动员,达成了表彰"国家意志"的准集权式强制型治理形态;而"君不与"后的乡射礼则是立足政策规范,以"兴贤能"的号召、塑造"社会背景"以及引导自我操控等动员形式为举措,辅之以"禄仕"和"射义"作为民众"道德"与"君子"的回馈而实现的体现"地方行动"的分权式动员型治理风格。从"国家意志"到"地方行动",先秦射礼践行了一种准集权式的强制型与分权式的动员型治理共生共存的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试论高校体育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对策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精神相一致,所以在高校体育中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既是其面向未来的教学目标之一,也符合“培养人才”这一基本要求。其理论对策有:1.树立正确的现代健身观念;2.认识到“全民健身”思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3.加强“体育就是幸福”的研究和宣传;4.深入开展“体育对智育有促进作用”的宣传和研究;5.认识到“全民健身”与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关系。进而形成3项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的推广,人们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健身之中,健身行业迅速发展。其中团操课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团体操课中。然而健身行业虽然正在不断兴起,但跟国外成熟的健身体系相比还并不完善,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团操"作为健身俱乐部的主营项目,如何改善和提高操课质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既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动作为,也是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结合新修订的《体育法》,梳理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阐释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内在价值,包括以全民健身相关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以全民健身绿色优势助力乡村生态宜居,以全民健身文化内涵提升乡村乡风文明,以全民健身治理行动夯实乡村治理,以全民健身多元发展带动乡村生活富裕。新时代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存在政策机制不完善、资源条件不充分、产业形态不丰富、基础保障不扎实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以下实施路径:构建“引领型”的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理念;健全“制度化”的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实施体系;制定“全景式”的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完善“赋能型”的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升计划等。  相似文献   

16.
“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的关联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提出问题 “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终于为健身运动“开启了一条全新的大道”。从体育价值观上看,则是由注重动作表现形式向注重身体内在实质方面转移的变化。我们有了这种在思想层面的认识,便能较准确地理解“全民健身计划”的意义,特别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全民健身实际,借鉴已有的健身评价经验理论,通过对现代全民健身系统的分析,探讨全民健康方式和全民健身质量的评价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人体机能监测、健身过程评价与健身效果评价体系,既要保证健身质量的不断提高,又要在健身中创新,真正做到创新与质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弱势群体是全民健身必须严肃面对和认真研究的社会问题。全民健身应针对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状态结构及不同成因,把弱势群体纳入社会支持体系中,采用灵活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  相似文献   

19.
师专体育教育专业应深化大专业的改革,实行“主辅修”制,从整体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复合型体育教师的基地,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全民健身服务。  相似文献   

20.
“全民健身路径”锻炼方法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民健身路径”是指修建在室外 ,占地不多 ,投资不大 ,美观实用 ,简便易建 ,因地制宜 ,方便群众的一种公用体育设施。“全民健身路径”由数种健身器械科学排列组成 ,并根据各种器械的分布情况 ,将每种器械称为“站”,一般由数站 (10~ 2 0站 )组成 ,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全民健身活动设施 ,是在城市和农村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自 1996年开始兴建全民健身路径 ,至今已经建成上千条 ,分布在城市、农村的生活区、公园、广场 ,或体育场馆周围 ,成为群众健身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为了更科学、更系统、更有效地发挥健身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