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修雨 《武当》2009,(2):22-23
笔者经仔细研究发现,武当张三丰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理论,虽都同用“太极”一词,但二者区别较大,在陈式太极拳理论中可寻找出“经络”、“易经”“兵法”等痕迹,拳架与拳理互相渗透,密不可分。武当三丰太极拳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等,太极两仪之理是张拳应用之本。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的吐纳功法入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 《武当》2005,(12):22-22
太极拳的“吐纳”属于武术门类,也渗透着中医学的内容,但不包含硬气功。太极拳的“吐纳”称为内功,是构成太极拳的三大要素之一(另两个要素为技击、导引),是“内家拳”的由来。“敷者,运气于己身……。盖  相似文献   

3.
沈明 《武当》2013,(7):24-24
“太极内功”是依据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使内气运行产生技击与养生作用的功法,是以拳修道的入门功夫,也是各拳家秘不外传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内气”的特殊属性,人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修炼太极拳内功时,缺少具体量化的标准,导致练功时的运动量和强度难以掌控,往往“差之毫厘,  相似文献   

4.
一、概略太极拳以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绕的伸缩旋转动作,极为符合中医经络学说的原则。陈鑫《太极论》曰:”打拳须明缠丝劲,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不明拳。”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各随各经络运行。”拳谚讲:“缠绕运动,劲贯四梢。”充分说明太极拳”缠绕运动”使气血畅通流转贯注于四梢,舒畅经络之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彦骅 《武当》2005,(3):16-17
一、功理概说 太极拳是衍生于武当武术的“内家三拳”之一。既然叫内家拳,必然要练内功,明代太极拳师陈王廷在其拳经总歌《四梢第四》中写道:“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又说:”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可见练拳者气行四梢更能催发内气充足。  相似文献   

6.
运动即变化,太极即变化。太极拳即变化之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太极拳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拳“变化”的真意,只会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7.
祝大彤 《武当》2003,(7):13-14
松肩 在太极拳套路中,无肩难以成为拳,每势每动也离不开肩,肩的重要性显现在拳套路之中。拳家在盘拳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肩也是呼吸的总“气门”,寒肩气上浮。太极拳不像  相似文献   

8.
陈钰骅 《武当》2001,(5):24-24
能否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锻炼,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问题。修炼者应先熟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著熟”。只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熟悉了,才能在锻炼中慢慢悟到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劲”。“著熟而渐悟懂劲”,“著熟”是修炼太极拳者正确与否的路标。太极拳经典拳论都是著者的拳艺达到极精境地时的心得结晶。拳理拳法理论著作的熟悉理解,是决定太极拳爱好者能否入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胡伟容 《武当》2005,(9):15-16
太极拳是内家拳,拳谚云“内功拳首在练意”。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如何加强意识的修炼、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习练太极拳,“意”是很重要的。故前人有“凡此皆是意”之说, 而拳论中“有意却无意,无意出真意。”孙禄堂大师《拳意述真》中讲“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  相似文献   

10.
郭宝洪 《武当》2003,(9):16-17
懒扎衣拳式是太极拳拳理中“太极生两仪”中的第一仪,它上承金刚捣碓拳式,下连六封四闭拳式,是陈式太极拳的代表拳式之一。该拳式亦能完整体现陈式太极拳的技术风格和技击特点,是非常值得陈式太极拳爱好者探讨研究的拳式。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是武术拳种中最为普及的拳种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 “绵拳”“十三势”等。清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太极拳的起源众  相似文献   

12.
练太极者,要知太极拳的爆发力从何而来。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凡是武术都应具有攻防的特点。不过内家拳与外家拳攻防是有区别的。从进攻策略讲,前者要求“后发制人”;后者要求“先发制人”。从技击目标而言,内家拳短打寸发;外家拳袭远,快发疾收。从力的来源讲,内家拳练丹催气,外家拳靠肌肉骨节的伸屈产生力。 防守是为了保护自己,进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进攻就是要制人,“制人”要求一招毙之。不论目的是 击伤,还 是击倒对 方,取胜的先决条件是看爆发力的大小。爆发力大者,功夫较深,若能得机势,制人速决。 太极拳爆发力…  相似文献   

13.
刘德增 《武当》2010,(3):49-49
太极拳拳论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意气君来骨肉臣”。明确指出,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益寿延年,意念和内气对练拳延年的意义。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拳友只关心拳套和姿势的规范,忽视益寿延年的效果。太极拳有益寿延年的功能,但是任其自然练拳养生与用意和气积极行拳祛病两者效果显然不同。太极拳继承了道家内丹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吐纳、  相似文献   

14.
清人陈鑫在《学拳须知》中强调,“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太极拳艺术大师杨禹廷说:“打拳打个理。”这是先辈拳人给我们后继学子的至理名言,不可不悟。太极拳博大精深,拳理源于老子、易学,不理解拳理,难于练好太极拳。一般健身无须过高苛求,如果深入修练必须读书,懂得拳理。笔者认为,习拳有一个公式,“认识──理解──明白──懂。”认识,可以到各公园看人练拳,这是直观认识;还可以问拳师,请都教练,这是听中求认识;读太极拳理论书、拳书、以及对名拳师专访的纪实类文章,从中体会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相似文献   

15.
凡传统太极拳,均源于道家,故与道家导引养生、内丹养生紧密联系,强调养生与技击并重,且视技击为不急之末学。王新午先生传《太极拳散手秘诀》,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源头,也进一步证实了她的内涵与特征。现行流行的太极拳,包括一些所谓的传统太极拳,不是泛于毫无“拳”艺,徒有其形的太极操、舞,便是偏向于背离养生的技击术,终离太板拳之传统本意远矣!今太极拳界有识之士正在不断呼吁,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 特发此文,以彰同心。  相似文献   

16.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下)(接上期)(六)稳固根基充实内气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是指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练习拳架,就是培根润...  相似文献   

17.
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派生物的本源。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古代方士以双鱼形太极图表示太极之理,以此图解释拳理、拳技。古人认为阴阳两者相互不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产生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万物中都包含此理。太极拳运动始终贯穿着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结合吐纳、导引,要求呼吸、意识、动作三者紧密配合,才能达到气沉丹田、开合鼓荡。学练太极,不能不懂道为何物。那么什么是道?身心平衡即为道。身心不平衡属阴阳失调。情绪不好或过分高兴都会造成身心失衡。“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即讲此理。一个人如…  相似文献   

18.
张宝银 《武当》2007,(1):14-15
太极者,“达乎无上,至乎无下,运乎无极,翔乎无形”。太极拳“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太极拳“道在拳中,乐在拳中,趣在拳中,耍拳也”。依据上述,对于太极八势用法及太极拳理艺“戏说”如下:  相似文献   

19.
侯建鹏 《精武》2004,(4):20-20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一种,练拳时特别强调内气周流全身。练太极拳要求意、气、身结合,这是求内外统一性的准则。当外形动作熟练后,应研究“内气、内动、内劲”的各自表现,以及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这样练拳推手,兴趣才会日益浓厚,体会才能深刻。  相似文献   

20.
<正>苌家拳,也称苌氏武技,是明末清初发源于河南汜水的一个“以气统拳、形气合一”的新型拳种。在河南与少林拳、太极拳并称为三大名拳,在全国与形意拳、八卦掌并称为五大名拳。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被列为河南省级和国家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在《香港恳谈会上的主题演讲》中指出“苌家拳正大醇厚,一招致胜,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