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居言 《集邮博览》2003,(5):12-12
“我国是集邮大国,但不是集邮强国”,这是自中国’99世界邮展后,不时从报刊中传出的一种观点和信息,这对我国的集邮者,乃至国家的集邮事业,都是一种激励:要做集邮强国。我国集邮者有1000多万,在册的会员有300多万。“集邮大国”之称,我想可能由此而得名,因为这两项绝对数字,其他国家暂时无法攀比,尚可为尊,交代过去。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专题集邮迅速发展,各级邮展中专题类展品比例渐大,并以其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和创造性吸引着更多的人参与。 我国是专题集邮大国,但并不是强国,这从我国参加2003年曼谷世界邮展、第16届亚洲国际邮展的成绩可以证明。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集邮”牵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特别是对于那些从事过与“集邮”有关的活动的人,更是感情尤深。他们曾经为“集邮”狂热过,沸腾过,也为“集邮”伤心过,失望过。“集邮”也就从原本简单的收集、鉴赏与研究,已变得关系到个人命运、企业存亡了。我不得不承认社会确实在发展,对现在的“集邮”有一些新的想法,源于“集邮”最源头的目标与动机。现在的集邮队伍看似很庞大,其实仔细分析一下队伍的组成,我们不难看出,是一支畸形发展的队伍,是头重脚轻的大头娃娃。初期的集邮队伍的组成人员,都是集邮爱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是否是集邮强国,不是自封的,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一个集邮强国,必须拥有能够表明其“强”的各种事实。认定一个集邮强国,国际上并没有成文的统一标准,也无法加以量化。集邮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有多少国家称得上是集邮强国,谁也说不清。尽管如此,任何人也无法否认集邮强国的存在。了解一下西班牙的集邮现状,也许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是集邮强国的理解,相比之下,感悟到我们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社会上常把那些一不为组集参展,二不为倒邮谋利,三不为“以邮养邮”而储财,光买进、不出让的人称之谓“攒邮者。”尽管社会上对这些“攒邮者”的评介不多。甚至在报刊上连他们的“立足之地”也难找到。报刊上被介绍的大都是热衷于“爆炒”、“高峰”、“低谷”、“储财”、“打折”、“发行量”之类的东西。其实,“攒邮者”才是集邮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他们才是构成中国集邮大军中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集邮强国的六条标准。并从发展集邮产业化、培养一批年轻专家、积极参与国际集邮交流、举办邮展和制作获奖邮集等方面论述了实现集邮强国之措施。国际交流中要维护中国集邮组织的正当权益,强调要有我们自己的邮展规则。  相似文献   

7.
早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邮学家陈志川就提出:“要研究,先要读书”。他主张集邮研究应做到“善疑、善悟、善别择、善比较,开前人未有之法门者。质而言之,即善用参考书也”。这个忠告今天仍很有教益和启迪。 集邮经过相当时间,就会对“研究”发生浓厚兴趣。一个集邮者无论学历有多高,知识有多渊博,但他总不能“尽知天下事”。因此,他进行集邮研究时,除了向先进讨教,很大程  相似文献   

8.
收藏与集邮     
陈康 《集邮博览》2001,(6):34-35
“国家盛则收藏兴”是一句老话。如果有人问“集邮是不是收藏”,很多人听了肯定觉得奇怪。“集邮就是收藏”,这还用说吗?但这句话说得并不全面,实际上有很多集邮从心里是把集邮从收藏中独立出来的。收藏虽有这么多的门类,但仅有收藏协会、东方收藏家协会之类的民间组织,而集邮在国际上有国际集邮联组织,在中国号称有几千万之众,在全国集邮联领导下,国家拨给一定经费,  相似文献   

9.
我的集邮生涯是从15岁开始的,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个年代里集邮人员不足一两万人,集邮文化知识也较肤浅,认为只要收集几枚邮票或是旧信封,就算是“集邮”。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我收到一封家书,信封上贴着一枚绚丽多彩带有火车头的特种邮票——特5《伟大的祖国一建设(第二组)》第2枚“成渝铁路”迷住了我,从此,也改变了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善待集邮者     
邮政特别是集邮部门应该如何对待集邮者呢?有理智的人都会明确回答:“善待”,因为集邮者是邮政企业忠诚而稳定的顾客,是“上帝”。由千万集邮者组成的集邮队伍,是一个庞大的集邮消费群体,是集邮业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没有广大集邮者的积极参与和  相似文献   

11.
“体育强国”的议论和提出,一定发自不甘沉沦的体育弱国,这是无疑的。真正的“体育强国”(假若它确实存在的话),是想不到也没必要用它来为自己壮行色的。体育弱国宣扬“体育强国”,意在证明出一点什么,演绎出一点什么。这便引来了一段思考。强与弱,只有对比才能有存在价值。而对比必须在公认的“对比度”,即价值体系内进行才能被确认。在英、日文体育理论中尚未见到“体育强国”这个概念出现,询问出国多年的体育留学生,他们也闻所未  相似文献   

12.
集邮可以使人增长知识、恰情益智,旅游使人走进邮票的世界,在自然与艺术的交融中得到美的享受。邮票可以宣传旅游,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也可以使集邮活动得到推广。集邮与旅游可以互相促进,两者结合,可实现“双赢”。如何才能促进集邮与旅游联姻呢?  相似文献   

13.
中国集邮提出了走向集邮强国的目标。要成为集邮强国,应当有邮资票品发行的引人入胜,集邮活动的广泛开展,集邮群体规模的保持和扩大,各级邮展展品水平的提高,集邮研究领域的成果辈出,集邮文献出版的繁荣,集邮博物馆、文献馆的建立和完善,吸引青少年集邮爱好者并培养提高等多项目标。本文仅就集邮文献编辑出版工作中集邮文献索引的编制和完善进行探讨。索引被誉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指引我们在知识海洋中航行的灯塔。特别是面对当今世界邮票发行膨胀,知识信息总量剧增的“大爆炸”,要想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文献,就离不开书目、文摘、索引,以及搜索引擎等网络文献检索工具。  相似文献   

14.
当前集邮界,有股“气”,有些“怨”。是“恨铁不成钢”之气,是无可奈何之怨。邮市、购邮者,抱怨邮票市场不景气,邮票打折,不赚钱,甚至亏本。邮票发行主管部门,抱怨购邮者太挑剔,难伺候,赚钱不说,亏了就叫。集邮组织,发愁集邮队伍萎缩,会员流失。  相似文献   

15.
在《集邮博览》第4期上,刊登了笔者一篇文章,本意是想对“没用说”一文涉及邮政部门使用“标签”问题,作一些业务方面的介绍。要介绍,就不免要涉及具体问题。于是写了《北京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还要先说明的是,发给《集邮博览》时所用的标题是《北京是否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的探讨》,因为内容是“探讨”,所以是文最后写道:“北京在邮政快件开办之始有没有使用过邮政快件号码标签?北京6支局在开办邮政快件之时,是否用过5位数的邮政快件标签?这一点,(北京集邮者、)北京邮局(和《集邮博览》)最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6.
纪特新邮是邮市的热点、焦点,纪特新邮的发行量是邮坛上下最敏感、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邮市冷热、兴衰的关键因素。多年来邮人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发行量大了好,大了,进入邮政通信领域的就多;发行放开有保障;集邮爱好者可顺利平价买到新邮,购邮难的老问题可以被解决……。也有不少人赞成“少”,发行量小,邮票值钱,邮市火热,参与集邮的人会增多,利于集邮队伍的扩大和集邮文化的宣传……。  相似文献   

17.
《集邮报》在9月里曾发起讨论一一“邮书的印量为什么越来越少?”不同意见色彩缤纷,读来饶有兴味。学长邵林先生对现状有点悲观,他写道,“一流选题已经用完,二三流的类似之作已经唤不起读的激情……”有趣的是,同一版上,杜铁胜先生的“调侃”章,指责《中国集邮大辞典》“错漏百出”,1996年卖195元,1999年“修订版”卖298元,他买了前“着实后悔”。《中国集邮大辞典》名扬世界邮坛,屡屡获得大奖,为中国走向集邮强国奠下了一块基石,其属“一流选题”是毫无疑问的。哪容得有人如此“调侃”呢!  相似文献   

18.
赵宁 《上海集邮》2000,(3):17-17
一般来说,订阅或购买集邮刊物的读者都是比较“严肃”,或者说是比较“专业”和认真的集邮者。集邮刊物是集邮爱好者获取、交流和探讨集邮知识的园地,因此从集邮刊物发行量上也可以反射出集邮市场的一点变化。  相似文献   

19.
收集与集邮有关的各种文字资料。如报刊、书籍、论文等,被称为“文献集邮”好还是“集邮文献”好,集邮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使用上有时也相互替代。“文献集邮”(或者“集邮文献”)源于集邮,是从集邮活动派生出来的。现代邮政诞生于国外, 集邮活动也是由国外兴起的,因此伴随着集邮活动而产生的“文献集邮”(或“集邮文献”)也带有舶来品的味道。我们从国际邮展的评审规则对“文献类”展品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外来词的特点。实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领导层提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集邮强国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集邮强国便一直成为我国邮坛探讨的热点话题。然而,一直以来,不少人对集邮强国的理解却存在明显的误区,认为集邮强国就是要多培养几个集邮精英,要在国际邮展、世界邮展上多拿几个金奖、大金奖。如果把集邮水平的高低和实力强弱比作金字塔,他们的着眼点只注重于打造坚固而精美的塔尖,而忽视了塔基的重要性,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