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一、制定符合学校课余训练特点的训练计划是搞好学校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依据。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竞赛规律合理地划分训练周期,突出以专项为主,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一般全年可分为6—7个训练小周期,寒、暑假作为两个补充周期。这样训练周期相对较短,灵活多变,符合学校教学与训练的特点,使整个训练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2.
黄江鸿 《健与美》2023,(3):111-113
将中国的古典芭蕾训练和国际古典芭蕾训练进行对比,发现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国内的古典芭蕾动作缺乏一定的魅力,更谈不上突显自身个性化特征。将科学有效的古典芭蕾训练体系融入学校健美操训练,可以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文章主要以古典芭蕾的训练体系在学校健美操训练中的应用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了古典芭蕾美学原则与健美操训练之间的联系、古典芭蕾训练体系融入学校健美操训练应用的重要意义,其次从古典芭蕾动态技术训练融入到学校健美操训练中的应用、古典芭蕾的静态技术训练在学校健美操训练中的应用、音乐感的培养以及记忆力训练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说明并探讨,旨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 在当前进行的学校体育改革中,为了满足学校体育为竞技运动培养后备人才与作贡献的要求,出现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试图建立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的一条龙体制,把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国家竞技运动训练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时将业余训练作为学校体育内容,将体校训练与学校培养结合起来,并要求学校运动队队员能够承担参加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校体育》2014,(Z2):74-75
学校体育项目的组建与课余训练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近几年来在学校课余训练方面上取得了很大突破,课余训练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培养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为学校、县、州赢得了荣誉,确实推动了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在日常训练中,笔者在抓好学校体育管理的同时,结合学校体育教师多年带运动队训练积累的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为体育课余体育训练的项目组建与管理实施提出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课余训练如何走向辉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学校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支撑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尤其是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基础。没有课余训练,学校体育工作就不能说是全面的,没有高质量的学校课余训练工作,学校体育工作也就不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综观整个学校体育工作,课余训练由于与体育竞赛密切联系,又  相似文献   

6.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在我国体育运动训练体制中的重要作用 1.投入体育运动训练人数剧增。从目前我国体育运动训练体制来看,学校匡架占33.3%,仅次于以学校体育著称的美国,比改革前提高了16.7%。参加正规训练的人数大增。这主要是由于开发了传统项目布局学校的结果。 2.学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将逐步成为我国体育运动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往,学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长期不被重视,使我国体育运动训练一直为单线发展,很难达到普及与提高相统一的良好效果。现在中、小学有了省、市传统项目布局学校,大学办起了高水平运动队。彻底改变了我国以往一直延续的体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业余运动队的训练,则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校业余运动队的成绩进行有效业余训练,让队员在训练中感到苦而不疲、累中有乐、乐趣无穷,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状态,在泗门镇中学田径队运用了“快乐训练”的方法进行业余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学校运动训练体系反映了一个国家培养运动员的基本途径。在我国学校运动训练体系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本世纪末建成世界体育强国这一宏伟目标。1986年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强调到本世纪末,学校运动训练工作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我国学校运动训练体系。为此,结合我国具体特点对国外体育较发达国家的学校运动训练体系进行比较,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 1、途径比较 (1)美国、日本的学校运动训练体系以小学、初中体育俱乐部→高中专项代表队→大学运  相似文献   

9.
杨金雄 《精武》2012,(32):94-94,96
学校业余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当前学校业余训练工作不好开展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带队的实际经验,认为要以扎实训练为落脚点,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以期为业余训练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课余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训练水平和业绩也是衡量学校体育工作水准的重要标志。但在常年运动训练过程中,依然有一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运动队的正常训练工作。本文通过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指导和改善学校课余训练工作。  相似文献   

11.
笔者根据学校课余训练两大特点:业余性、基础性,进行正确中长跑的训练,改革训练方法和手段,去提高训练效果,实现学校课余训练目标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的转轨,包括体育传统校等形式在内的学校课余训练将会在不同的层次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作为县一级具体主管学校课余训练工作的部门,必须切实了解现阶段学校课余训练的实际状况,研究目前课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制订今后课余训练发展的对策,这样才能在提高现阶段训练质量的情况下,有指导地拓宽课余训练的规模和层次,促进训练水平的大面积提高。 (一) “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这是国家对学校体育基本任务的规定,也是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的基本目标。但是  相似文献   

13.
拓展训练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法,阐述了拓展训练的起源、内容和功能以及学校体育的新目标、学校体育与拓展训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拓展训练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让拓展训练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必要的有益补充和辅助.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教体结合"学校课余运动训练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浙江省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现状的调查分析着手,对“教体结合”协调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职责,解决学校课余运动训练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学校课余运动训练效益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教体结合”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四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建立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以下简称学校训练点),是多渠道培养乒乓球优秀人材的一个有力措施。当前,我区多数乒乓球项目的学校训练点在各地教育部门及体委的支持关怀下,工作已走上正轨。为了更多更快地培养后备力量,所以进一步提高训练质量就成为大家的共同心愿。我们今年再次对全区学校训练点及业余体校的乒乓球训练作了较全面的实际调查,  相似文献   

16.
结合高校课余运动训练情况,通过分析,肯定了课余运动训练对学校教育产生的良好影响和作用。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工作,将使得学校体育教学在健康轨道上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与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本文探讨了拓展训练进入学校体育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和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并从学生需要、拓展训练自身优势、政策依据、师资保障与实践经验等方面分析了其进入学校体育的可行性,以期为学校体育引进拓展训练,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穆承宇 《精武》2014,(4):193-193,195
业余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县外来务公子女在中小学总入数的比例逐年提高,外来务工子女同样是学校业余训练的重要参与群体。通过对本县几所较为典型学校里外来务工子女参加业余训练的调查,主要包括训练情况。训练态度.训练条件、影响因素的调查和相关政策的研究,为教育,体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学校课余训练已成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中、小学课余训练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使学校课余训练工作科学化、系统化,是我市课余训练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1985年武汉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检查验收,我们感到为基层中、小学设计一套较为完整的、统一的、规范的,能记载运动员各方面情况的表格和供体育教师在训练时使用的教案本,将给整个课余训练工作带来极大的力便和好处。因此,市体委、市教委于1986年7月决定建立和实施学校课余训练的档案制度,联合编印了《武汉市中、小学校课余运动员技术档案卡》、《武汉市中、小学校课余运动员登记表》和《武汉市学校课余训练工作日志》(以下简称《档案卡》、《登记  相似文献   

20.
要在本世纪末赶超世界先进运动技术水平,把我国建成世界体育强国是我们的共同任务。而当前学校的业余训练在许多方面已远远不能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从旧的体制中解脱出来,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育人才,使学校业余训练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当前从事业余训练的首要任务。本文试就这一问题提出粗浅之见和设想,供有关部门研究参考。当前学校业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存在着体制问题。目前多数基层学校的业余训练工作,真正能坚持长年训练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校为数不多,大多都是临时抱佛脚,赛前搞一下训练,赛后不解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