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元宇宙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数字化、智能化高度发展下虚拟融合的最高形态,将为消费、产业、政务等领域创造更多场景体验价值。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元宇宙关键技术赋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瓶颈进行考究并提出相应纾困路径。认为:元宇宙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能够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向场景化、信息化、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动能。固于元宇宙技术赋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设备、人才、场景等现实瓶颈,相关企业应在元宇宙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中寻求生机,加大体育健身休闲设备资金投入力度,夯实元宇宙终端技术应用基础;打造区块链企业组织管理服务平台,提升体育数字技术人才梯队建设效率;加强元宇宙技术与健身休闲业融合,重视提升健身场景化服务水平;完善元宇宙体育健身休闲风险监管制度,切实保障数据管理安全。  相似文献   

2.
区块链+体育     
高亮  尤传豹 《体育学研究》2020,(1):F0002-F0002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食品安全管理、研究生教育检测与评估等多个领域。在新的经济和技术背景下,加快基于区块链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和产业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关键创新动能,对深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助力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也必将起到核心引领作用。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实现区块链技术与体育的深入融合是值得大家关注的。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涉足面越来越广,但在我国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还略显薄弱,研究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本期"区块链+体育"研究专题旨在就区块链技术在体育相关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一个聚焦,提升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3.
区块链技术思路与实施手段为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提供了创新动能,其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场域、实施路径正逐渐明晰,在此基础上,"区块链+体育"的运营策略将成为业界聚焦的关键节点。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综合分析法,简要回顾了区块链技术在体育领域应用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向,明晰了"区块链+体育"的应用场域及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体育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运营手段与保障策略,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最终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新动能、奠定新基础。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是驱动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支撑。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探讨数字技术赋能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释义和学理因由,剖析了当前数字技术赋能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即配套政策制度不健全掣肘体育旅游业结构优化,技术嵌入应用程度不深凸显体育旅游市场供需矛盾,体育旅游市场监管不足损害体育旅游消费者切身利益,复合应用型人才缺口较大阻碍体育旅游业创新发展等。据此提出实践进路:强化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设立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增强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促进数字技术赋能的广度与深度;加强旅客个人信息安全管理,提升在线体育旅游平台的监管力度;健全企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多维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该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解析,分析了数字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并提出其实践转向。研究认为,数字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数字技术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实现全民健身服务更加精准智能、供给更加全面均衡和治理更加科学高效的发展目标。宏观层面,数字赋能推动了全民健身“智”与“治”的高效融合;中观层面,数字赋能促进了全民健身“供”与“需”的精准匹配;微观层面,数字赋能实现了全民健身“质”与“量”的同步提升。未来,可以通过创新数字赋能全民健身治理新模式、探索数字赋能全民健身供需协同新方向、打造数字赋能全民健身服务新生态等措施,来推动我国全民健身向更高水平迈进。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区块链技术对我国体育旅游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时间戳、难以篡改、可信度高、智能合约等特点。当前体育旅游存在体制壁垒导致数据共享能力不足;体育旅游业务繁琐,数据流转存在信任危机;体育旅游平台融合度低的现实困境。区块链技术运用在体育旅游领域,可以助推体育旅游高效管理;净化体育旅游营销环境;简化游客身份认证和管理;提供智能化体育旅游服务。提出我国体育旅游依托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方向:创新机制、科学管理;打造体育旅游一体化联盟链,优化体育旅游运营服务;依托区块链平台构建体育旅游全方位信任体系;促进体育旅游信息共享互通。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代技术革命浪潮中,区块链的兴起为各行业领域带来全新变革机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案例分析法对"区块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区块链拥有的共识机制、数据存证、可追溯性、匿名性等技术特点优势,能够针对性地解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产品信息不对称、管理运行不完善、服务资源配置不透明、公民个人数据隐私保护不够等问题。基于此,提出运动健康数据银行的探索性理念,重点阐释其创新形式、架构和功能,并从制度、技术和市场层面解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区块链应用的落地掣肘。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寻我国竞赛表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区块链技术在竞赛表演业当中的应用选择模式与困境。发现:我国竞赛表演业存在赛事IP保护不到位,IP价值变现手段单一,以及消费者与体育IP关联缺失等问题。认为:“区块链+竞赛表演业”模式存在自身技术尚未完善、政策跟进不及时、复合型人才短缺以及应用理念不明确等困境。最后从顶层设计、技术研发、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4个维度提出我国竞赛表演业区块链应用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体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指体育使乡村社会具有更强发展的能力、能量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表现为新发展阶段下体育强国进程与乡村振兴具有历史同步性,新发展格局下体育多元功能与乡村振兴需求具有实践耦合性,新发展理念下乡村体育全面发展与乡村可持续振兴具有体制机制协同性,反映了体育发展目的论与发展工具论的辩证统一。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主要有“被动赋能”“体育无用”“农民主体淡化”“高质量发展理念缺失”的观念困境,城乡二元分治结构、新型举国体制效能未释放的体制困境,体育嵌入机制缺失、治理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失当、动力机制不足的机制困境,乡贤及乡村建设人才稀少的人才困境。体育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点-链-块”立体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布局,重点推进乡村体育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加快建成一批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重大工程,着力夯实乡村振兴的体育社会组织基础,多重嵌入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支撑政策,培养“两懂两爱”的乡村建设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健身私教与会员之间不正当关系的丑闻频发,这不仅涉及个人道德品质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研究发现,城市空间中健身私教的情感劳动服务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其成因包括健身私教情感劳动的异化、健身私教越轨行为的同化以及社会道德约束力量的弱化三个方面。基于此,提出规制健身私教情感劳动越轨行为的实施路径:建立严格行业规范,提升健身私教职业道德操守;设立内部举报机制,革除“重情感营销,轻课程服务”弊端;加强行业监管力度,营造健康的城市体育健身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向会英 《体育科研》2024,(2):22-31,40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框架下,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以完善体育管理机制和扶持社会力量办训,提升动力配置;以激励和保障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筑牢动力内核;以繁荣群众体育、发展体育产业和举办体育赛事,夯实动力基础;以保障经费投入和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动力能源;以发展体育文化和弘扬体育精神,加强动力引擎。实现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应全面推进动力机制落实:一方面,细化制定完善相关配套规则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协调协同交流合作,提升动力机制效能。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对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静态监测和准确预判,在深刻理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文献分析、定量指标筛选等方法构建了涵盖产业结构、生产效率、产业效益、发展动力、产业规模和产业基础等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的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借鉴指数思维,选取时序动态视角的综合评价方法设计了指数模型。为验证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和所设计的指数模型在实践应用中的可行性,以上海市为例,对上海市及其16个区2014—2019年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指数测度。研究认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精准构筑、评价方法的科学选择、统计体系的不断完善、评价运转机制的有效建立是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设计的关键;实证测度结果基本实现了体育产业发展的评价由"经验判断"走向"数据证实"。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逻辑理路,并提出实践路径。认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本质上是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体育发展载体,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上担任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路径、群众体育健身服务新基地、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新渠道的角色。提出:以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为原则,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体系;以青少年体育兴趣培养为重点,夯实竞技体育基础;以培养大众体育生活方式为宗旨,激发全民健身热情;以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优质资源整合为手段,打造精品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4.
媒介技术与健身需求交互建构是5G时代"移动互联+全民健身"的生成机制,供需主体同向共变是其发展状态,多元要素系统融合是其演进趋势,并最终在实践中生成"数字化健身共同体"形态。直面5G时代"移动互联+全民健身"机遇与挑战,探索突围路径:完善体育科技伦理体系,以"人民性"作为衡量技术发展的标准;制定针对性政策法规,协调政策激励与过程监管;做好顶层设计,引导数字健身平台与体育实体产业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引进社会力量与新型人才共建全民健身事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助力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全民健身面临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与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重需求,通过总结"十三五"期间全民健身发展状况,基于未来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内外环境,从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对新时期全民健身发展战略进行系统思考。认为加强重点人群体育健身行为干预、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体卫协同"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大力提升全民健身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是在多重需求叠加下全民健身发展的重点任务,应予以组织、政策、人才、科技、监测评估方面相应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宋娟 《体育科研》2021,42(1):23-29
体育科技创新正加速体育领域新变革,上海亦在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框架内提出要“建设全球领先的体育科技创新中心”。引领体育科技创新风潮,释放体育科技创新效能,推动体育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愿景是显而易见的。应该说,上海具备推进体育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若能提前谋划,取人所长,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体育科技创新中心,无疑将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提供强大驱动力。为此,基于全球体育科技创新特征的分析,立足上海体育科创优势基础,提出未来上海建设全球领先的体育科技创新中心的三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项颖倩 《体育科研》2021,42(1):30-35
消费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上海要在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培育国际知名的体育消费中心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近几年,上海体育消费在政策红利的加持下量级提升,结构渐趋优化,但仍面临长期“事业化办体”的氛围下体育消费发展受抑制、市民体育消费培育不充分与全球消费吸引不足的矛盾并存、体育消费缺失版权交易等瓶颈。未来,上海可通过鼓励市民养成终身运动习惯来培养体育消费受众,通过加速发展职业体育来牵引体育消费量级,用多业态融合发展来优化体育消费环境,以开放的布局思路来拓宽体育消费市场。进一步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让体育消费成为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并助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相似文献   

18.
鲍娟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3):279-280,285
近十年山东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体育健身服务业作为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的形象初步树立,并表现出较大的增长潜力。随着山东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在面临一系列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如缺乏引导其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投资的软环境不理想,非国有资本进入困难,融资渠道不畅,产业资本扩张的阻力较大;市场运行不规范,体育健身服务业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专门人才,从而造成经营方式陈旧、经营内容单一,营销理念落后、创新意识薄弱等等。  相似文献   

19.
产业关联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利用2002、2007、2012、2015、2017年投入产出数据,实证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关联效应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关联动力。研究认为,考察期内我国体育产业关联总效应不断增强,乘数效应发挥了主要作用,反馈效应作用有限,体育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能力超过了其他产业对体育产业的带动能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关联动力是溢出效应和乘数效应,但每个阶段的主要关联动力来源不一;分行业来看,体育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关联动力是乘数效应,体育用品销售业发展的主要关联动力是溢出效应,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关联动力均是乘数效应和溢出效应。从增强体育产业自身发展能力、推动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