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大学生媒介体育信息需要与体育兴趣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大学生是信息社会的主要力量。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我国19所高校1806名大学生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需要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分析,证实我国大学生有多种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接触动机,并且接触每种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动机有所不同。大学生接触不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部分动机与大学生的体育兴趣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在大学生中的扩散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大学生是信息社会的主要力量。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北京3所高校140名大学生亚运会期间接触各类媒体体育信息进行了调查,对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扩散过程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分析,证实大学生主要通过不同媒介获得体育信息,人数比较多,体育信息传播速度比较快。此项调查旨在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媒介教育和传播工作者工作和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柏曙邹 《体育世界》2010,(10):88-90
因特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世界文化传播与力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探究因特网对大学生体育认知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因特网是大学生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学生接触因特网体育信息的动机、频率与体育兴趣程度和体育态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大学生对因特网不同体育信息有不同的内容选择,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CNKI可视化分析功能,结合从文献中提炼的指标,发现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将体育和大学生作为两个整体指标来分析。在不同研究阶段,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大学生接触媒介体育信息的动机、时长、频率和内容指标基本没有变化,仅接触途径指标变化明显。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以积极、正面影响为主。成果数量呈波浪形上升趋势,合作研究以两两合作为主。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分类、内容质量、互动评价、商业化运作对不同社会阶层、专业、年龄、性别大学生的影响及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创新将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导向。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岩  范琳琳 《体育与科学》2011,32(1):102-107
采用心理测量范式探讨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建构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理论模型。首先提出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特征包括灾难性、恐惧性与可变性等方面,然后分析个体差异、体育知识、体育活动经验、体育活动信息信任、风险态度、体育活动场所设施、体育活动特征和媒体影响等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建构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民朋友的进行调查,通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方法对农民接触体育传媒体育信息各个环节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分析,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体育传媒信息对农民体育生活的影响,客观描述农民通过体育传媒接触体育信息的行为、过程特点与效果。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体育传媒对农民体育生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以及农民与媒体接触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农村传媒政策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对人们了解体育,欣赏体育进而爱好体育,参与体育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成为影响学生体育生活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大学生接触体育情况、动机,体育媒体的消费以及影响其体育生活的因素的调查分析,提出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的正面影响指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体育媒体传播中的体育暴力等不良行为,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观,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我国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媒介体育信息需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需要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分析,证实了我国不同性别大学生有多种媒介接触动机,并且对每种媒介的动机有所不同.并充分证实了大学生媒介接触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媒介教育和传播工作者工作和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对师范院校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养生信息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开展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教育提供背景资料。方法: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结果: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养生信息方面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体育专业大学生更注重体育锻炼的养生价值,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强调饮食对健康的作用;不同年级及性别的大学生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差异。结论:大学生对健康养生信息的了解与掌握具有较大片面性和不均衡性,尤其对传统中医养生方面的信息较为欠缺。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围绕体育信息的大众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对山东省16所本科院校3 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意识自评中,男生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体育认知主要通过体育课中老师的传授,其次是通过媒介的传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同意观赏体育赛事对大学生体育情感有一定的影响;媒介传播是促进大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通过媒介获取体育信息的动机是积极主动的,网络媒介和电视媒介是大学生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11.
影像传播范式是传播体育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作为传播载体的电视、视频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推动现代体育发展的手段。本研究通过对济南市部分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体育信息的影像传播范式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从而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能够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文化素养和体育素质的综合反映。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本文针对新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功能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推进新疆高校的素质教育,促进各民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当前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体育权利现状,在问卷调查和对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析了当前大学生对自身体育权利的了解,以及对体育权利遭受侵害时是否能够进行自我保护进行研究。由于侵害大学生体育权利的行为在认识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是当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未被人们引以为重的问题。因此,研究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保护意识对维护大学生体育权利、增强大学生体育法意识、提高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具备的教育公平、公正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粤东地区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粤东地区高校在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对不同性别、来源、年级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了解粤东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具体情况,为如何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消费的行为习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重庆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余暇体育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在余暇体育锻炼方面,本科生每周锻炼次数较多,研究生相对不足,锻炼的形式以个性化、小群体的形式为主,锻炼内容呈现多样化,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校内;在体育消费方面,重庆市大学生还处在较低消费水平上。建议高校应建构合理的余暇体育管理机构,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加大体育场馆、器材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高校间网络支持服务保证,缩小学校余暇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扩大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重庆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重庆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包括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同时对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重庆市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肯定态度,并能够逐步意识到体育消费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增进健康的本质功能,而且它还具备了娱乐体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综合、社会学分析等方法,就当前高校体育网络信息化发展进行思考,旨在理论上分析当前高校体育网络信息化的状态,以及如何发展高校体育网络信息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概念入手,对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以期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盛加利  王欣 《安徽体育科技》2005,26(4):99-101,114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徐州地区8所普通高校2000名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水平,体育场馆有偿服务及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地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劳务型体育消费所占比重较低;外部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全国主要的6所体育院校场馆的开放情况进行了调查,我们得知这些场馆在课余时间都进行了无偿或有偿开放。但是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也为学校带来了一定的后果,如:外来人员大量进入学校场馆并与学生竞争,挤占了学生本该享有的体育资源,使得在校学生使用场馆的正常时间得不到保障;一些有偿开放的场馆不但对社会人员收费,也对在校学生收费,这样就加重了后者的经济负担,从而影响在校学生对学校体育设施的使用;同时社会人员大量进入体育院校,也为在校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因此结合体育院校专业特殊性,笔者认为体育院校场馆应该有别于其他院校,除寒暑假外,应适当减少对外开放时间,优先满足在校学生的学习和训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