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保健康复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生物工程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以保健与功能康复为主体的体育新学科。它是运用体育科学与医学、康复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对老弱病残者实施体育保健、功能锻炼、运动训练和治疗,以促使其增强体质,机体的病损与缺陷部分的功能和能力得到代偿、改善和恢复,加速疾病痊愈和康复等目的。因此在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使用电脑时产生的电脑综合症、治疗电脑综合症的各种方法的认可度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当今体育康复保健在治疗电脑综合症方面的研究报道,探讨体育康复保健在治疗电脑综合症中的应用前景.本文使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长时间使用电脑的情况,并在由使用电脑引起的躯体反应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同时,大学生在体育康复保健治疗电脑综合症方面有较高的认可度.大学生在体育康复保健治疗电脑综合症中较高的认可度表明体育康复保健在治疗电脑综合症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可以通过体育康复保健措施预防大学生群体电脑综合症的发生,减少使用电脑给大学生身体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西方传统体育的保健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心理保健的法则、中西方传统体育的心理保健特点等问题进行研究。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对心理保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体育的心理保健价值主要在于“抑苟太过”,西方传统体育的心理保健价值则主要在于“救其不及”;只有因人而异地进行中西方传统体育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心理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4.
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类需要健康,健康需要体育、需要医学。体育为健康,医学为健康,体育与医学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求达到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这是现代体育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新形势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1.健康观念的确立为体医结合提供了发展机遇(1)体医结合使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保健体育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不仅把体育锻炼运用在增强体质,健身防病上,而且作为一种医疗方法、康复手段运用在治疗和康复上,保健体育在健康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体医结合共同…  相似文献   

5.
试论体育运动的分类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体育运动划分为竞技体育、健身体育(或称保健体育)、医疗体育(或称康复体育)三个支系,各支系还可按其属性特征逐级划分下去。这种分类有利于理顺各种关系,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体育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这漫长的 历史长河里,我国人民很早就对体育的强身和医疗作用有 了深刻认识。在四千年前就把体育活动和人们的健康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懂得利用体育活动强身保健,治疗疾病。 可以说,回顾并总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弘扬民族文 化,挖掘整理我国传统体育这块瑰宝,提高人类整体健康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这漫长的 历史长河里,我国人民很早就对体育的强身和医疗作用有 了深刻认识。在四千年前就把体育活动和人们的健康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懂得利用体育活动强身保健,治疗疾病。 可以说,回顾并总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弘扬民族文 化,挖掘整理我国传统体育这块瑰宝,提高人类整体健康 水平,延年益寿,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现代 社会里,我们不得忽视保健品给我们带来养生保健的巨大 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建设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认识不足、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和教学计划的不完善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实验、见习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加强专业教材的建设是保证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中小学体育教学为切入点,对保健康复知识在中小学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保健康复知识纳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去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兴趣、引导体育课程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同时,提出了在体育课堂进行讲授,开设保健康复课程以及把保健康复知识编写到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的对策,为保健康复知识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国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现状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预防疾病、病后康复及养生和健身的需求逐渐增加,中国传统保健体育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了解目前我国高等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的教学现状;通过数理统计法来证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能够完善传统保健体育课的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结合学生就业特点给出建设性意见,从而改进高等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医疗体育的历史特征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医疗体育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独具风格,其医疗价值自先秦以来不仅为古人健康做出具大贡献,且对现今中外医疗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传统医疗体育的医疗和养生方法体系及与西方医疗体育模式的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体育疗法独特的形态特征和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体育赛事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保健体育师资建设、体育课程设置、体育赛事等影响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残障人体育的社会文化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笔者从文化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了残障人体育的社会文化意义,认为体育活动对残障人不仅有着特殊的医疗、保健和康复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及调查、访谈的方法,对安徽省体育保健康复类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体育保健与康复类专业人才的数量与体育事业和康复医学的迅猛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类专业是可行的,并应突出专业特色,培养"体医结合,一专多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高校保健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我院保健班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以医疗、体疗、保健相结合的保健体育教学内容新设想。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推进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的医学人才,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以体促医"思想下的北方医学院校冬季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在将体育康复、运动保健与冬季体育课程内容结合的基础上,把体验冬季运动作为传授基本动作概念、发展动作技能和培养医疗能力的教学目标,构建北方医学院校新型的冬季体育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医疗知识处理动作技能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增强冬季体育课程的文化内涵,为建设具有北方医学院校特色的冬季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 保健气功是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近十余年引进到学校体育领域,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一、保健气功具有德育功能 各类气功都以修德为本。“修德”包括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和遵从社会约束两大方面。学校开展保健气功活动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有明显的一致性和相容性。实践证明,学生练功后自控能力增强,行为文明,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宽松和睦。 二、保健气功具有开慧益智、挖  相似文献   

18.
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全国中医药院校响应两部一委颁布的《关于在中医药院校中增设保健体育内容的意见》而进行的与中医专业密切相关的体育教学课程。此文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开设传统保健体育教学课程及课程延伸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研究,旨在研究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模式的实用性、可行性,弘扬发展传统保健体育运动这一瑰丽国粹。  相似文献   

19.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提出了该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即突出专业特色,拓宽专业口径,增设系列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跨系选修课,在专业必修课中贯穿体育保健康复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时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征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数字化时代传播之路,并有效地实现其社会功能,运用传播学、文化学和历史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征系统的历史进行梳理,对发展趋势进行解析,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表征系统经历了口传文化阶段、印刷文化阶段和电子文化阶段;其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表征载体将由以印刷媒介为主向以数字媒介为主过渡,表征形式由以真实再现为主向虚拟实在为主过渡,在表征功能上突出娱乐性,在推广开发上更加注重视觉形象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