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曾在《上海集邮》2000年第1期以《1974年的普J6之4分、20分实寄封》介绍一个盖销1974年8月15日北京邮戳的实寄封,天津的徐久宏也在《邮海拾贝》2001年第2期展示一件与此封票、戳与封都相同的实寄品,只是收件人不同。最近,笔还收集到一个实寄封,由哈尔滨寄德国,贴编82与誉16 50分票各一枚,盖销“中华人民共和国哈尔滨HARBIN1974.10.142号日戳。  相似文献   

2.
《上海集邮》1997年第5期《附票琐谈》一文,提到了邮学名词“附票”与“副票”常常有并用或混用的现象。那么是“附票”好?还是用“副票”好?有探索之必要。 现根据《辞源》的释义来作一比较: [附]有附着、归附、增益、捎、寄等意。 [副]有次、贰、位居第二、辅佐、书籍文献的复本等意。 从“附”的释意看,有依附、附益、捎带等意。其中“附着”道出了“附票”是附着正票而存在的,如果离开了正票就不成其为附票。其他如“附注”“附录”,都要与正文并存。“附议”必须有他人的提案才能表示赞同  相似文献   

3.
《集邮博览》2003年第5期刊出张振声先生的“京城黄帽子信筒20年纪念文章”,详细的介绍了“黄帽子”的使用情况,林丰年和张振声先生为北京的邮史留下宝贵的资料,实为欣慰。本人在收集和整理邮戳时,也接触到开筒邮戳,据北京邮史记载:  相似文献   

4.
乙酉年,风和日丽,桃红柳绿,菜花金黄的日子,郭老自贵阳给我寄来了他的新作《郭润康集邮日记》,真乃喜出望外,如春风吹拂送来邮书芳香。这本书是郭老继《集邮传真》、《郭润康集邮文选》一、二卷之后的第四部集邮专著。《郭润康集邮日记》是从2003年3月23 日至2003年12月31日,以日记体裁所写的集邮文章,共26篇,28万字。目录以写作时间为序。为方便查阅,内容又分:心系“非典”、邮苑新枝、邮海泛论、邮缘邮谊、释疑解惑、封片戳卡、偶拾随笔、票品评介、邮会邮刊、邮旅记事10个专题。篇篇生动朴实的集邮日记均由短文组成,邮识丰富多彩,文理精湛动人,通俗流畅易懂,紧随邮事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以集邮作“大文章”,以集邮阐发哲理,以集邮指点人生,以集邮愉悦生活……  相似文献   

5.
《集邮博览》第7期刊出《形似邮票的封缄票》一文,介绍了作者收藏的“中国人民邮政收到已破邮局代封”四方连邮政签条,这是一种由邮政部门印制的邮政签条,邮章上规定这种签条为“代封纸”,集邮界俗称“代封票”。  相似文献   

6.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北京的国子监, 集邮的朋友也都熟知民国时发行的“(国子监)牌坊”邮票,但知道辟雍的设计者就是大家熟悉的“宰相”刘罗锅——刘墉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孙少颖先生在《集邮博览》2003年第5 期上以1913年民国“帆船票”中“牌坊”一票考证了牌坊名称及与票题、图题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翻阅1993年第五期《上海集邮》,赫然见先仲兄建方在《甲戌邮刊》发表的《不速之客》一文,不禁回首往昔,思绪万千。 先仲兄在读小学时就开始集邮,以后参加新光邮票会、甲戌邮票会及日本的邮会为会员。先仲兄除爱好集邮外,并喜爱文学与音乐,经常在各大报副刊及邮刊发表作品,所得稿酬即用之集邮,故邮藏亦颇可观。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为先仲兄题“邮星”两字(见图)以资鼓励。 抗战军兴,上海沦为孤岛,先仲兄于1939年春离  相似文献   

8.
1987年在瑞士拍卖了一件湘鄂西赤色邮政1分票实寄封。同年第3期《上海集邮》就及时报道了这一信息,并附以清晰并经放大的彩图。此封的出现在集邮界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后来虽经国外某权威邮会鉴定为真品(见《集邮博览》1990年第5期),但我国出版的各种区票目录都持严谨态度而未予收录。 笔者作为此封的故乡人,对之怀有特别的情感,愿就这封谈一点个人看法。首先,封上的“监利县苏维埃政府”信缄条章是真的。它于1975年夏季被当地群  相似文献   

9.
日前在“中国知网”(http:// www.cnki.net)检索本社编辑发表的论文,笔者在《集邮博览》2005年12 期发表的《完善邮文索引服务集邮研究》也在其中。原来《集邮博览》的文章已经“上网”了。就此检索,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月初已收录《集邮博览》2003年第1期至2006年第2 期刊发的集邮和收藏文章(含广告)  相似文献   

10.
我与《集邮博览》从相识、相知到相处快30年了。 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于1981年10月30日。翌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即《集邮博览》的前身。我是市邮协成立时的第一批会员,有幸在第一时间成为刊物的读者。还记得第一期有32页,设有“集邮百科”、“邮学研究”、“邮票与北京”等栏目,内容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11.
爱之越深求之越苛,作为一个忠实的读,我常给《上海集邮》“挑刺”。最典型的事例是:《上海集邮》第78期封二刊出一张称作“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极限片,笔将片图、票图(T143-3)仔细对比后认为:两并非反映同一事物,于是提出了异议(《上海集邮》2873页),但又遭到了许恩浩先生的否定。他认为片图和票图均为“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我坚持已见。  相似文献   

12.
不少名画邮品,由于另有发行目的.往往对画名、作不予标明。如我国1932年的《西北科学考查团纪念》(国1),以元代快名的《平沙卓歇》为图,票上没有画名。这些邮票理应属于名画专题,但集邮限于知识面.很可能遗漏,从而影响了收集的广度和研究深度,甚至造成邮集中不应有的空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黄明心 《上海集邮》2002,(12):16-16
由一个国家集邮对外国邮票的佳邮评选早已有之。如在上世纪60年代,英国一家邮刊曾评选我国《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的“望江亭”(纪50-3)、(UL童》的“放船”(特18—4)和《林业建设》的“森林资源”(特27-J)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邮票”;日本《邮趣》杂志也曾有分别评选我国和美国上一年度佳邮的活动。但在规模上这种外票“选美“活动都很小,  相似文献   

14.
一片深情     
笔者加入“郭润康集邮研究会”四年多了,虽因该会会址地处大西南,远离京城,我未曾参加过该会组织的集邮活动,但却能如期收到会刊——《金竹邮风》和《贵州集邮》等报刊,也不时会收到该会寄来的一些加盖纪念邮戳的封片,充分显示了“郭研会”弘扬集邮文化,致力于办实事,一心为会员服务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我是50年代学习机械制造的大学生,喜欢集邮,因而与圆规、三角板和集邮相伴了几十年。因邮识浅薄。以致写的邮也很“机械”,有如机械运动轨迹那样——“简单而重复”,让人读起来干瘪而乏味。然而,退休儿年来却喜欢上了“爬格子”,原先是想以此打发日子,使生活不致太单调,后来写邮时,通过查资料、读邮书邮刊等,学到了不少东西,增长了邮识,使得“爬格子”比买邮品更有兴趣,也就很自然地和(《上海集邮》结了缘,并且圆了邮上(《上海集邮》之梦,去年还“儿度夕阳红”。  相似文献   

16.
编辑寄语     
《上海集邮》2001,(2):23-23
本期继续刊出《上海集邮大事记》,同一纪念专辑内《上海市集邮协会首届理事会的产生经过》一文可视为“大事记”的细化。为及时抢救史料,本刊征集类似的回忆性稿件,要求具体内容真实可靠,尤其欢迎集邮书刊未载的有价值的细节。 为纪念市邮协成立20周年和本刊创刊20周年,特以“我与上海集邮”为题向  相似文献   

17.
2月22日 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市青少年邮协和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合办’97上海市中小学《上海在前进》纪念明信片图案设计比赛评选结果揭晓。 2月23日 虹口区集邮协会召开’98集邮工作会议,议决今年工作重点为组织撰写《伟人系列邮票》、《提高重要选题邮票设计质量》,进一步规范虹口邮市。 3月5日 ’98上海集邮节开幕(详见3296页)。 同济大学集邮协会举办“百年恩来 千秋彪炳”集  相似文献   

18.
《上海集邮》2001,(4):24-25
《上海集邮》1-4期,每期连封面仅20页,前两期发行量1500份。第3期的“中国邮票展览”纪念图章还是手工加盖的。自1984年9月起,《上海集邮》在国内公开发行,1988年起向国内外发行,最高发行量达12万余份。图为在刊物上手工加盖的纪念图章。  相似文献   

19.
《中国集邮史》在介绍东北、华东及其他沦陷区的集邮活动时,说“1944年,日本人四川高岭等在大连发起成立日华邮票研究会,出版发行会刊《邮趣》,双月刊,只印3期即停刊。”(文中“四川高岭”应为“西川高岭”《邮趣》应为《邮海》)此外,《中国  相似文献   

20.
本刊发表张立《集邮献之连环画的收藏》一(参见060254),对所列的连环画冠以“集邮献之连环画”,本人不敢苟同。又,中开头所述“无论在有关集邮献的述中,还是在集邮献的目录中,几乎难见到连环画这一门类”的说法欠妥。笔专心收集集邮连环画已有3年余,更因撰写有关章而收到许多邮友来信,有交流集邮连环画的,也有赠我集邮连环画的,可以说带动了集邮连环画的收藏;此后,我又比较深入地阐述与介绍了集邮连环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