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能力与对手和世界强队存在着多方位的差距,其中在进攻上与对手的差距主要表现在:2分投篮能力和助攻能力明显弱于对手和强队,具有显著性差异。在防守能力上与对手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抢断能力明显弱于对手,具有显著性差异。建议中国男篮应着重提高进攻配合的默契性、传接球的技巧性和突破分球的能力,增强适应凶狠防守的能力、投篮时的抗干扰能力和防守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2.
从第28届奥运会看中国女篮与世界强队的技术差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建传  钟海鸥 《体育学刊》2006,13(2):111-113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和数据统计等方法,对第28届奥运会中国女篮与世界强队的比赛数据及比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篮的进攻能力和防守能力明显弱于世界强队,个人对抗能力较差,失误率高是中国女篮失利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及总结归纳法等,对2023年世界杯中国男篮小组赛、17~32排位赛共5场比赛中攻、防两端各项技术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各项技术统计中总结归纳出中国男篮优势和劣势及胜负原因。结论:中国男篮优势体现在球员总体个人身体素质、战术执行、进攻回合数等方面,与世界强队相差不大;劣势在于犯规数较多、篮板球保护能力较差、进攻稳定性较差、进攻的延续性不能贯穿整场比赛。建议:增加与世界强队沟通交流的机会,提高运动员在高强度防守下的进攻稳定能力以及保护篮板球的能力,提升运动员个人持球进攻能力,合理地分配运动员的上场时间。  相似文献   

4.
采用数理统计结合录像分析的方法,从后卫角度对2002年第14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失利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世界强队后卫相比,中国男篮后卫队员防守时“抢断球”意识和能力与对手存在较大差距;进攻方面,在攻击性很强的紧逼式防守面前,中国男篮后卫队员突破到2分区内进行攻击或主动造犯规的能力、妙传助攻能力,以及参与“抢进攻篮板球”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量统计结合录像分析的方法,从后卫角度对2002年第14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失利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世界强队后卫相比,中国男篮后卫队员防守时“抢断球”意识和能力与对手存在较大差距;进攻方面,在攻击性很强的紧逼式防守面前,中国男篮后卫队员突破到2分区内进行攻击或主动造犯规的能力、妙传助攻能力,以及参与“抢进攻篮板球”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6.
首届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赛中国男篮攻防能力的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RSR原理对首届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赛中国男篮全队的比赛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研究表明:中国队在进攻和防守能力上与欧美强队有明显的差距,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男篮比赛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从进攻和防守两个方面对中国队在本届世锦赛中失利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了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的差距,总结了中国男篮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第25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男篮进攻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男篮最高身高和世界强队最高身高相比有一定优势;个人防守能力和全队防守能力与八强队伍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投篮总次数和总得分明显低于对手;在利用对方失误得分、二次进攻得分、阵地战得分方面均低于八强;而在利用快攻得分的环节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第28届奥运会我国男篮进攻情况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男篮进攻体系中,内线有比较强的优势,外围得分也具有一定能力,但突破技术运用的能力相对不强;快攻意识和能力上的差距太大,严重影响到进攻的整体效果;阵地进攻中个人机动进攻的比例偏大,而战术配合进攻比例偏低,进攻方式的比例结构没有建立在一种相对合理的基础之上;战术配合运用质量,和世界强队相比差距较大,面对世界篮球运动更加积极、更加严密、更具攻击性的防守,中国男篮的进攻的综合能力上显现出一种薄弱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采用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男篮在近几次世界大赛上的技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与美国队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中国男篮在进攻和防守上存在的问题,找出与世界强队的差距,为我国男篮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