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孙剑云,1914年6月6日(农历5月13日)生于北京,为孙禄堂之女。在1995年全国首届“中华武林百杰”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并被中国武术研究院聘为特邀研究员。北京市两城区政协委员,中国武术段位制八段。  相似文献   

2.
林辉 《精武》2002,(3):23-23
2003年2月24日为已故著名武术技击家万籁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为纪念万老前辈为中国武术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不朽的一页,“福建省武术协会万籁声功夫研究会”众位万老弟子积极筹办“当代著名武术家万籁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以弘扬、推广自然门武术。  相似文献   

3.
林辉 《精武》2003,(2):23-23
2003年2月24日为已故著名武术技击家万籁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为纪念万老前辈为中国武术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不朽的一页,“福建省武术协会万籁声功夫研究会”众位万老弟子积极筹办“当代著名武术家万籁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以弘扬、推广自然门武术。  相似文献   

4.
人们说冯志强先生是武术界的“老黄忠”——人老不服老。这话一点不假。 一过了今年春节,冯志强先生就满76周岁,往八十岁上奔了。可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还得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发挥余热。” 岂只是发挥余热?冯志强先生这些年来奔  相似文献   

5.
李紫剑 《精武》2009,(1):4-6
问:随着“北京2008武术比赛”的结束,中国武术完成了一次旷费时目的奥运之旅。请问先生怎样看待这次被一些人称之为高规格、高水平的里程碑式的武术比赛?  相似文献   

6.
路迪民 《武当》2009,(4):31-32
2007年,是太极拳史研究相对活跃的一年,其表现,一是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做了发言,驳斥杨家的传统说法,并把发言整理在《中华武术》发表(下称《发言》),《中华武术》还为此开辟了“太极拳源流考据”专栏;二是河南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康戈武先生还在《中华武术》发表了《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下称《解读》)。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官方权威人士对太极拳源流的论述和争辩。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术文化的"失语"与"话语"平台构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湧涛  周兵  刘苏 《体育学刊》2007,14(9):67-70
在西方体育主导话语权的压制下,中国武术文化陷入了“失语”的窘境。为了给中国武术寻求“话语”权,觅寻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武术文化“失语”的症侯、本原进行了解读和反思。研究认为:模仿的迷误、时代的变迁导致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失语”;文化的自知、自信是话语平台建构的基础,文化的现代转化是中国武术建构话语平台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术协会主席李杰先生既是一位官员,也是一位经济专家,拥有高级经济师的头衔,曾获全国“优秀体育企业家”称号。北京中奥成功和中国加入WTO,给武术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武术产业将何去何从?为此,记者采访了李杰先生。李杰就中国武术如何抓住机遇、构建武术产业新格局和友展思路进行了一番畅谈。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和模式研究等方法,运用传播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以“文化强国”国家意志为引领,对新时期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构建进行了学理性设计与思考。认为:从“理念”到“战略”的“文化强国”思想诞生,助推中国武术海外传播呈现出新型时代景观。走进“文化强国”时代的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应凸显人际传播层面,规训武术文化传播主体文明言行习惯;组织传播层面,推动武术塑造国家形象政策精准实施;大众传播层面,助力中国武术数字产业资源集群联动等积极效益,以全景式彰显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构建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高度契合的本真性应然逻辑,进而深度激发中国武术观照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远景目标实现的新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0.
197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美国,引起世界瞩目。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位成这次外交活动的一位关键人物却是美国的“总理大臣”。而后,中华武术“周游”列国,开展了一系列国际交往活动。本文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门惠丰先生在1998年4月1日赴美国加州圣路易斯进行太极拳教学访问时联想到的19年前的一段不同寻常的往事……  相似文献   

11.
<正>2023年1月3日下午2时35分,原广东省武术队总教练、我国著名武术家、南派一代武术名师、中国武术九段、中国武术十大教练、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陈昌棉先生在广州家中安详仙逝,享年95岁。陈昌棉,“十大武术教练”,“广州市武术协会成立60周年永远成就奖”,《中华武术》30年最具武术影响力人物。  相似文献   

12.
“精气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武术历代拳种流派的习武要义。中国武术在“精气神”学说的影响下,无论内在精神还是外在形体都始终贯穿着精、气、神的表现,突出着武术的风格和特点。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和医学理论视野下的“精气神”作为研究的起点,以中国武术的“精气神”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国武术“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和“攻防意识”的视角来认识“精气神”这一武术范畴下的概念。通过对中国武术“精气神”的研究,力图可以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全新的视角来认知中国武术,从而实现对中国武术较为准确的把握和较为全面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武夫 《中华武术》2001,(7):54-55
白普山老人是个普普通通的北京人,今年67岁。退休前。他是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北京老人,一生迷恋太极拳,广拜名师,勤学苦练,终于登堂人室,成为北京武术界小有名气的太极拳师。他的老师——“中国武术十大名师”之一的孙剑云先生评价自己的弟子说:“白普山对太极拳的内涵理解深,善于推手。”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武术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学、哲学的研究视角,以“约束”与“自由”这两个哲学范畴中的概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进行了审思。研究指出:(1)就“约束”的内容而言,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各种文化约束是维系中国武术本真的规范;(2)就“约束”与“自由”的逻辑关系而言,中国武术中具有规范性的“约束”与实现其“自由”发展并不矛盾;(3)就“约束”的现实意义而言,“约束”是实现中国武术“自由”发展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5.
2003年8月16日,由“中国武术十大名师”之一、陈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先生创办的河南陈家沟太极拳馆,在郑州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庆典。在开业典礼上,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原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徐才先生做了题为《弘扬太极智慧》的讲话。 徐才先生在讲话中说,河南温县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是中  相似文献   

16.
一跨入新世纪,中国武林就分外红火。 所谓“树大招风”,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开擂仅一年,就引得世界各国的武林高手,走马灯似地前来挑战。从春暖花开时节的中法对抗赛,到七月酷暑中的中日对决,中国的武林好汉战罢京城战廊坊,大有“万里长城永不倒”的英雄气概。而中国武术与泰拳的对抗赛,在盛夏的北京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据说这场世纪决战将要在金秋九月上演。  相似文献   

17.
王岗 《搏击·武术科学》2010,7(6):F0002-F0002
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不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观都始终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吻合。张扬着“厚德栽物”、“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践行着“道德至上”的行为特征,早已超越简单的实用技艺层面,而内化和提升为一种教化之学。由此,面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困境,重提中国武术是一门教化之学,对我们正确理解中国武术的价值和作用,制订文化和教育层面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风报信     
美国“中国武术夏令营”在京闭营 由美国青年冠军武术会(YoungChampions wushu)组织的2004“中国武术夏令营”6月6日下午在北京吉利大学武术学院闭营。当营员们从著名武术家吴彬手中接过“中国武术培训班合格证”书时,全场响起一片欢呼声,不少人手捧由吴彬签名,带有杰·李(美国人对李连杰的称呼)功夫图像的证书,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有的甚至请吴教练在运动杉上签名留念。吴教练看着这群金发碧眼的洋弟子在结业式上一招一式地操练武术,心花怒放,也为自已在退休之后还能为传播武术尽绵薄之力而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9.
冯玉祥与中国武术马明达在中国现代史上,冯玉祥将军以精擅练兵而闻名。1941年,周恩来在《贺冯玉祥六十寿辰》一文中写道:“先生善练兵,至今谈兵的人多推崇先生。”①这是中共中央对冯玉祥军事才能的肯定,实际也代表了社会一致的评价。冯玉祥一手培植起来的国民军...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武术从传统到现代,对于习练者水平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从传统武术的“用意不用力”到现代竞技武术的“量化”追求,都是在对评价标准找出合理的解释。然而,从武术评价的发展变化来看,表现中国武术“意”文化特质的拳意,是影响中国武术个性发展和评价习练水平的核心要素。从中国武术“意”文化特质入手,挖掘拳意形成的心理阶序过程和表达方式,找出拳意在评价中国武术习练水平中所呈现的核心要素,从而对武术习练水平的评价提供一种早已具备但未见理论的研究视角。研究指出:中国武术的“意”文化特质,是由技术之意、哲理之意、艺术之意构成,其在评价体系中分别以“拳种”和“拳意”的语系形式为表达。拳意的呈现是习练者与经验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在技术核心表达上,拳意呈现为知觉性,表达出一招制胜、点到为止的底层逻辑;在理论核心范畴里,拳意呈现为主动性,表达出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哲学素养;在文化核心阐释方面,拳意呈现为指向性,表达出含蓄化、陌生化的艺术形式。由此,拳意在外显与深层结构上达成的共识,共同造就了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审美和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