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以往研究在评价清代禁止民间习武政策时,多因循“封建统治者惧怕颠覆政权——严禁民间习武——阻碍武术发展”的解释范式而予以批判,却忽视了禁武法令中“打降”二字所隐含的另一个武术世界。厘清“打降”二字背后的史实,是理解清代禁武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在梳理清代禁武政策的基础上,从打降的产生、武艺及组织、社会危害、整肃治理等四个方面,深刻揭示清代禁止民间习武的原因。研究认为:(1)清代统治者正式干预民间习武始自雍正五年上谕的发布,此后历朝均沿袭该政策。该上谕原本无题名,其本意是“禁打降”,而非“禁武诏”或“禁武令”。“打降”最初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是对恃武为恶的打手组织的总称。(2)雍正只能算清代首位以国法形式禁武的统治者。从明末至清初,以海瑞、于成龙为代表的江南官员早已开始治理打降。但打降屡禁不止,清代中后期逐渐进化为秘密会党并蔓延至全国。(3)学界应摒弃“封建统治者惧怕颠覆政权——严禁民间习武——阻碍武术发展”这一解释范式,清代禁止民间习武是当时部分习武群体恃武为恶的行为与统治者维持社会治安的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1.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决定了武术发展的封闭性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就曾经被无数次的封禁,秦收天下兵,在民间禁武;而汉唐又尚武成风。宋代武术套路有了圈套的发展,奠定了后世武术套路的基本格局。但到了辽、金、元  相似文献   

3.
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对武举制度变迁的社会动因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武举制度自唐代创立后经历了宋、明至清始终处于"文治"的范畴之内,作为文举制度的组成部分,武举始终未能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境遇;研究进一步认为推动武举制度从诞生到废止的社会因素有三个方面:1)统治阶层维护政权以及战争对武术和军事人才的需要使武举制度得以诞生并延续;2)统治阶层始终存在着"尚武"与"禁武"之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尚武精神"的扩布;3)武术在戍边卫国维护政权稳定上功能的丧失是武举制度消亡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4.
由本刊和清华大学武术协会、博武网联合举办的现代武术论坛“清华博武论坛”于2003年3月31日在清华大学首次开讲。“清华博武论坛”是继“武术之旅”后本刊推出的又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武术系列活动。是本刊提倡武术“根植传统,服务现代”的理念的又一实践。“清华博武论坛”目的在于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振兴民族瑰宝,发挥清华大学的学术优势、《中华武术》的咨讯优势和博武网的科技优势,致力于提高武术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在高校的高知识阶层普及武术理念和技术知识。论坛将会邀请到中国乃至世界上一流的武术名家和武术明星,长期继续地举办下去,争取把清华博武论坛做成中国乃至国际上知名的、高水平的武术论坛。清华博武论坛以  相似文献   

5.
柳方祥 《体育科学》2007,27(11):78-82
借助史料论证了秦代收天下兵器是因为六国已灭,天下一统,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广大农民不再需要继续持有已废弃的铜制兵器。一些武术史论著中关于秦“收兵”是为了“禁武弱民”的说法缺乏严格的论证,存在对史料理解的偏狭。  相似文献   

6.
开办民间武馆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民间有着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武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民间武术更加繁荣兴旺。1992年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逐步建立起以武术为依托的产业实体,让武术既发挥社会效益,又产生经济效益,闯出一条武术社会化的道路,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武养武,以武兴武。”因此,我认为有组织、有计划地兴办民间武术馆校是想国家之所想,急时代之所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相似文献   

7.
武术的发展史是坎坷的,饱受统治者的摧残和禁锢,但是这一文化瑰宝却生生不息,长久流传和蓬勃发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探析影响武术发展的原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统治阶级的需要决定武艺的迅速发展,在民间禁武同时表现出较大的反弹性,带动武术的发展.武术的发展受儒家思想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使武术技法失传和拳种源流扑朔迷离.武术的发展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其生命力扎根于人们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该文主要让人们了解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 ,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推手也即搏击为其运动形式。论述了在习练太极拳时首先要了解它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 ,并要熟知 :“武”是太极拳的内涵、“舞”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没有技击含义的“舞”不是“武”、“武”和“舞”是互为基础 ,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等。正确认识太极拳中的“武”与“舞” ,尤其是“舞”在太极拳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从而 ,因“舞”而健身和有“武”而防身的双重价值得以实现 ,使太极拳运动得以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符号学的角度对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的符号形象进行解读,对“扬武”和”禁武”的原因做出解释,总结得出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超自然力量符号、暴力符号、等级符号和民族符号四种符号形式。最后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武术的发展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文龙 《精武》2005,(6):47-49
(接上期)张之江提倡武术,在张家口筹办新武术研究会,得到冯玉祥的大力支持。在新武术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冯玉祥对武术进行了专门的阐述:“武术的武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分为止、戈二字,其实质是制止横暴,停息战争。《左传》一书则载武有七德之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童……”  相似文献   

11.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现代文明病。文章主要探讨了武术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以使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武术运动对人们身体的影响,从而达到宣传和推广武术运动,让人们更加自觉地从事这项运动。  相似文献   

12.
与建立在语言概念之上的逻辑思维不同,体悟思维是人这一认识主体对于认识对象所进行的一种贯通身心的内向默会和整体把握。而以身体为实践对象,具有身心贯通性的传统武术修为,则是一种技能水平和道德修养不断得以提升的过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对传统武术修为过程的创拳、学拳、练拳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体悟思维分别进行论述后,认为传统武术修为表现出了鲜明的体悟特征。认识和把握传统武术这一思维层面的特点,对于提升个人的武学修为水平和道德修养境界都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谈武术"美"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不论是套路运动还是搏斗运动,都无不渗透着美的因素,表现美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了解其美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武术运动的审美观,也有利于人们在观赏、参与武术运动时更好地体验到武术运动美的魅力。对武术运动项目的发展创新而言也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主要从武术美的表现形式的五个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合肥市少体校武术运动员练习武术目的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少体校武术运动员参加练习武术目的,大多数是出于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在训练中提高自身的灵敏、速度、力量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以达到身体健康,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目的;少数人是为了以后能够在这个项目上出成绩,拿冠军,走职业运动员的道路或达到等级运动员,特招考入大专院校。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进步,目的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但多数人忽视了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爱的情操陶冶和武德培养,及磨炼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文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一些改变教育思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武德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承载着武术文化的内涵,体现着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武术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武术自身内部结构体系(技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武术向外的传播与推广以及传播与推广过程中对人、对社会的影响上。弘扬武德,是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是武术向外传播与推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试论武术发展的源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论证了武术发展的源动力是内部的武术搏斗交流、切磋武艺和外部的武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结果,而安全需要则是人们习武的首要动力。认识武术发展的源动力是我们发展武术运动的理论基础,对制定武术发展战略与规划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武术社团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但我们通过对目前武术社团的调查与分析认为现代武术社团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武术社团对政府依赖性明显;民办社团所占比例较小;经济独立性不强;组织结构急待完善;缺乏必要的救助及保护机制;志愿者等大量的社会资源利用效果不明显;针对武术社团的法制法规建设尚未起步,全国武术社团发展不平衡。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武术社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表现为武术的群众基础良好,社会对武术的需求特征明显,对武术社团认可度较高,在武术社团的管理层中有大量的真正喜欢武术并愿意为武术社团发展奉献的管理者。建立纯社团型协会管理体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传统武术信仰就是中国人对传统武术技艺、文化的实践以及精神追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历史学研究方法等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信仰内容、消解过程、危机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反思。研究认为:中华武术是构成中国人身体领域中的信仰,这一信仰在近一个世纪里渐渐出现了危机,信仰的危机才是中华武术发展没落的根源。结论认为:要拯救传统武术,必先拯救传统武术的信仰,即恢复民众对传统武术的珍爱。无疑,对中华武术的文化自尊、自信是恢复信仰的思想认知前提;重新找回没落的传统武术技击之道是恢复信仰的核心任务;潜心务实、拒绝虚假繁荣,回归传统武术本然才是传统武术人文精神重生的路向。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武术教育理论中武德是其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道德规范、武术行为和方法;把道德观念视为习武者的基本准则,武德以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立身正直、仁爱谦和为基本内容。高校习武者是武术爱好者中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武术运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武德教育对于习武者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描述当前社会现状,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影响的浪潮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并对这一巨大变迁之下武术发展的境遇进行分析,得出武术前进的基点,即满足人们的需求,从武术健身、娱乐功能出发,逐步走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武术的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