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英忱 《垂钓》2002,2(10):21-22
这里所说的“轻坠”与“重坠”,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坠的重量。一般来说,标又粗又大,与之相匹配的铅坠就重;标又细又小,与之相匹配的铅坠就轻。二是指铅坠的重量与浮标浮力相比而言。采用浮标与水面齐平,或浮标露水面一目、两目,甚至六目,铅坠的重量就远远轻于浮标的浮力。垂钓的灵敏度固然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钓语别解     
之晔 《钓鱼》2006,(7):27-27
剩余浮力物理学概念中子虚乌有的东西,钓鱼人却信了,所谓信则有之。在还没有人开讲《钓鱼物理学》之前“,剩余浮力”还会继续“妖言惑众”,因为到目前为止它的支持率居高不下。浮标的标示杆还没有沉水中,怎么会产生浮力?既然不产生浮力,剩余又从何从谈起?不过到现实中看一看,还真怪了,挑选浮标第一看造型、问材质,比较后认定“这支浮标的浮力大”;第二掂重量、看标尖,结论是轻的,空心的浮力大;第三查外观、看涂装,外皮薄而韧,不渗水的,浮力变化小。如果时空倒转,阿基米德复活了,也好上了钓鱼并用物理学的眼光去选择浮标,或许就用不着我们来…  相似文献   

3.
选择浮标一看造型,二测浮力,三是微调铅重看浮标的升降幅度。然而认定浮标主要是凭经验,是感性的,并由此形成了约定俗成,在词义上比较含糊,在不钓鱼的人看来甚至是荒唐的名词。其中,容易混淆和引起误解的是:浮力、上浮力和剩余浮力浮力的物理学解释是“物体在流体(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所排开的流体的重量。”(《现代汉语词典》)然而钓鱼人所说的“浮力”和评判浮标时说“这支标‘浮力’大”包含着两个内容,一是浮标入水排斥水体所产生的向上托的力,二是选用比重小于水的材料制作浮标而具有的向上浮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何蔚蓝 《垂钓》2004,(7):48-50
我们讨论浮标的时候,经常会提及浮标“剩余浮力”的概念,它是在空钩不挂饵、两钩悬离水底的情况下,用浮标露出水面的标尖目数来表示的浮标浮力。例中调空钩5目,从这个刻度到标尖顶端平齐水面所承担的鱼饵重量  相似文献   

5.
张炎冰 《钓鱼》2005,(2):26-26
选择浮标一看造型,二测浮力,三是微调铅重看浮标的升降幅度。然而认定浮标主要是凭经验.是感性的,并由此形成了约定俗成,在词义上比较含糊,在不钓鱼的人看来甚至是荒唐的名词。其中,容易混淆和引起误解的是:  相似文献   

6.
管察 《钓鱼》2009,(5):16-17
浮标在中国大陆的出现始于两岸钓鱼交流,是由台湾钓手带来的。它与传统钓鱼用浮子、立漂表达鱼讯有许多不同,通过浮标的调实现线组的二力平衡,把钓铒的运动和重量变化用标尖的升降反应出来就是破坏平衡。本业,我们是按照“羽沉知食驶”来认识鱼讯的,坠钩沉底了,不管钓线是直、曲还是斜,平躺在水面上的羽毛或其他浮的东西只有沉了或者移动才标志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标尖向上运动。一支浮标包括浮休、插脚、标尖三部分,决定其上浮能力的是浮休,所以多用比重小的木材、芦苇、羽毛和空腔塑料来制作。  相似文献   

7.
张汉俊 《钓鱼》2010,(13):32-32
2010年5月上出版的总177期《钓鱼》杂志刊载了江苏无锡严实同志的《选漂六要素》(下)一文。文中小标题“5.钓慢鱼钝些好”第二段有这样一段论述:“首先浮标要有足够的浮力,要稳定。浮力大则吃铅重,反之,相同排水量吃铅量大的意味着浮力大。  相似文献   

8.
尚立和 《钓鱼》2006,(8):24-25
刊登在《钓鱼》2006年第5期《线组灵钝的物理分析》(以下简称《分析》)一文的关于"浮标的浮力"与阿基米德定律的浮力没有丝毫冲突等说法,笔者有不同看法,今提出来与威华钓友商榷,也与广大钓友探讨。一、“浮标的浮力”与阿基米德定律的浮力一样吗?《分析》一文中说“露出水面目数多的浮力大,露出水面目数小的浮力小(指相同体积的钓组或浮标),这同阿基米德定律没有丝毫冲突”。这种说法我认为是错误的。让我们重温一下阿基米德定律的基本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  相似文献   

9.
蓝水 《垂钓》2005,5(12):18-21
前面我谈过,1997年我才买了第一支孔雀羽材质的“高档”浮标,这是一支硬尾7目短碳脚2号“世昌”品牌浮标,用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不错,于是又配了一支1号的,两支浮标当时花费了63元人民币,它们在陪我度过七载时此后,最终在2004年寿终正寝。而使用它们的过程就是我领悟那一“顿”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汤昕东 《垂钓》2008,8(2):11-12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钓法”传入内地,当时只有一种浮标——孔雀羽材质、7目软尾、身长120毫米、标脚长50毫米,钓鱼人称之为“鲫鱼标”。随着钓鱼技术的发展,以及钓具产业的崛起,不论是浮标材质或是形体,都越来越多样化。面对形形色色的浮标,该如何去应用呢?  相似文献   

11.
一支浮漂,不管是何种材质,只要其体积相同,其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便相同;在水中悬浮时,其浮力所能承载的包括其自重在内的重量亦相同。我认为,减轻漂体自重,使其浮力能多点去承载悬浮时的配铅,是悬坠钓法的浮漂应具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同体积的浮漂,漂体自身的比重小些,自重轻些为好。下面所谈的漂体形状与浮漂的倬用功能.亦与这一问颢有关。  相似文献   

12.
郅辽 《垂钓》2006,6(1):30-32
星标有两个缺点,一是随水漂移,水线斜了中鱼率受影响;二是波浪起伏,漂浮的浮子不够稳定,模糊了鱼讯。所以水库钓鱼都选择浮标,可是环顾市场却没有一支浮标是专为水库设计的,除了标尖粗、标身壮可以参考外,从造型、性能以及操作上说,我们受池钓浮标的影响太深了。  相似文献   

13.
张炎冰 《钓鱼》2004,(6):28-28
有一个疑问困扰了记者多年,就是钓快鱼的浮标能不能钓慢鱼?用钓快鱼和钓小鱼的浮标钓大鱼,在浮标调整上有没有区别?对爱好钓鱼,但没有机会参加钓鱼比赛的钓鱼大众来说,形状各异、规格多样的浮标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调标公式?  相似文献   

14.
张炎冰 《钓鱼》2004,(13):33-33
用悬坠钓组钓鱼,总是先上小鱼,而且没有办法驱赶它。有人说是钓饵雾化引起的,用硬饵、大饵钓迟钝,问题就解决了;有人归罪于浮标。说细标尖的浮标过于敏感,改用粗标尖浮标可以把小信号过滤掉。请问哪种说法正确?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说,浮标的规格只要不是太大,用它钓什么鱼都可以。但竞技钓鱼和个性化钓鱼就不同了,钓底用标身瘦长的碳脚浮标,还要看鱼的大小、离底情况和标尖反映饵重变化的能力来选择相应的规格;打浮用宽肩短身的竹脚浮标,要区别鱼的吃口和泳层变化特点在溜肩、坡肩和平肩的不同造型中精挑细拣。于是就有了浮标的套和号。浮标的套和号套,有大套和小套之分,大套是指同一注册商标中不同款式、不同功能的多支浮标的总称。如“钓鱼郎”商标下的“醉仙”包含3个款式,共22支浮标就称为大套。竞技钓手既要打浮又要钓底,还要在经常走水的大水面环境中钓混…  相似文献   

16.
张炎冰 《钓鱼》2005,(8):22-22
一般来说,浮标的规格只要不是太大,用它钓什么鱼都可以。但竞技钓鱼和个性化钓鱼就不同了,钓底用标身瘦长的碳脚浮标,还要看鱼的大小、离底情况和标尖反映饵重变化的能力来选择相应的规格:打浮用宽肩短身的竹脚浮标,要区别鱼的吃口和泳层变化特点在溜肩、坡肩和平肩的不同造型中精挑细拣。于是就有了浮标的套和号。  相似文献   

17.
贺建成 《钓鱼》2010,(12):32-32
坠体也叫坠子、钓砣、沉砣,主要有铅皮坠、保险线坠、开口坠、锥型坠等。不同的钓鱼形式有不同的设坠技巧,不同钓法的坠体设置有形状、大小、轻重、长短之分和配标与否之别。浮标是显示信号的标志,坠体是标相的制造源,不同的坠体移动走向会产生不同的标相:坠体上移,浮标上升;坠体平移或下移,浮标会走会沉。  相似文献   

18.
吴芜 《垂钓》2005,5(8):14-18
按理说,钓什么鱼就该用什么标,但面对琳琅满目和不断改型的浮标,作为初学者的我们,要想挑选一支称心如意的真就不那么容易!一支能在自然水域好用的浮标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因为到这种收费低廉、密度不高的自然水域钓鱼,我们的想法就不同了:想钓大鱼,可是长时间没鱼咬钩,怀疑这浮标是不是呆滞得过分;抛钩就有鱼讯,可老是些白鲦、罗汉,心里往往生疑——这浮标未免太贼了吧!  相似文献   

19.
管察 《钓鱼》2009,(23):12-13
浮标是两岸钓鱼交流后才被我们认识的。在此之前,凡是“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统称鱼漂,它形状多样,或卧或立,制作简单,只要能漂浮就行:然而浮标不同了,除了通过升降来反应鱼咬钩外,还具有标志水深、指示钓棚和反应饵重变化的能力,可是工作状态中浮标只有标央露出水面,识别鱼讯主要是通过标尖的升降、摇摆来认识的。  相似文献   

20.
史为林 《钓鱼》2009,(22):18-19
钓友们钓鱼,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浮标和以这个浮标为核心组成的钓组。钓组入水后标尾直立于水面,能够准确及时地反应鱼吃钩的信息。如果标尾倾斜着歪向一边,或者稍有风吹草动,标尾便东摇西晃,或者轻微的水流就能把标尾冲歪,那将是很讨厌的事。这就是浮标的不稳定现象。浮标的不稳定固然和外力的作用有关,但外力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要考虑的是浮标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