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3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列为中国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以后,中国的电子竞技运动得到迅猛发展.为进一步适应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于2006年9月27日颁布了《全国电子竞技竞赛管理办法》等五大管理规定.为了进一步阐明电子竞技的概念和定义,通过对电子竞技运动和网络游戏对比分析,主要阐明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和形式、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管理和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未来,为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与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对国内外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应加大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宣传、提高电子竞技运动水平、加快产业步伐、完善电子竞技运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新兴数字化教育--电子竞技运动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网上检索法和逻辑分析法,综述了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国内外发展现状,从数字体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电子竞技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趋势,着重提出了发展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新闻收集法,对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论为:电子竞技运动大力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且将传统的休闲娱乐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此类项目的竞技水平处于国际顶尖地位,但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尚处在发展阶段,政府的重视程度欠佳,竞赛市场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当务之急是如何合理地规范和引导电子竞技运动及其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任文  王伟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0):109-110,122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电子竞技运动运作体系的发展现状及产业盈利模式进行了分析,找出致使我国在电子竞技运动规范管理和产业链的开发力度等方面发展滞后的原因,提出解决我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发展滞后的对策,使我国电子竞技运动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关于电子竞技运动概念以及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沂 《体育师友》2005,(5):56-57
2003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宣布电子竞技运动为我国第99个正式体育竞技项目.目前,在我国,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业的高度发展,虽然电子竞技运动还处于民间自发状态,并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管理,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名目繁多的电子竞技大赛层出不穷,相关网站的逐步建立完善,电子竞技运动已经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运动.而且更为可喜的是,我国有关部门正在加紧步伐创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电子竞技大赛规则、规程以及相关管理办法,以统一和规范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迅猛发展中的体育化现象,我们体育理论作有必要对它加以密切关注,不断地探讨、研究有关它的内在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经济、化诸方面的影响,以使我国的电子竞技运动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7.
电子竞技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凭借其自身激烈的对抗性和较强的虚拟性,在全球迅猛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电子竞技市场开发仍处在起萌阶段,而国外电子竞技运动在政府和赞助商的大力支持下,早巳获得快速发展,在北美、欧洲尤其是韩国电子竞技产业已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外电子竞技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途径给与了剖析,探讨了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现状及发展途径。研究表明:我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的基本途径是政策鼓励、走市场化之路和实现行业自治。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电子竞技运动在我国群众基础薄弱的情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出人们认识上产生误区的原因;指出电子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局限;并对电子竞技运动作为新型体育项目的重大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市场开发需要的条件,市场开发特征,以及电子竞技运动市场开发的价值入笔,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电子竞技运动及其市场开发的无限潜力。最后得出开发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市场的价值,从而使电子竞技运动真正地走向市场,融入市场,使其发展不断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1.
电子竞技正式成为体育竞技项目已有四个年头,对现今电子竞技运动与游戏区别的主流认识的观点提出质疑。从本质、目的、方式的角度上分析了电子竞技与游戏的差别,并站在电子竞技发展的历史高度上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竞技体育的本源、竞技过程、竞技结果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竞技体育出现的异化现象;同时通过竞技体育的异化来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德育价值和人文价值,并以人本位思想来指导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回顾,分析了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组织和运作机制,探讨了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文化内涵。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竞技体育是美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高校竞技体育承担着传播体育文化的重任;高校竞技体育创造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先进、组织合理、运作规范,保障了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了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建议我国建立高校体育联盟,推动高校联赛的市场化,扩大高校竞技体育筹资渠道,完善高校竞技体育的师资聘用制度和学生运动员的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14.
“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在总结梳理我国竞技体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后奥运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宏观背景的变化与构建和谐体育的新任务,通过系统分析,为我国"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总结了7条宏观对策:(1)实现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先行;(2)实现微观举国体制向宏观举国体制转变;(3)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转变;(4)实现竞技体育一元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变;(5)实现由追求奥运会金牌数量向追求奥运会金牌含金量的转变;(6)实现运动员管理由社会本位向运动员本位转变;(7)实现运动训练由科技攻关向科技先导转变.  相似文献   

15.
从公共社会政策的视角出发,对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价值。德国是体育运动发展比较发达的国家,体育被纳入了社会政策的范畴,许多城镇都会进行专门的体育发展规划。本文首先概述了德国体育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德国体育政策规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且以著名的金融城法兰克福为例,从体育赛事、体育组织和体育空间的3个层面讨论了体育政策是如何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的,并推动了体育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后,本文探讨了德国的体育发展政策以及规划对于中国体育发展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提高中国体育保险的核心竞争力与整体实力,是为了更好地迎接中国加入WTO后国际保险组织对中国体育保险市场的挑战。通过文献资料和市场调研.提出影响中国体育保险业发展的4大瓶颈和我国体育保险业发展的思路,应在体育保险功能、理论体系、监管机制和服务体系上创新,更好地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服务,提高我国体育保险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强 《体育学刊》2012,(4):30-38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在产业结构、产业机制、产业政策、产业布局和产业统计等方面存在问题。研究认为:(1)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当前是合理的,应大力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高级化;(2)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是体育用品业,而非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健身休闲业;(3)我国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机制应是内部放松体育部门的政府管制,外部加强体育部门与相关产业部门的政府主导;(4)"四分开"是中国体育产业当前最重要的制度改革原则;(5)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应是一种主要以生活性服务业为总体定位的体育产业功能区;(6)当前应加强体育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出台后续配套政策;(7)应积极研发我国"体育卫星账户"统计系统。  相似文献   

18.
体育强国是对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评定。其要素主要包含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人文等。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事业的现状和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得出新时期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应以人文本,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调整和促进竞技体育结构,优化发展学校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19.
智力运动会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赛事,在我国已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目前国内外智力运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简述,明晰智力运动在世界竞技体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依此引发了一些必要的反思,提出一些适合我国智力运动发展的对策,为备战2011年在武汉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体育快速发展,体育运动划分不断细化,一个全新的运动项目群———亚专项体育突显出来。从亚专项体育基本概念、内涵、特征及其基本关系进行阐述,认为一种专项体育运动可以有多种亚专项运动形式存在,在竞技体育、民族体育及一般性体育游戏之间,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处于不断简化、还原、兼容、拓展等演变中。在训练、健身、教育、娱乐、休闲等领域,积极、科学、合理地运用亚专项体育理论,能够促进体育尤其是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