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挺举上挺阶段的功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挺举上挺阶段运动员的输出功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发力阶段运动员单位杠铃重量的平均输出功率和最大瞬时输出功率对上挺时杠铃的最大速度起决定作用。本研究还确定了最大瞬时输出功率,杠铃重量与杠铃最大速度和最大升高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了预蹲制动阶段的力学参数对发力阶段最大瞬时输出功率的影响,并应用功率参数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挺举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最后名次,可见加强挺举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提高青少年运动员上挺能力的相关措施,旨在为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提供参考。1提高上挺能力的措施1.1安排借力推的训练借力推是上挺的一个辅助动作,它是在最短时间内全身爆发出最大的力量,使杠铃以最大的速度上升  相似文献   

3.
浅析挺举上挺技术动作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调查法对国内外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挺举上挺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挺的关键所在是预蹲动作,在预蹲过程中应保持身体重心与杠铃重心垂直向下运动,而且要迅速地由预蹲中的制动转为上挺发力。制动是预蹲与发力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制动时应做到尽快地由预蹲的退让性工作转化为发力阶段的克制性工作,这是上挺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举重比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不少举重运动员在挺举中能将大重量的杠铃很协调地提至胸上并轻松地从下蹲中站起,但往往在上挺成功的边缘(分腿支撑的瞬间)突然失败;然而,也有这样的运动员,从下蹲中站起时非常吃力,但却能以良好的上挺技术和顽强的意志出人意料地将沉重的杠铃稳固地举起。上述两种现象,反映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上挺效果。这里关键在于上挺预蹲动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同时进行爆发力训练与有氧耐力训练所产生的效果,本研究以14名耐力运动员为实验组(E)、14名耐力运动员为控制组(C)进12周的训练,实验组除15%爆发力训练代替传统耐力训练外,其余训练内容相同。结果发现:5 km跑成绩与RE在实验组明显提高(P<0.05),控制组无差异;5 J在实验组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控制组下降显著(P<0.05);VO2max在控制组显著性提高(P<0.01),对实验组变化不明显。混合控制组与实验组数据发现:5km跑时间与RE存在中度负相关(r=-0.54)。结论:同时进行爆发力与耐力训练在不改变VO2max的情况下可以提高5 km跑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通过位移和速度传感器对举重专项练习的实时测试,获得举重运动员发力上拉杠铃的力学数据。结果显示运动员提拉杠铃的最大高度、最大速度和提拉重量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最大速度出现的相对高度因人而异,彼此显著差异;最大力、最大功率与提拉重量没有明显相关关系。通过次极限重量的回归估计,可得到每个运动员的极限提拉重量。分析表明此极限重量与每个运动员的抓举挺举成绩显著相关,从而较细致的量化运动员的提拉能力;在次重量练习过程评估运动员的能力增长状况;有效地监控训练效果,客观地评价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举重比赛中,运动员都要举起力所能及的最大重量。这时个别运动员常发生短时间失去知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去在推举中发生较多,现在推举比赛取消了,而在挺举提铃至胸后,杠铃停放在胸上准备上挺时也有失去知觉的现象发生。一旦失去知觉,就无法控制杠铃,杠铃会脱手掉下,人也会随之跌倒。不仪直接造成试举失败,而且如果保护不及时也有发生伤害的危险。运动员的实际体验是,大重量压在胸前颈下锁骨上时,眼前出现闪灼的光圈,头脑眩  相似文献   

8.
江华 《中华武术》2013,(5):56-57
现代训练学迅猛发展,体能训练已成为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训练。篮球的力量训练及营养策略对发展身体素质有很大的作用。一、爆发力训练爆发力是肌肉在最短时间内产生强大力量的能力。爆发力训练时,肌肉参与能量供应的是磷酸肌酸(CP),这种能源物质动员非常快,但仅能维持几秒钟的时间,在突破上篮、快攻、快速启动、快速变向、跳投时,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上肢爆发力一般采用快速俯卧撑、快挺杠铃,中等重量快速推杠铃。次数一般在8~10次左右,组数为4~6组。要求运动员发力迅速,力量连贯,必须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最大的力量。下肢爆发力一般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国家举重队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科技支撑及举重的运动训练乃至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德国SIMI-Motion7.50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廖秋云打破世界纪录的挺举技术动作视频进行解析,解析的采样频率为50 Hz,运用截断频率为6Hz低通滤波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使用DLT计算空间坐标。结果:①廖秋云提铃至胸阶段的技术堪称完美,准备姿势合理,引膝动作完成质量高。采用积极的伸髋发力,且躯干角度保持80.27deg至77.62deg之间,有利于腹背肌群参与发力。屈髋屈膝接铃,杠铃回落距离为身高的19.61%,属于合理的杠铃回落距离。②上挺阶段,过渡阶段和预蹲制动阶段用时过长。准备姿势站距的调整将降低杠铃所需送达的最终高度,且有利于上挺动作的稳定性。其箭步式上挺杠铃回落距离仅为9.80cm,回落距离小,且双足构成的稳定区域面积大。发力时两心距离控制在3.1cm内,属于理想距离。站稳起立时段末,杠铃向右偏移达17.70cm,对其支撑可能存在隐患。③总体上看,廖秋云的技术优势在于躯干角度控制得当,两心距离始终较近。下肢关节角度变化趋势合理,伸髋发力的方式正确。④廖秋云技术优势明显,但成绩仍具有上升空间。建议优化时间结构,缩短过渡时间,避免额外的能量消耗。缩短预蹲制动时间,提升下肢离心收缩转向心收缩的能力。站稳时段的杠铃横向偏移过大,提示进行左右侧肌肉体量测试评价,并加强弱侧肌肉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录像解析、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举重挺举预蹲上挺中创新型技术——“双屈式”上挺技术进行了科学研究。认为“双屈式”上挺技术通过屈膝预蹲时配合相应的屈髋和翘臀的动作,使预蹲发力蹬腿同时能够辅以较大的伸髋动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腰背及腿部力量,加大了杠铃最后的上抛速度,从而能够提高上挺成绩;预蹲屈髋时杠铃重心水平前移导致的人体和杠铃总重心的前移,可以通过适当的翘臀动作予以弥补,以保持总重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实验对象为接受专业和业余训练的运动员68名(男),采用MONARK868功率自行车作为测试仪器,以Vandewall(1987年)建立的F—V方法测定最大功率。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力(P_o),速度(V_o)值的大小及其组合模式与他们所具有的无氧能力强弱和他们从事的项目有关。同时也提示,利用F—V测试方法提供的P_o,V_o值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评定不同对象的无氧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举重抓举和下蹲翻运动学比较与用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对参加2003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的10名运动员的抓举和下蹲翻进行运动学分析并对力量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运用逆向动力学方法对两种技术动作的主要关节的净力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膝关节角度在提铃离地时刻有显著性的差异;对力量参数回归分析表明,运动员抓举杠铃重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所能够输出的最大功率,而运动员下蹲翻杠铃重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杠铃的作用力的积累过程;对于抓举和下蹲翻动作髋关节净力矩分析表明,对于抓举,髋关节最大净力矩与对应此时刻的髋关节角度呈负相关,而对于下蹲翻,髋关节最大净力矩则与所试举的杠铃重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从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两方面对女子举重箭步挺进行研究,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认识和寻找适合自己的上挺方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三维录像和三维测力台同步测试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箭步挺下蹲撑铃点高,人体重心下蹲撑铃不太迅速,杠铃上升距离长,所需杠铃上升速度大。但是箭步挺撑铃的前后稳定角及平衡角大,稳定性高,稍有不慎也不会导致动作失败。箭步挺撑铃和起立时间较短,起立距离也较短,消耗的能量少。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work, we describe a simple coarse-grained model of a barbell that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qualitative role of bar bend during a jerk. In simulations of this model, we observed a narrow time window during which the lifter can leverage the elasticity of the bar in order to lift the weight to a maximal height. This time window shifted to later times as the weight was increased. In addition, we found that the optimal time to initiate the drive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time at which the bar had reached a maximum upward velocity after recoiling. By isolating the effect of the bar, we obtained a generalized strategy for lifting heavy weight in the jerk.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one-repetition maximum (1-RM) and muscle activity in three chest-press exercises with different stability requirements (Smith machine, barbell, and dumbbells). Twelve healthy, resistance-trained males (age 22.7 ± 1.7 years, body mass 78.6 ± 7.6 kg, stature 1.80 ± 0.06 m) were tested for 1-RM of the three chest-press exercises in counterbalanced order with 3-5 days of rest between the exercises. One-repetition maximum and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of the pectoralis major, deltoid anterior, biceps, and triceps brachii were recorded in the exercises. The dumbbell load was 14% less than that for the Smith machine (P ≤ 0.001, effect size [ES] = 1.05) and 17% less than that for the barbell (P ≤ 0.001, ES = 1.11). The barbell load was ~3% higher than that for the Smith machine (P = 0.016, ES = 0.18). Electrical activity in the pectoralis major and anterior deltoid did not differ during the lifts. Electrical activity in the biceps brachii increased with stability requirements (i.e. Smith machine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有关举重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比赛时大部分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抓举强、挺举弱,而造成挺举弱的主要原因是上挺失败.就上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逐一提出解决问题的训练方法,并通过运动员实验前后成绩比较,证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德国IsoMed 2000等速肌力测试仪,对17名健将(健将组)和18名一级(一级组)男子举重运动员进行双侧髋、膝和踝关节60°/s、120°/s、180°/s和240°/s向心、离心(每种角速度5次)测试。探讨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下肢关节不同角速度等速肌力的特征,比较健将与一级组间差异,对健将组下肢关节相对峰力矩与相对专项成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建立抓、挺举与峰力矩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髋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抓举呈高度显著正相关,髋关节中速(120°/s)、膝踝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抓举呈中度显著正相关,而踝关节相对屈绝对力呈中度显著负相关;髋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挺举呈高度显著正相关,左膝(挺举弓步腿)相对中速(120°/s)、爆发力和踝关节相对爆发力与相对挺举呈中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