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体操部分     
第一章体操概述一、体操的定义体操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通过徒手,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进行各种身体操练,完成各种类型和不同难度、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单个或成套动作,借以实现体育任务的一种手段。二、我国古代的健身体操简述健身体操是我国古代体操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强筋骨防疾病。在古代健身体操发展具有代表意义的有:1、古代医学名著《内经》中的“导引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导引术启发瑞典林格创立医疗体操,对这一从国外流传到国内的观点的研究在我国至今几乎是一片空白.通过阐述林格创立医疗体操时的主要背景,对比导引术与林氏医疗体操的基本特征,并详细地分析了国外相关的论断后,发现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论断.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导引术启发瑞典林格创立医疗体操,对这一从国外流传到国内的观点的研究在我国至今几乎是一片空白。通过阐述林格创立医疗体操时的主要背景,对比导引术与林氏医疗体操的基本特征,并详细地分析了国外相关的论断后,发现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论断。  相似文献   

4.
人类最初体操活动的萌芽,是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中产生,在社会发展中推动了萌芽状态体操的发展.古代中国虽无"体操"一词,却有类似体操的"养生"、"导引"和"舞蹈游戏"等健身活动.中国古代体操比西方古代体操要早几百年至上千年,其具有养生健体,从属社会和技艺高超等特色.  相似文献   

5.
1973-1984年,中国湖南省和湖北省出土了2000年前的帛画<导引图>和竹简<引书>.通过资料查阅、文物资料复原、对比研究等方法,解明了帛画<导引图>和竹简<引书>中使用器械等术式治疗的疾病名称、术式名称、动作过程等问题,为正确解读汉代器械导引术,丰富古代医疗体操内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这套导引养生功是笔者的恩师、已故著名武术家和养生家陈盛甫教授创编的。他将古代的导引术、吐纳、太极拳、传统医学以及现代健身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广泛的教学和多年的实践,证明这套导引养生功精简易教、易学,最大的好处是健身去病效果显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传统养生的方法,在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有大量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关于饮食、起居、劳作、房室、情志的调摄、呼吸、导引、按摩等锻炼,以及药物和针灸的使用等记载。随后,汉代张仲景调调养生要重视饮食调理和饮食卫生。东汉华佗则提倡导引术,他在总结前人导引术的基础上,创编“五禽戏”体操,主张通过运动锻炼来保养身体。  相似文献   

8.
张翠 《体育科技》2004,25(4):41-44
中国传统健身术是以经络学说、天人合一学说、生命学说等理论为基础 ,通过调身、调心、调息 ,导引气机、导引呼吸、导引形体 ,使人体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维持和增进身体健康的一类专门锻炼身体的方法。其不仅在理论上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牵引和指导 ,而且也在行为方式上受其规范。传统健身术实质上就是一类调节术、平衡术、导引术。  相似文献   

9.
导引术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医疗保健体操,是养生方法的集中体现。本文阐述了导引术的形成、兴起和成熟的发展过程。我国古代导引术以其精深理论、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方法而闻名世界。我国传统导引术,讲求性命双修,神形俱养;注重两大神经系统并协发展;在运动方法上,运用并创造了一套对神经系统进行训练与锻炼的内动、静动及两者结合的有效的运动方式;强调适量或适度的人体外运动等特点。正因为它具有这些特点,所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延承不绝,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导引强身功     
1972年,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发掘出约2100年前西汉时代的墓穴。墓中发现一具50岁左右的妇女遗体及大批陪葬品,包括一幅绘有44名男女手舞足蹈的布画。这画的内容经考证,系当时盛行的一种导引,亦即中国古代的健身术。1923年出生在天津,现定居台湾的著名气功大师张志通先生,他自幼习武,拳艺超群,曾任天津国术馆馆长。他根据这些图画的动作,对照中国武术的“动功”,并配合五行通臂拳中丹气门的动作,经过十余年潜心研究和刻意实践、终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重视不够,体育文化交流不足,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重视不够,对民族传统体育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对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改革力度不够。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形成以运动会为周期的竞训体制。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汉学、中国武学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汉学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问,应不仅指国外,亦应包括中国人从传播介绍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国武学是研究中国武文化的学问,不仅是习研中国武"术",亦是研究中国武"道"的学问。中国武学应不仅是中国人,亦应包括国外对中国武文化的习练研究。中国武学在汉学大家庭中占据重要位置,应推动汉学与中国武学的相互促进、共得弘扬,意义重大。一方面,汉学界应关注中国武学的发展,给予中国武学诸多营养的同时,也从中国武学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武术工作者、研究者应以更开阔的视角开展武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工作,已经有此视角的武学家们应更多地关注整个汉学界的发展并深入参与进汉学研究大家庭来,与汉学界同仁一道为汉学的发展做贡献。国家文化部、汉办、国家武术研究院等相关组织工作部门应重视对这一工作的开展和促进,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契机。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国学视野下对中国武术的属性进行解析,研究得出:传统文化内涵是武术与国学的最大结合点;武术"武以成人"的教化目的与国学对君子人格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武术是一种对外推介的民族文化符号,与国学同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武术具有国学属性,理应与国画、国剧、国医、国艺一样作为国学"术"的部分来认识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论述中国武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预设。表明:改变中国武术教育的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术继承、弘扬和发展,必须强化中国武术教育在教育整个过程中的"必须性",牢牢树立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必须使游离于国学之外的中国武术教育回归到国学范畴中,强化武术教育的"国学意识";必须在大的教育体系中认识到它与西方体育的根本性差异,树立武术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意识";必须认可中国武术中的文化传承使命大于技术传承,牢牢树立武术作为教育的"文化意识";必须明确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载体是"拳种流派",牢牢树立武术教育选择上的"拳种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中国武术作为民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润泽。文章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及理论,试图从传统哲学的视角来解读中国武术,以此来强化人们对中国武术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家园,是实现"健康中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以武术、太极拳、八段锦、导引术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实现人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和娱乐身心的有效手段,也是凝聚民族情感、促进文化认同和实现文化传承的有益路径。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传承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城镇化、认同焦虑、受众单一和推广危机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必须克服的挑战。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要建好三个点、抓住两条线、形成一个面,做到点线面全覆盖和相结合,形成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齐抓共管的良性治理体系,是解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日渐式微、难以进入社区和推广治理效能不高的政策路径,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和落地生根的关键路径,还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进行研究,探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一般理论问题,通过对武术套路教学技能的界定,参照武术套路教学的特点对武术套路教学技能进行分类,制定武术套路教学技能的培养原则和武术套路教学技能培养的阶段,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专修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环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运用理论和实践的透镜,来提供一个分析中国移民余暇活动,尤其是民族舞蹈的新视角。它揭示出在移民过程中,中国女性要面对的冲突和挫折。该研究证明中国女性移民试图运用舞蹈作为娱乐自我的一种方式,同时在北美推广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地理背景下萌芽、发展的中国传统体育,是和西方体育体系相对的。中国传统体育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审美特征。中国传统体育是由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使用的,它存在与民俗生活的各个角落当中,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精、气、神"的重要体现。从文化、审美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明晰中国传统体育的组成和内涵。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有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外来武技的影响,使武术面临严峻的危机;世界范围内文化竞争引起的武术文化的争夺、流失、自信和自觉,需要武术界引起注意;武术进入奥运有利亦有弊,利在于文化的融合、对话以及东方文化给奥运会的贡献,弊则在于武术本色的淡化失却;武术教育是当今武术界面临的重点课题,应在广大青少年中通过武术教育来培养品格和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