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松绪金 《武当》2013,(7):19-20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授,都是先教桩法和步法。当年杨禄禅先师入宫府、旗营教拳,亦是先桩步后拳法。"桩"和"步"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重要环节。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有十八种,即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钓步、副步、倒插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绞花步(套步)、斜步、敛步、追步、冲步。歌诀曰:"坐曲撤碾钓副插,连仙分翻坫塌绞,斜敛追冲十八步,轻灵转动捕鼠猫。"前辈练拳先练桩功筑基,下肢增力量,身体稳固。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在行拳走架中,变动步型时,脚前掌虚离地面(或擦地)以脚跟为轴向外转动为磨转,脚跟虚离地面(或擦地)以脚前掌为轴向内转动为碾转。这两种转动,若以  相似文献   

3.
梅永顺 《武当》2011,(9):13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的拳式名称,虽然与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拳式名称相同,但是拳式动作却是不尽相同或大同小异,这里介绍的"搂膝拗步"只是其中的一个拳式动作。在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搂膝拗步之拳式动作简单松柔,用意不用力,运行轨迹走的是正面方向。与之相比,我所习练的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  相似文献   

4.
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拳谚也说“步不稳则拳乱”,这些都充分说明,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步法动,全身才能动;步不动,其他无从动。否则,定会被动失势。  相似文献   

5.
王继振  刘羽羽 《武当》2014,(9):62-63
2014年4月,《武当》杂志刊登了唐才良先生的《谈谈太极拳的统一问题》一文。文中提到了老前辈濮冰如指出的24式太极拳移动脚跟的问题。杨式太极拳以脚跟为轴,脚跟是不该随便移动的。杨式太极拳拳理的最高要求即是“根基在脚”,这是不争的事实,说的在理,强调的有说服力。褚桂亭先辈谈到,杨澄甫宗师当年对初学太极拳的学员,要求他们周身放松,身正体顺,目光平视前方,步稳,含齿颈上顶,自然呼吸,用意不用力,对身体功架及脚跟虚实变换的要求非常严格。  相似文献   

6.
林俊岸 《武当》2015,(2):28-29
(接上期)二、杨式太极拳之风格与陈式太极拳完全不同,没有传承关系对太极拳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拳架风格、练功内涵及功用技击完全不同,说杨式太极拳传自陈家沟,杨氏门人也都疑虑不解。于是有人便编造说,杨禄禅为了教授王府公子,故将刚猛之陈式太极拳改成轻绵绵的太极拳,此纯属主观臆测。杨禄禅在未去北京教拳时,其拳便被家乡百姓称为"绵拳",何来改拳之说。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公之于世,其传言不攻自破。府内派十套拳,并无一套与陈氏  相似文献   

7.
刘习文 《武当》2007,(9):32-33
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认为"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亦有研究吴式太极拳的方家认为,"吴式太极拳源于宋氏太极拳"。笔者以为:宋拳不是杨拳,亦非吴拳;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8.
一、吴式太极拳的步型正步:左右两脚平行.脚尖朝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后脚尖在八方线的中心交点.前脚跟在45°的隅线上为正步。这是面向正前方的步法,其正确的间隔距离是两脚间隔宽约一脚,脚尖和脚跟距离为一脚长(图1)。  相似文献   

9.
名家信箱     
山西长治王伟斌(000415号会员)来信;学习了太极拳名家讲堂《杨式太极拳精解》收获很大,现有两个问题向崔仲三老师请教。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可否称为杨式太极拳?为什么?为什幺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的一些动作和传统的杨式太极拳不一样?如脚尖的翘与不翘、立掌前推与斜掌前推、实腿转脚与后坐转脚,动作不一样,是否技击作用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刘伟 《武当》2011,(6):3
2011年4月23日~24日,为期两天的第三届"赵斌杯"太极拳邀请赛在武汉市二中体育馆隆重举行。本次大赛由武汉市老年体协武术专业委员会和武汉市传统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共同主办,由武汉市赵幼斌杨式太极拳咨询中心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45支代表队,516名杨式太极拳选手参加了此次比赛,还有美国、香港等地的239名拳友应邀专程来汉观摩。开幕式上,武汉市老年体协主任吴玉梅女士和武汉市传统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海平  相似文献   

11.
周英南 《武当》2011,(7):16-18
(接上期)三、手法、招式杨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手法说明,《拳书》第7页)关于杨式太极拳的掌,拳家们的要求不尽相同。有的说手指自然张开,微曲……;有的说手指向掌心侧微曲,不伸直……等等。拳论日:"其根在脚,发于腿,  相似文献   

12.
樊振 《武当》2013,(11):24-25
武术中评价拳法的谚语日:“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这说明,走步是太极运动的基础和先导。太极拳强调劲起于脚跟,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而手,上下相随,完整一气。所谓下盘决定上盘,步法对,身法才对。否则,根基不稳,地动山摇。因此,增强脚上的功夫,练好太极走步十分重要。那么如何习练好太极走步呢?笔者认为,除平时打好马步、弓步、丁步、虚步、仆步,独立步、进步、退步、横步、斜步、跟步、垫步等步型步法基础,加强桩功、行步锻炼,  相似文献   

13.
云南 《武当》2014,(8):21-22
每当提起杨式太极拳的源流,就有人大言不惭的大放厥词,说杨式太极拳是从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衍化而来,其根据就是因为杨露禅当初去陈家沟找陈长兴学拳,拜长兴为师,学的就应该是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相似文献   

14.
郭宝洪 《武当》2011,(1):18-19
除"金刚捣碓"之外,"斜行拗步"是陈式太极拳另一个最具特色的拳式。所谓"斜行",是指上步时形成的身体上下肢之间的角度方位,相对"正行"而言;所谓"拗步",  相似文献   

15.
揽雀尾是杨式太极拳重要的拳式动作之一,起势之后,第一个就是揽雀尾,而且在整个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多次重复出现,足以说明这个拳式的重要性。在其他一些流派的太极拳中,揽雀尾被称为"懒扎衣"。杨式太极拳之所以把这个动作称为"揽雀尾",我认为是为了表现这个动作的轻柔沉稳、活泼灵敏,它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太极拳的稳健灵活特点。揽雀尾动作尽管复杂,但是,其基本内容就是掤捋挤按,表现了太极拳四正手法和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松绪金 《武当》2008,(12):19-20
杨式太极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论述“上下相随”时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练习谈》中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脚的步型步法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  相似文献   

17.
吴家新 《武当》2003,(1):3-8
杨式传统太极拳综合老架"108式",及拆解的"定步十三式"、"动步二十五式"和"动步四十式",是中华武术宝库里一颗灿烂的明珠。是杨班侯先师与杨健侯先师共间研创,由杨健  相似文献   

18.
朱道琼 《武当》2013,(6):32-33
在中国,源自武当山张三丰的"杨式太极拳",从乡村带到京城而彰显于世的第一人是杨露禅。其孙杨澄甫"大器晚成",40岁后尽得真谛,被称为近代"中国太极第一人"。澄甫高徒傅钟文于1963年著《杨氏太极拳》,1989年著《杨氏太极拳教法练法》,他不仅将杨式太极拳套路定型,而且提出练法要领240多条、练法要求230余条、易犯毛病及纠正方法220余条、技术分析110多条,成为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钟文之子傅声远,9岁自河北永年到上海随父习  相似文献   

19.
“摆莲腿”是绕纵轴旋转的武术跳跃动作。它的完整技术包括弧形助跑、蹬地起跳、空中动作和落地四部分。要使“摆莲腿”腾得高、旋得快,技术关键在于弧形助跑的最后一步和蹬地起跳。“摆莲腿”弧形助跑最后一步的技术要求是助跑最后一步必须沿着助跑的弧形上步,脚尖外展,脚跟先着地;膝伸直、挺  相似文献   

20.
在“简化太极拳”的二十四个式子中,有十四个式子二十三次在定式步型或过渡动作中运用了弓步。由于弓步的频繁出现,使初学者在迈步时脚落点往往不到位,形成前后脚在一条直线上的“走刚丝”或将脚迈到中线的另一侧成“拧麻花”状的错误弓步。所以,区别、掌握正确的弓步步型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问题。1.弓步的含义前腿屈膝前弓,膝部不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两脚横向距离10~30cm,后脚脚跟外展,使脚尖指向与中线的交角成45°~60°左右。两脚的横向距离是指形成弓步之后,前脚脚掌顺向的延长线与后脚脚跟之间的距离(如附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