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中医学研究发现,肝脏与运动性疲劳紧密相关。已有诸多学者指出,运动性疲劳的整体功能状态改变.有赖于五脏的共同调节,在五脏中肝居于核心位置。五脏中与运动性疲劳有直接与间接关系较密切者,当首推肝脏,疲劳产生的根本在肝的调节功能失常。本文较全面的综述了中医肝脏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旨在为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以及提高机体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调节机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运用中医药原理,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辨证分型、五脏调节和方药筛选规律进行探讨。认为运动性疲劳有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的发生过程,并发展成慢性疲劳综合症;根据整体功能态的改变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脾不调型、气阴不足型和湿热内生型;调节机制以肝为核心,有赖于五脏功能协调;根据辨证立法和以法选药的原则,筛选了缓解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常用方药。  相似文献   

3.
王永梅 《体育科研》2012,33(3):78-81
运动性中枢疲劳已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神经生物学新技术的发展,运动性中枢疲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已提出了几种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关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敏感性物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阐述了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与运动性中枢疲劳之间的关系及其疲劳消除方法,以期为运动性中枢疲劳的消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周斅激 《安徽体育科技》2005,26(4):75-76,79
硒是人体所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近年来随着硒对人体更多生物学功能的揭示及运动性疲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硒在防治运动性疲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运动营养学方面的关注,就目前硒与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前景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与诊断研究   总被引:72,自引:5,他引:67  
在查阅中医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对169名国家及省级优秀运动员出现的运动性疲劳证候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总结出5种常见的运动性疲劳证候:筋肉疲劳酸痛证、运动性失眠证、运动性脾胃功能失调证、肾气不足证及月经失常证,并结合运动性疲劳证候的生理性特卢、,制订出诊断标准。作者认为运动性疲劳证与内伤虚劳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本质主要与脾、肾根本机能变化或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生物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并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人们仍在不断地探求其产生的运动生化和生物学机理,并且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从而也产生了多种比较成熟的说法。本文就运动性疲劳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所下的结论认为:运动性疲劳是机体生理过劳的机制问题,对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关系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论述,为促进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入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7.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中医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景利 《辽宁体育科技》2005,27(6):42-42,45
运用中医药原理,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辩证分型、五脏调节和方药筛选规律进行探讨。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经过了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的过程,并可发展成慢性疲劳综合症;根据整体功能状态的改变,运动性疲劳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脾不调型、气阴不足型和湿热内生型;中医调节机制以肝为核心,有赖于五脏的共同调节;根据辩证立法和以法选药的原则筛选缓解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常用药方。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是当代竞技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运动性疲劳单项评定和系统恢复作一阐述,目的在于把训练和其后的恢复过程统一起来作为一个训练的整体,加速运动性疲劳的恢复速度,提高有机体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个世纪以来,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预防及恢复手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四川省散打队五名队员为对象,采用追踪实验法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生理生化和心理等指标和手段,对运动员运动性疲劳进行综合科学监控。研究结果认为,将整体监测与个体监测配合运用,是监测运动性疲劳的可靠手段;而将生化指标与心理指标结合使用,是监测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手段。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和心理指标对散打运动员进行综合监控,其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生理生化指标或心理指标。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与消除手段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训练就没有疲劳 ,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因此 ,适宜的疲劳与合理的恢复是提高运动能力的关键。随着科研方法的不断进步 ,研究发现 ,机体进行大强度运动时 ,体内氧自由基的大量增加是导致运动性疲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寻求简便、快捷又无毒副作用的清除体内多余氧自由基的方法势在必行。通过文献资料法 ,从生理角度 ,对运动性疲劳的定义、产生机制及其消除途径进行了全方位地研究 ,为全面系统地认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筛选出一些对消除运动性疲劳较为有效的手段 ,以供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综述的研究方法,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出发,以中医脏腑学为依据,论述了脾肾与运动性疲劳,心与运动性疲劳,肝与运动性疲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与消除手段的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训练就没有疲劳,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因此,适宜的疲劳与合理的恢复是提高运动能力的关键.随着科研方法的不断进步,研究发现,机体进行大强度运动时,体内氧自由基的大量增加是导致运动性疲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寻求简便、快捷又无毒副作用的清除体内多余氧自由基的方法势在必行.通过文献资料法,从生理角度,对运动性疲劳的定义、产生机制及其消除途径进行了全方位地研究,为全面系统地认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筛选出一些对消除运动性疲劳较为有效的手段,以供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14.
运动性疲劳概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个世纪以来,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课题,本文旨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有关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疲劳的产生机制与学说、疲劳的测定与判断、疲劳的恢复与预防等做了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15.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现象,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外周机制与中枢机制.影响运动性中枢疲劳发生发展及恢复过程的因素很多,文章重点阐述了不同运动状态下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与中枢疲劳、环境温度及运动对中枢机能的影响,以及营养补充促进中枢疲劳恢复的作用与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6.
运动性疲劳与pH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兴裕 《山东体育科技》2003,25(4):34-35,42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众多研究表明,pH的下降与运动性疲劳具有很高的相关性。PH值的下降可通过影响骨骼肌、脑、心脏、呼吸、肝脏等器官系统而促发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研究发现当前运动性疲劳的定义在定位、翻译、起源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提法不科学,并明确指出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研究宏观上包括两个方面,即"运动性疲劳的监控"和"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诸多研究在探讨"过度训练"时,不应该忽略对"疲劳"或"运动性疲劳"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健脾生血中药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探讨了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素的变化,研究了健脾生血中药在改善类脾虚、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的同时,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选用1.5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约160g,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组(E)、自然复健组(NR)、药物复健组(MR),每组15只。采血测血乳酸、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进行血浆心钠素的放免测定。研究表明,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素含量显著下降,表明对心脏内分泌功能产生了不良影响。健脾生血中药能促进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能显著降低由于运动性疲劳引起的升高的血乳酸浓度,并显著增加由于疲劳造成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的减少。健脾生血中药在补脾生血、改善运动性疲劳的同时,能显著增加血浆心钠素的含量,从而有利于心肌营养与代谢,促进心脏内分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线粒体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晓阳 《体育学刊》2003,10(6):50-52
对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性疲劳与线粒体结构、功能运动性改变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运动性疲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关运动性疲劳的机制,至今仍是运动医学界尚未完全认清的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及自由基研究技术和方法的突破,促进了自由基生物医学的发展。近几年来,一些研究表明自由基的生成和疲劳的形成有关,所以一些学者用自由基学说来解释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