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浅谈长拳套路技术难度动作的概念及量化体现赵秋菊武术套路技术中的“难度动作”一词是现代武术用语。1973年《武术竞赛规则》中曾规定“跳跃、翻腾、平衡等”为难度动作,80年代末期不少行家又提出了“高、难、新、美”四个字。然而,几乎没有人对武术难度动作、难...  相似文献   

2.
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创新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飞速发展,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创新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及武术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因此,文章对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创新的原则与创新方法进行了论述,以拓宽武术动作创新的思路,为竞技武术套路动作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浅析竞技武术套路动作难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飞速发展,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创新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受到了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及武术科研人员的极大关注。因此,文章对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创新的原则与创新方法进行了论述,以拓宽武术动作创新的思路,从而为竞技武术套路动作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对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历程、影响武术套路运动发展与走向的因素进行研究与探讨。武术规则对武术技术的发展起导向作用,突出套路演练、创编动作的艺术性,对武术动作进行艺术加工或"艺术包装",是提高武术观赏价值的有效措施。创新动作是武术套路运动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5.
从1959年第一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出台,到2002版新规则的实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修改了8次。每次修改都会引起武术套路编排、动作构成、训练方法及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为了加快武术套路竞赛与国际接轨,2002年武术套路竞赛新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出台,彻底打破了武术套路保持传统性的原有发展路径,使武术套路从最初以"精、气、神"传统武术基本动作与技能训练为主,发展为以难度动作稳定性、创新非武术类动作为主的训练模式。这种变化给武术套路的发展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各运动队更加注重难度动作的完成及其稳定程度,渐渐将武术的基本动作与技术丢弃,使整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出当前竞技武术套路的难度动作研究状况,并针对目前难度动作创新面临的问题,结合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创新的原则与创新方法进行了论述,指出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创新的发展趋势,拓宽武术动作难度创新的思路,为新规则下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创新的进一步研究及难度动作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专项力量在武术套路训练过程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分析了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对力量的要求,其次探究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对速度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武术套路动作中最为重要的是提升力量与速度,最后对武术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执行要求进行有效分析,着重探究了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武术套路与人体三维动画可以实现直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契合。应用三维动画可以实现武术套路三维立体教学,使武术技术动作更加立体、直观,可以辅助套路难度技术动作创新,辅助学习新难度动作,可以进行技术诊断和虚拟武术的抽象过程和环境。  相似文献   

9.
高校武术教学是传承武术技术的重要途径,当前武术教学多以套路形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攻防意识的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偏重于套路动作的“形式”教学,缺少结合攻防含义的动作讲解,在套路教学中片面的注重动作规格,不明白其动作的实用性,久而久之不仅失去武术本质,还会偏离它独有的教学特色,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片面性等现象.如何完善武术套路教学中出现的无攻防含义教学是当前武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课题,文章将从武术套路教学的攻防含义为切入点,阐述当前武术套路教学的困境,以期达到武术传承与发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武术技击观的“解咒”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戴国斌 《体育与科学》2002,23(1):12-14,11
武术的技击最为完整地记载在套路中,套路是动作的串联。因此,动作和套路是我们阅读武术技击的最好文本,也是我们研究武术攻防的最佳切入点。本文从武术的动作和套路入手,运用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对武术的技击进行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武术套路创编的依据与原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武术套路创编的依据和原则,认为武术套路创编的依据不能脱离武术的本质特征,保持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武术继承的关键;武术的功能是武术赖以发展的源泉,武术套路创编的原则应根据武术的功能来确定。  相似文献   

12.
峨嵋武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传统底蕴深厚。作为与少林、武当并肩齐步的中华武术三大流派之一的峨嵋武术,其发展现状却令人担忧。而禁锢其发展的顽疾有三:(1)缺乏市场意识,思想解放不够;(2)缺乏市场组织,规模经营不够;(3)缺乏团队意识,整体联动不够.使峨嵋武术走出困境,发扬光大的对策建议:(1)加强武术行业基础设施建设;(2)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3)建立峨嵋武术发展专项基金;(4)武术产业与其他服务业有机结合;(5)进一步优化传统,大胆改革,适应市场需要。  相似文献   

13.
周勇  姜凤云 《福建体育科技》2005,24(1):38-39,42
目的:探讨过早大强度专业化训练武术步型是否对人体下肢的形态存在消极的影响,从而科学地进行武术训练。方法:将陕西省武术队(包括已退役的)一级以上的武术套路队员35名与体育院系武术学生35名以及普通高校学生35名的下肢形态有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体育院系武术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下肢形态无明显差异(P>0 05);武术专业队员与普通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P<0 001);武术专业队员的腿部趋于"O"型和步态内扣。武术动作影响下肢形态主要是其步型。结论:过早大强度专业化训练武术步型对人体下肢形态存在着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俊卿  郭兰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5):573-574,590
中国武术蕴涵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圆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圆为美是我国各民族文化艺术普遍遵循的原则.通过研究表明圆是武术的哲学理论基础;圆在武术动作中广泛地存在和应用,提出圆美艺术现象是武术动作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丰富了武术动作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峨眉武术是中国著名的地域性武术流派之一.历史上的峨眉武术曾受到来自中原的少林武术的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各种文史记载和武术典籍中寻找在峨眉山武术发展中的少林武术的影子,证明历史上来自中原的少林武术对峨眉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峨眉武术也正是通过学习和吸收少林武术,并在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媒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兴起为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但是武术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为其传播服务,通过本文的研究认为:武术国际化传播媒介缺少新意,武术的网络化传播力度不够,信息化建设远远不能到达作为一项国际化运动项目的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应切实加强武术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加大武术的网络传播力度,以早日实现武术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7.
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内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必须注重武术内容的整体传播.通过本文的研究认为: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武术纷繁复杂的内容.体系影响了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没有进行“品牌传播”.并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武术旱日实现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温力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2):141-143,145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武术科研的基本思想方法。为满足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需要,武术而被不停地创造和发展着。武术的产生是基于人们的自卫需要,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军事需要对武术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火器的发展是武术直到明清才得以“集其大成”的原因。武术概念的形成是有条件的。今天任何形式的武术都面临着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思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逻辑推理方法,从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及我国传统武术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出发,阐述传统武术国际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而提出传统武术国际化的发展思路,以期能够促进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经验心和超验心看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会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凤杰 《体育学刊》2005,12(3):73-76
中国古人的实用理性,以及把所有领域事情全部纳入做人视阈的思想观念,使传统文化对中华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中华武术的影响,可从经验心与超验心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传统文化各家所推崇的超验心的具体表现,如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为人策略与养生技术、佛家的禅定方法、兵家的作战思路等.对于传统武术来说,乃是可以提升习武者主体经验心的最佳方法论;传统文化各家之开发与彰显超验心的方式,乃是传统武术构筑与提升其功夫境界的基本思路。阐释了传统文化对中华武术影响的现代意义,并对中华武术发展中某些敏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