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要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学思想观念构建、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希望在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推动体育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满足各层次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实现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功能日益完善,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性等体育素质的诸多方面。大学生体育素质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生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相结合,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为基点,全面增强大学生体育素质。对大学生体育素质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为高校大学生体育素质教学设计的理论发展提供合理参考。  相似文献   

3.
主要以问卷调查法对我院09级5019名学生和俱乐部管理者和俱乐部指导教师对我院实施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总体评价进行研究,‘体育俱乐部式’教学已初步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自由选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积极性。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院教师素质和学校场地器材急需提高和改进。力图使体育课程具有人性化、乐趣化、完整化、个性化等特点,以期逐渐形成符合高职高专的体育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体育学科的教育.在目前中小学和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体育学科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之一,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但在目前的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使体育教学可以取得良...  相似文献   

5.
范菲  王燕梅 《精武》2013,(21):11-12
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一门结合学生综合素质,重在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进行锻炼的学科,其本质意义已不再是作为一门简简单单的课程而存在,更应该是学生长期进行的一项运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为学生今后的各方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体魄。因此,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充分地重视起体育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其相关技能的提高,积极地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应对体育课程改革拓展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及实施高校新体育课程的要求,研究提出,高校体育教师拓展专业素质应包括八个部分,即包括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课程决策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能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完善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双娈 《灌篮》2021,(2):5-5,7
由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素质的考核标准,已经从过去完全依照成绩的评定模式,转变成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考察的评判机制。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老师和学生都过于重视学科成绩,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程度不足,尤其是在体育教学方面,体育课程的边缘化,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没有身体素质作为基础,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有效培养。对于高中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而言,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效果是最差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育课程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限制。为了能够有效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展,相关研究人员把拓展性训练融合到了高中体育的篮球课程教学当中,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了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施燕飞 《体育师友》2012,35(5):50-5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全面考虑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围绕学生的个性特点展开身体素质训练与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融入现代化、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情操陶冶、意志锻炼等多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全面探索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素质提升的有效教学模式,是现代体育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从学生素质教育与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出发,分析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深入探讨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素质提升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和职业劳动中“发展”与“补偿”的理论,认为高职体育课程应该着重从发展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和学生个性发展价值取向两个方面着手,形成以体育课程教学为主,课外、校外相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培育学生综合素质是教学工作者必然的要求。体育课程作为培育学生体育素质的最佳途径,理应受到重视。足球训练是体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体能极其有利。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将足球技术转变为足球技能,从而优化并提高训练效率,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素质拓展训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郑州城市学院公共体育教学应该引入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结合目前素质拓展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安排中出现的问题缺陷,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制定适合郑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公共体育教学课中素质拓展课程教学方案,完善优化素质拓展项目设计安排,将更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合思政内容是新时代发展形势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职场竞争力,是提升体育课程教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着眼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融合思政内容的重要性展开探讨,针对目前高职体育教学融合思政教育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融合思政内容实施措施,包括理念认识、素质提升、课程创新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其体育课程的构建提出新的要求,依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和预防"职业病"形成的现实,认为高职体育课程应该关注发展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两个方面,建立多元化的课程结构,既有常规的体育课程,又有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课程以及校外的体育活动,从而形成以体育课程教学为主,课外、校外相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程的设计关系到体育教学的实施,能够讲求设计的理念和技巧,有效的实现了教学质量的飞跃。积极的发展体育课程多样性,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节点,保证增强体育教学的素质,对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设定具体的教学课程,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体育作为一项集运动性和健康性于一体的课程,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平台,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健身、健康理念的培养,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在分析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健康教学意义及任务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校体育教学中健康理念的存在形式,并就学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素质的提升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为有效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及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黑龙江科技学院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以黑龙江科技学院2005-2007级共2 63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在掌握学生对体育课整体认识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科技学院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及评价和学生学习目的及基本体育素质等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了目前黑龙江科技学院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并逐步落实到教材内容、组织管理、教学方法和评价办法的改革。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提高自身品德素质、教学素质、科研能力等项素质,适应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完成《纲要》提出的教育目标,实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顶点课程是美国大学为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设计的知识拓展课程、成功体验课程、问题解决课程、角色过渡课程和综合评价课程.通过20余年的教学实践,结合襄樊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探讨了体育教育专业顶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主体、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平台、学习评价.试图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提升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与高中体育课程的比较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庄弼 《体育学刊》2007,14(3):5-8
对全日制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比较研究。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已接近大学的体育课程,原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建立在高中毕业生体育知识、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学将从有形向无形发展;体育学习内容越来越向就业和终身体育发展;体育教学的任务将由学生体育俱乐部完成;学生体育俱乐部和校外体育俱乐部将更加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0.
随着体育教学主体性的提出,体育课程设置与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整合取向,成为体育教育的主导思想。体育教学的主体取向,一方面要注重主体德性、心智和身体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学生兴趣,教师的素质特点,这样就可以使主体积极能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学习。在体育课程的开发中,只有注重多样化、个性化的道路,尊重地区文化、学生差异、环境资源、师生的个性,才能使体育课程设置更合理,教学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