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学校体育》1987年第3期发表了李行同志《对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的文章,该文对发表在《学校体育》1986年第4期上杨明远、李小萍同志的《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以下简称《思考》)一文提出了不同意见,从而展开了一场有关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学术争鸣。本文就《讨论》与《思考》两篇文章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与同志们共同商榷。一、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思考》一文的基本观点是: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最主要目的(职能),但不是唯一目的。对“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对确定学校体育目的提出了应当考虑的三个条件:1.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国民体育的目的对学校体育目的的制约;2.学校体育的目的要反映社会的客观需  相似文献   

2.
学校体育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6年《学校体育》第4期发表了杨明远、李小萍同志《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一文,在学校体育理论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学校体育》在1987年第3期,又发表了李行同志《对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讨论》——与杨明远、李小萍同志商榷的文章,同时开展了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专题讨论。有些刊物也转载了杨、李两同志的文章,并同时发表了不同观点的文章。通过近一年来不同形式的争鸣,当前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增强学生体质到底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还是唯一目的。一种观点认为:学校体育具有多种目的,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他们批评“唯一目的”的观点是传统的生物体育观的反映,在哲学上是形而上  相似文献   

3.
<正> 在1986年第4期《学校体育》探索园地里发表了杨明远、李小萍两同志撰写的《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一文,受到了一定的启发。然而,作者对“学校体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的三点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作者对学校体育目的以增强体质为主的第一点看法是:“只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学校体育,只反映体育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体育的社会属性。忽视了人的行为的目的性与其他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恕我直言,作者离开教育这个大前提来谈体育的两个属性,这说明作者对体育和教育的关系仍未搞清。体育同教育的关系从逻辑法则角度来分析,是从  相似文献   

4.
<正> 拙作《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以下简称《思考》)在1986年第4期《学校体育》“探索园地”发表以后,受到了不少同志的关注。“探索园地”还为此开展了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学术争鸣、这既“有利于研究问题,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也有利于我们个人理论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首先对参加和关心这次讨论的同志以及“探索园地”表示由衷的感谢。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的、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应该用全  相似文献   

5.
<正> 1983年第5期《学校体育》发表了我的“确定体育课的考核内容与评分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以下简称“依据”)一文后,在讨论中,许多同志都发表了很好的见解,使我得益不浅。现在讨论的焦点已经集中到品德考核是否要参与评分这个问题上来了。对这个问题培抄同志在1984年第3期《学校体育》上以“品德考核应当参与评分”为题,发表了  相似文献   

6.
<正> 欣喜地研读了《学校体育》91年第二期肖水平同志《应怎样认识体育教学规律》(以下简称《认识》)一文后,深感在对体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中多了一个知音,也感谢《学校体育》探索与争鸣栏为深入讨论开了一个很好的窗口。为此,想再谈点看法。一、两个问题的思索 (  相似文献   

7.
<正> 章文同志在《中国学校体育》94年第一期的教学门诊中提出“一直没有找到一种既符合上级要求,又切实有用的教案格式”的问题,我深有感触。受了四年正规的体育教育,又到基层中学锻炼几年,我深深感到,写教案时太注重教案的格式,实在是弊大利小:时间来画教案。其实对这些面上的  相似文献   

8.
我的看法     
<正> 读了尹贞同志的文章(见本刊1983年第6期)颇受启发,我同意他的基本观点和主张。下面补充两点看法,供讨论。一、评定体育课成绩应以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为基点众所周知,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材内容是以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来安排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目标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读卢元镇同志的《主导论与主体论思辨》(《学校体育》1992年第3期),深受启示,文内针对两种不同的教育观,提出“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加工改造,为我所用”的观点,笔者极为赞同。联想到体育教学的另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就是体育教学目标(又称教学目的)以及目标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问题,笔者也发表一点拙见。一目标与目标价值是联在一起的。建国40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10.
音乐进课堂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看了《学校体育》1985年第5、6两期有关“音乐进课堂”的讨论,引起了我对此问题的一些联想,并产生了参加讨论的动机,也想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加箴、邓芳同志的“要正确对待音乐进课堂”的文章,对于音乐进入体育课堂的积极意义的阐述和具体运用的体会,以及对边唱边跳的分析都是很好的。但文中又指出:“要明确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点,而音乐的引入只是枝节、只是陪衬,且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对此,我持有不同看法。从教育观点看,音乐是美育实施的手段之一,体育与美育是紧密相联系的,可谓素有不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学校体育》2007年第2期,邱金国老师的《对解决困扰当前农村体育新课改两大问题的思考》一文,不论从体育师资、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学校的场地器材,还是从其他的方方面面,都确实反映出现代农村体育教育的真实现状。尤其是体育师资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显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几年来,国家教委负责学校体育工作的决策管理部门,曾多次强调要重点抓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为此,本刊专门开辟了“农村学校体育”栏目,并于1991年第2期和第4期分别发表了《应该抓好这个大头——论农村学校体育的普及工作》和《下决心,抓落实——再论农村学校体育的普及工作》两篇文章。今年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又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并分期分批地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研讨会”。通过研讨和实地考查,  相似文献   

13.
<正> 自1992年第四期《中国学校体育》刊登“祥云体育杯”学校体育知识有奖竞赛后,我镇十二名体育教师积极购买刊物,讨论填写试题,并认真查找每期的《学校体育》和有关体育资料,有时对于概念性强的题争执不休。他们说,  相似文献   

14.
本刊1996年第2期就有关夏冬生与沈远两同志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1995年第4期题为《谈体育考生术科考试前的心理准备》一文与刘小非同志三年前(1992年6月)发表在《安徽体育报》题为《谈谈高考前的心理准备》一文雷同及由此引起的争论,以《这是为什么?》为题,将有关情况公之于众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纷纷来稿发表自己的看法。但由于篇幅所限,而且观点也都基本相同,因此只能摘登部分来稿,而无法一一刊出。在此,我们谨向关心本栏目的读者和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5.
《体育文史》1985年第4期上刊登王赛时同志《风筝名称辩误》一文,认为风筝是乐器而不是纸鸢。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接着,《体育文史》1986年第1期又发表旷文楠同志的《唐人风筝诗与风筝》,指出王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正> 重复拜读了1993年《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第6期孙耀鹏同志《为专项体育课立论》的文章,深感这一问题的重要,它关系到我们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内容和体育教学的目标。 《立论》认为,普通体育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反而扼杀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将专项体育课视为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积极性和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有力保  相似文献   

17.
《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6期刊登的《走进体育语言——对体育与竞技思想混乱问题的认识》一文(以下简称《走》文),是近年来在讨论体育概念问题上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品,有必要加以讨论、评说。 一、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走》文在最后一大段的开头说:“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体育观的争论。一种是以强身为目的、以运动为手段的体育观,另一种是以运动为目的、以强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1993年第1期刊登了国家教委体卫司关于学校体卫工作的“改革思路”,1993年第2期又报导了全国体卫处长研讨“改革思路”的文章。可见“改革思路”对今后学校体育的改革是何等重要。对如此重要的问题本不应妄加评论,但不知为什么,有一次几位教师在一起就议论起来了。张老师:“改革思路”共有6条20款,条条有道理,就是缺了“课外体育活动”这条重要内容。所以邹时炎同志指出“改革思路”还需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07年第六期理论研究栏目刊登了毛振明和赖天德撰写的《体育教学一定要有基本的运动负荷》的文章及来自基层一线体育教师的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观点;又从"有效教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正> 孙静同志在1993年第2期《中国学校体育》“教学门诊”中问:罚违纪学生跑圈、做俯卧撑,既可以维护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又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这有什么不对?这个问题提得好。过去,不少体育教师对变相体罚学生不仅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反而将其当作“严格要求”的经验来加以宣传推广,流毒很深,影响很坏。所以必须弄清这个问题,才能消除后患。那么,变相体罚学生到底错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