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悦 《武魂》2013,(5):36-36
传统意义中武术练习方法有三种:文练武练与横练。无论是从意义上讲还是从内容方面说三种习武练习法都是不尽相同的。中华武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却也十分混乱复杂。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力求以客观的便于理解的思维方法去阐述武术中的“三练”,以便于指导大众正确选择运用武术达到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武术事业。  相似文献   

2.
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此感到自豪。平时只是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别人练武术,自从学校开展这项运动后,我终于可以亲自练一练了,我的心中别提多高兴了。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我是怎样学练武术的。俗说话的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两句话如果用来表现我们练武术的话,  相似文献   

3.
黄志军 《中华武术》2000,(11):14-14
我喜欢看武术,但不练武术,是武术的圈外人,对“散打王”争霸赛说一些外行话。  相似文献   

4.
心肾相交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武术的练养过程中备受重视,传统武术练养者在练功过程中积极追求心肾相交状态,以此达到培养内气、增长功力的目的。文章通过对心肾相交理论的阐释,归总出练养路径,并通过中医学理论知识进行原理阐释,以此达到武术练养者在武术练养过程中科学理性的认识和习练。  相似文献   

5.
《体育师友》2022,(1):19-2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学校园武术开展进行探讨,阐述了中学校园武术“学、练、赛”普遍存在的困境及其原因,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构建“学、练、赛”一体化武术课堂教学、打通校园武术课内外学练有效衔接、搭建多样化校园武术比赛展示平台的思路和对策,并在学校进行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的实践探索,达到了提升武术教学质量、学生习得一定的武术技能、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武术与修道炼丹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奇妙与深刻的内在联系,在清代至民国期间的武术著作中,就直接采用了道教的修炼程序来阐释武术的"内练"心法。其中的契机就是道教"丹法"修炼中的疗养功能或所谓达到炉火纯青的神功显示。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并结合现代学科的发展观,阐释和讨论道教的"丹法"体系与武术"内练"术语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阐述了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历史渊源、提出背景、当前的研究现状和期望解决的问题,深入剖析了当代竞技武术“打练结合”回归之路的障碍。期望通过研究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回归为竞技武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以防止作为竞技项目的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在发展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回归受到武术技术本体的不相容性、竞技能力需求的差异性、及竞赛训练内容与训练目的高度一致性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实际实施中较难进行协调与融合。因而,当代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回归,将不利于武术竞技项目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们习拳术已经有三四十年了,曾学过螳螂拳、长拳、八极、八卦、形意和太极拳,武术教学也已二十三年,在教学和习练中发现练武术的孩子和练舞蹈的孩子都有其不同的气质,一看就知道有别于其他孩子。练武术的孩子看上去威武挺拔、凛凛正气,跳舞的孩子是柔美秀气、盈盈婀娜。  相似文献   

9.
武术运动不仅能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促使病体的康复,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智商。现就武术对增进健康、促进身体康复、提高智商的原理与机制作一剖析。一.武术对心脏、血管系统的机能有重大影响。练武术要求全身各部位都要活动,正所谓一动百动。通过人体各肌肉组织、关  相似文献   

10.
练武术不必看拳书、也不用先明拳理我接到过很多练站桩拳的小伙子打来的电话,有几个小伙子跟我说:拳书讲的道理弄明白了,自己也下工夫练了,可就是练不出功夫来(指打不了人)。他们问我:武术应该怎么练?武术怎么练只能当面手把手地讲,电话里说得再详细也只能讲个大概。所以,我从大方向上告诉他们,(一)把拳书扔了,别再看那些不着边的破玩意儿,马上戴上拳套去跟同伴打,边打边琢磨着该怎么练:(二)桩不要站了,既然十年都没站出功夫来,还跟它瞎耗什么时间,练就练实际的,练外功,练力量练速度练灵敏,别的以后再说。  相似文献   

11.
陈少恩身条儿不胖也不瘦,个子不高也不矮,属于那种扎进人堆儿里就找不着的主儿。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看似普通的女孩儿,光是听听她的外号就能让你刮目相看:大侠。 “陈大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练武术,她说:“我父亲就好这个,当时正好我们有个邻居练,他经常带我去看,我觉着挺好玩儿的,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武术,自然而然地开始练武术。” 从四年级到初三,陈少恩一直在东单体育馆练,先是基本功,压腿、踢腿;然后是套路,长拳、南拳;接着是兵器,刀、剑,…,陈少恩说:“我觉得练不同的拳种感觉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色。”问陈少思练…  相似文献   

12.
武术有“四美”形、神、德、道。“形美”为习武之第一重境界,所谓“外练筋骨皮”;“神美”为习武之第二重境界,所谓“内炼精气神”;“德美”为习武之第三重境界,所谓“尚武崇德,以德服人”;“道美”为习武之第四重境界,所谓“以术求道”,“道”正是中国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习武之人由“形”之外练,到“神”之内修,进而到“德”之培育,最后到“道”之升华,才可以说是完成了整个武术的修炼过程。但事实上,对“道”的追求永无止境,因此,武术修炼的境界也一定是“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相似文献   

13.
分析学校武术教学新理念"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针对当前学校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据"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武术教学改革新思路,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构建新的武术教材体系,增设武术技击内容;选用科学、有效的武术教育策略,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武术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修炼太极拳应“以意领行、松静安舒、导引经络、通畅气血、神形合一”,究竟“精气神”具体指的是什么?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经过多方面的测试研究,对“人脑神经系统”(所谓“上丹田”的主导作用1、血液循环系统(所谓“中丹田”的主导作用)和肺腑呼吸系统(所谓“下丹田”的主导作用),及  相似文献   

15.
守卫中国武术发展的技术底线:打练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和练是武术发展的技术底线.打、练的分离,使武术所具有的体育功能在逐渐增强,而蕴涵的文化功能在不断减弱,武术的发展已经偏离了其原本存在的意义.文章以中国武术技术中的打和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文化学、传播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武术的技术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术的打是武术套路的特有表现形式,是支撑传统武术不断延续的重要力量,而武术的练则是实现武术的打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注入的过程.现代武术技术底线的失守使武术朝着打和练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行发展,从而撕裂了追求整合的中国武术,也造成了现代武术发展的困境.守卫打练统一的技术底线也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韩起 《精武》2007,(11):20-21
《道新拳论》一席话,读懂胜练十年拳凡碰到有人问我:练武术,看谁的书好?我一律回答:看《道新拳论》。"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我看来,《道新拳论》这一席话,你若读懂了、理解了,能胜练十年拳。甚至,赵道新的很多"一句到位"的话,你吃透几句,能少走好几年弯路,譬如下面这几句——"最终的决战怎么用,学习的开始就怎么练。"(见《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三天)"把实战视为艰苦和危险,并作为最后才能进行的高级训练是不对的。我们在进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应把实战作为家常便饭。"(见《谈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武术散打的健身养生功能分析,阐释了武术散打在健身养生中的价值应用。目的在于为探求武术散打教学训练的健康内涵和养生价值,揭示人体技击运动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结论认为:武术散打训练能够提升人体机能、素质,但在养生价值上的应用尚需开发,需借鉴练养结合的传统技击,从而达到康强的健康要求,实现“天人合一”及和谐健康的养生观。  相似文献   

18.
韩起 《精武》2006,(7):37-37
拿什么衡量训练方法先问各位个问题:练武术,什么样的练法是错的? 有人说:看你拿什么标准衡量。这话说得对。练武之人,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练法——格斗的、养生的、表演的……拿养生练法去求格斗,得不到格斗能力。所以,可得出结论:用来格斗的武术,凡是不能提高格斗能力的练法,都  相似文献   

19.
武术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动作复杂多变,技法万千,有别于其它体育项目而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给大学生在掌握动作和学习方法上带来一定困难,文章通过对武术技术教学改革的分析,以学生为本,就高校大学生学武术之前,先学“四会”——会看、会听、会练、会复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武术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作分析,以“看”、“听”、“想”、“练”、“做”为线索,对武术运动特点、技能形成各阶段、运动学习各环节进行深入剖析,借此对我国这一传统体育项目作理论上的阐释,以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